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教师资格证>中学学习笔记>中学教育知识学习笔记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命题考点分析:2.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来源:233网校 2016年2月3日
  • 第1页: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233网校整理了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的知识考点,帮助广大考生了解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及出题方向。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一次通关攻略,立即查看>>

第三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命题点1: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一)基本理念

1.三维目标观

三维目标是教育理论中的一个新名词。它是指对学生进行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达到的三个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的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

2.综合课程观

综合课程又称统整课程,或称广域课程,即把若干有关学科合并起来编订的课程,它仍属学科课程(学科)的一种,体现整体性、开放性、报考性,培养学生综合的视角和综合能力,以适应科学技术既分化又综合的现实。

为了改正学科课程分科过细的缺点,教育工作者采用合并有关学科的办法来编订课程,使每一门学科包括的科学领域范围较广。如把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等科合并为社会学科,把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学等科合并为理科,把代数、几何等科合并为数学学科。在小学里,还有把社会常识和自然常识合并到语文学科中教学的;也有的设常识课,包括社会和自然。小学低年级还有把体育和音乐合并为唱游,把美术和工艺合并为美工的。

这样的综合课程减少了分科的数目,便于联系学习者的生活实际来教学。依据综合课程的要求编写的教科书,要把有关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综合编排。综合课程在小学采用比较适宜,在中学某些学科也可采用。

3.内容联系观

课程内容的教学要努力与社会生活、学生已有的经验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生活化”,使学习更有意义。

4.学习方式观

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性、合作性、创造性,使其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5.发展评价观

重视学习过程评价,通过评价发挥促进学习的作用,而非检查验收的作用。

6.校本发展观

从学校和学生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开发校本课程,增强学生选择性,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特色发展。

(二)核心理念

1)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2)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①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都应该是教师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②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学生对学科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一切必须被我们教师所关注,这种关注同时还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用“心”施教,不能做学科体系的传声筒。用“心”施教体现着教师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对学生的关切,体现着教师热切的情感。

③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知识+德育培养)。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

总之,关注人的教学才能使学科教学同时成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从而真正实现人的发展。

3)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

4)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系的牢固基石。

5)强调“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6)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

7)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

8)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

9)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page]

命题点2: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观

(一)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①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②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③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①学生是完整的人;

②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③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①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不可以由教师任意捏塑;

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③学生是权责主体。

(二)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它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指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

1.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强调培育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进行能动的学习,即主动地、自觉自愿地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或不情愿地学习。学习的自主性主要表现为自立、自为、自律三个特性,这三个特性构成了自主学习的三大支柱及所显示出的基本特征。其中,自立性是自主学习的基础,自为性是自主学习的实质,自律性则是自主学习的保证。

2.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3.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是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具有主动性、问题性、开放性、生成性和创造性等特点。

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学习个性发展所需要的知识,使人类群体的智力资源有效转化为个体智力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健康的社会情感和创造精神。而这些品质都是终身学习社会所必需的。

 (三)教师观

①从教师与学生关系看,教师应该是学习的促进者;

②从教学与研究关系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③从教学与课程关系看,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④从学校与社区关系看,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四)教师教学观的转变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观以学习者为本位,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和富有个性的发展,要求实现学习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发展,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

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1.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

①鼓励学生参与教学;

②创设智力操作活动;

③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并加强训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①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

②指导学生了解学科特征,掌握学科研究方法;

③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①结论和过程的关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②提倡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的意义。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①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理念的局限: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

②关注人的教学理念的表现: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5.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观念

①整合教学与课程。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发展,教学过程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融为一体;

②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关系是平等、双向、理解的人与人关系,是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之间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

③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体系:结论与过程的统一:认识与情谊的统一;

④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⑤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创新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素质、观念、角色)

①对待师生关系,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②对待教学关系,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③对待自我,新课程强调自评、反思;

④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新课程强调合作。

[page]

命题点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其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适合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1)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2)三级课程管理的意义:

①实现教育民主化、科学化的需要;

②便于课程资源开发,利于教学改革;

③利于深化改革,推进素质教育;

④符合国际课改趋势,与世界接轨。

[page]

命题点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现状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命题考点分析:2.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是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是课程实施活动顺利开展的依据。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根据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对现行课程结构进行调整,调整的主要任务和方向是优化课程结构。

1.现行课程结构存在的不足

(1)课程类型单一

在学校课程中学科课程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而经验课程则微乎其微;分科课程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而综合课程则微乎其微;必修课程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而选修课程则微乎其微;国家课程备受关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得不到实质性的开发。课程类型的单一使得在注重发挥一种或几种课程类型价值的同时,忽视或放弃了其他课程类型在学生发展方面所具有的价值,学生在这种单一课程的“滋养”下,其片面发展在所难免。

(2)科目比重失衡

学校课程中各具体科目之间的比重失衡,语文、数学等科目所占的比重过高,挤占了其他学科的时间,从而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2.针对不足改革所作的调整

(1)课程类型更趋合理

在新的学校课程结构中设计了与学科课程相对应的经验课程,与分科课程相对应的综合课程,与必修课程相对应的选修课程,并为开发与国家课程相对应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学校课程类型的多样化是全面实现课程价值的一种重要方式,多种课程类型的有机结合将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将为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学生过分追求学业高分、综合素养低、主动学习能力弱的状况提供有利条件。

(2)科目比重调整

针对现行课程结构中科目比例失衡的状况,新的课程计划分别将语文所占的比重由原来的24%(1992年)降至20%~22%,将数学由原来的16%(1992年)降至13%~15%,并对其他传统优势科目所占的比重进行了适当的下调。

(3)课时调整分配

将下调后积累下来的课时量分配给综合实践活动和地方与校本课程。其中,综合实践活动拥有了6%~8%的课时,地方与校本课程拥有了10%~12%的课时。

学校课程体系中具体科目比重关系的调整折射出我国开展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即重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主动和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及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本次课程结构的调整将扭转长期以来困扰我国的中小学课程类型单一、科目比重失衡的局面,从而实现学校课程类型多样化、具体科目比重均衡化的要求。

如果你感觉整本书都是考点,可能你需要一套网校课程,让讲师帮你划重点!如果你感觉教材学不完,知识考点记不住,多半是没找对学习方法。233网校推出多层次多种辅导方案,高效通关从选课报名开始。去选课>>

3.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①小学阶段:综合课程为主。

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②中学阶段: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倡导学校选择综合课程。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

③高中阶段:分科课程为主。

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设置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2)小学至高中设必修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

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具有初步技术能力。

(3)农村中学课程与技术培训相结合,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等各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4.新课程结构的基本特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要求课程设置必须“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既是本次课程结构调整的三条基本原则,又是新课程结构区别于现行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征。可以说,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是我们全面领会和理解新课程结构的三把钥匙。

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

课程结构的综合性是针对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而提出的。

课程结构的选择性是针对地方、学校与学生的差异而提出的,它要求学校课程要以充分的灵活性适应于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以显著的特色性适应于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方向,以选择性适应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课程内容

1.现行课程内容存在的不足

①繁、难、偏、旧状况依然存在,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忽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直接经验的积累:

②课程内容远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

2.制定课程标准的原则

各学科课程标准都包含四项基本内容: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

①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应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

②普通高中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应在坚持使学生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的机会,为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3.新课程标准的特点

(1)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落实到课程标准之中

新的课程标准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从而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

(2)突破学科中心

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密切教科书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

(3)改善学习方式

各学科课程标准通过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及对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4)评价建议具有更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

新课程标准力图提出有效的策略和具体的评价手段,使评价的重心更多地指向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5)为课程实施提供广阔空间

新课程标准重视对不同阶段目标的刻画,以及对实施过程的建议,对达到目标的内容,特别是知识的前后顺序,不做硬性规定。这是“标准”和“大纲”的一个重要区别,为教材的多样性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4.教材

(1)教材管理由“国编制”转变“国审制”,教材呈现方式多样性

以前我国为国家统编教材,全国一个版本,课改后,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由各地编写并通过国家审定了20个学科几十种中小学新课程实验教材。

(2)适当降低了知识难度,大量引进现代信息

一方面新课程注意控制教材内容的总量,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当降低某些知识的难度要求。另一方面新教材大胆更新了“双基”的概念和内容,删除了陈旧的、用处不大的信息,充实了学生能够接受、适应现代生产与生活的信息。

(3)密切联系生活,关注学生个体经验

新教材不仅关注那些客观的、系统的、逻辑的“共同知识”而且关注那些主观的、情境的“个人知识”,关注儿童的“生活经验”,力图把人类群体的生活经验纳入学生的生活世界之中,努力实现“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的融合。

(4)重视活动设计,鼓励学生探究创造

新教材从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出发,精心创设问题的情境、说法、事例,以及丰富多彩的探索性活动,这些活动往往以“讨论”“观察”“调查”“练习”“研究性学习课题”“实验制作”等形式出现,着力加强探究的力度,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5)尊重师生个性,给师生广阔的发展空间

新课程具有较大的开放性,教师能够将其个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经验、知识投入到教学中,学生也可以多角度地学习教材,大胆地阐述自己的看法。过去的教与学都是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和开发教材,现在教师可以“改”教材了。新教材还编入了一些让学生猜测和想象的内容,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及不同的思维取向。总之,新教材让不同的教师、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极大地拓宽师生的发展空间。

(三)课程实施(观念改革)

1.现行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培养”活动,表现为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传统教学只是教与学的机械叠加。

2.新型观念

①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创造和开发的过程i

②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③教学不仅重结论,更要重过程;

④教学重心是关注人;

⑤学生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⑥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四)课程管理

1.现行课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现行课程管理强调统一的、自上而下的集权管理,课程管理缺乏灵活性、开放性。

旧的学校管理制度弊端:

①以“分”为本,分数管理;

②以“章”为本,形式主义;

③以“权”为本,权力至上。

2.新课程管理的特点

①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②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

③建立科学规范的考评制度(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3.课程设计

(1)层次

①宏观:课程价值、根本目的、主要任务、基本结构等。

②中观:教学大纲和教材。

③微观:教师教学实施前的具体课程设计。

(2)编制原则

①目的性:确定目的——围绕目的设计课程。

②科学性:符合学科体系要求,符合学科间内在联系。

③发展性:与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一致。

(3)大纲制定(组成)

①说明:意义、目的、任务、指导思想、教材特点、学习要求、教学法。

②正文: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检验。

③其他:参考书、课外活动、教学仪器、教具、其他资料。

4.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的基本模式是:国家制定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课程实施;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对课程的总体设置,规划符合不同地区需要的课程实施方案,包括地方课程的开发与选用;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

(五)课程评价

1.现行课程评价存在的问题

从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主体、评价重心、评价功能几方面来考虑。

1)评价内容片面,过于注重学业成绩,而相对忽视了对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体现和培养起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心理素质、行为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评价。

2)评价标准机械单一,过于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学生、教师、学校的个性发展和个体间的差异性。

3)评价方法重量化评价方法,轻质性评价方法,以往的评价只是用纸笔测验对学生进行评价。

4)评价主体单一,基本上没有形成学生、教师、管理者、教育专家、家长等多主体共同积极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

5)评价重心仍过分关注活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活动的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忽视对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评价,忽视对教育活动的发展、变化过程的报考评价。

6)评价功能单一,过分强调甄别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功能。

2.新课程对评价的要求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3.新课程评价的发展方向

(1)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

第一,发展性功能集中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其目的在于提高学习的效率,为学习提供动力和源泉。从“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到“形成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

第二,发展性评价与教学同等重要。它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

第三,发展性评价基于一定的培养目标,这些目标主要来自于课程标准,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第四,发展性评价是注重过程的评价。

第五,发展性评价关注个体差异,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要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以促进每个个体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价值。

第六,发展性评价注重学生本人在评价中的作用。

(2)新课程评价的发展方向(多元、主体、开放)

第一,评价的多元性: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多元的评价内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多元的评价方法:改变将纸笔测验作为唯一或主要的评价手段,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除了纸笔测验以外,还要运用访谈评价、问卷评价、成长记录袋评价和表现性评价。

要将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结合一起进行。

第二,评价的主体性: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体现尊重和爱护,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依据学生的不同背景和特点,判断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潜力,为每一个学生提出适合其发展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建议。

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改变学生被动接受评判的状况。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制定,在评价资料的收集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通过“协商”达成评价结论,使得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反思、加强评价与教学相结合的过程。

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中,将评价变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

第三,评价的开放性:评价突出发展、变化的过程,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积极主动的态度。评价问题的真实性与情境性,评价不仅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评价的功能由侧重甄别到侧重发展。

4.课程评价的主要方面

(1)学生评价改革的重点

①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

②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

③考试只是学生评价的一种方式。

(2)教师评价的改革重点

①破除以学生成绩评定教师水平的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

②强化教师自评;

③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3)课程实施评价的改革重点

①建立不断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

②以学校评价为基础促进课程的实施与开展。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什么?233网校讲师为你点拨各章节核心考点,点击查看>>

热点推荐: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章节难易分析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章节习题

  小编推荐>>2016年告别盲目备考,233网校教研团队精心打造高通过率套餐班,全程内部锁分,保障一次过关!2016年教师资格高效锁分套餐班如下:

统考VIP班(¥480/套)
中学统考学科VIP班(¥680/套)
 中学教师VIP班         立即报名
 语文VIP班           立即报名
 小学教师VIP班         立即报名
 包含:(初中语文+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
 幼儿教师VIP班         立即报名
 英语VIP班           立即报名
 包含:两科(精讲班+习题班+真题解析班)

 适合:河北、山东、河南等24个统考区

 特色:1、为统考教师资格专业打造

 2、针对性的讲解必考点及重难点

 3、历年真题讲解及技巧点拨

 4、高含金量内部提分资料

 5、90%知识点全面精讲+配套习题

 协议:签约通关,不过免费重学

现在报名满300减50

立即试听

 包含:(初中英语+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
 地理VIP班           立即报名
 包含:(初中地理+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
 生物VIP班           立即报名
 包含:(初中生物+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
 化学VIP班           立即报名
 包含:(高中化学+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
 音乐VIP班           立即报名
 包含:(初中音乐+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

立即试听

  学习交流平台:微信jiaoshi_233| QQ群 加入我们,分享学习乐趣!另外,还可扫一扫以下二维码,下载233网校手机APP,考试报考一手全掌握,迅速了解考试,还能随时随地免费做海量试题!!

北京教师资格证考试

相关阅读

ʦʸ֤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