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教师资格证>中学模拟试题>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课程》章节习题:课程概述

来源:233网校 2015年7月12日

第一章 课程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一般认为,美国学者博比特在1918年出版的《课程》——书,标志着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的诞生,这也是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
2.D【解析】在西方,“课程”一词最早出现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作为教育科学的重要倡导者,斯宾塞把课程解释为教学内容的系统组成。
3.A【解析】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
4.C【解析】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学校和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依据,不经上级批准不能任意改动。其中开设哪些科目(课程设置)是课程计划的中心和首要问题。
5.B【解析】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尺度。
6.B【解析】教材的组织形式主要包括逻辑式组织、心理式组织、折中式组织三种。其中,心理式组织是以学生为本位,注重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强调以学生的经验为教材组织的出发点,使学生愿学、乐学的组织形式。
7.C【解析】过渡式排列方式是为跨入新学段和升入高年级的学生学好新知识、掌握新方法而适当提前安排有关奠基内容的教材编排方式。
8.B【解析】螺旋式的编排方式是针对学习者的接受能力,按照繁简、深浅、难易的程度,使一科教材内容的某些基本原理重复出现,逐步扩展,螺旋上升的编排方式。
9.D【解析】教材是指供课程教学所用的资料,是课程标准最重要的载体。课外活动不属于教材。
10.A【解析】课程计划是对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文件。开设哪些科目(课程设置)是课程计划的中心和首要问题。
11.C【解析】学科课程也叫分科课程,是最古老、使用范围最广泛的课程类型。其主导价值在于传承人类文明,强调使学生掌握、传递和发展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
12.A【解析】分科课程从不同的知识体系出发设计课程,强调知识本位。活动课程强调学生本位和经验本位。
13.A【解析】分科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传承人类文明,强调使学生掌握、传递和发展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
14.D【解析】活动课程最早可追溯到卢梭的“新学校”运动。杜威是活动课程的主要代表人物。
15.D【解析】活动课程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辩证唯物主义不属于活动课程。
16.B【解析】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的课程,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
17.C【解析】综合课程的主张是英国教育家怀特海1912年率先提出的。
18.C【解析】综合课程的形式主要包括相关课程、广域课程、融合课程和核心课程四种。
19.D【解析】广域课程就是合并数门相邻学科的教学内容而形成的综合性课程。
20.D【解析】必修课程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课。
21.C【解析】必修课旨在体现社会对人才的统一要求,具有统一性和强制性。必修课程的设置有利于学生达到社会的统一要求,形成共同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知识基础。
22.C【解析】隐性课程又称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指的是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如师生关系、校园文化、学风等。
23.B【解析】选修课程指的是学生根据自己的个人兴趣、爱好决定是否学习的课程。选修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
24.C【解析】活动课程亦称“经验课程”,是指围绕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以活动为组织方式的课程形态,即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活动课程倡导的理念与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教育”“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是相符的。
25.C【解析】我国的“六艺”和古希腊的“七艺”都属于分科课程。
26.A【解析】显性课程指的是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显性课程是课程的主要形式,是教学的主要载体。
27.C【解析】“隐性课程”一词最早于杰克逊1968年出版的《班级生活》一书中出现。
28.A【解析】显性课程具有显露性、计划性、行政性、规范性、可评估性等特点。其中,计划性是其主要特征,是区分正规课程和非正规课程的主要标志。
29.C【解析】隐性课程又称潜在课程,包括学校的物质环境、学校班级中长期形成的制度与非制度文化、学校中的人际关系三类。开发学生潜能是显性课程的内容。
30.C【解析】国家课程是指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审定和统一管理的课程;地方课程是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开发设计的课程;学校课程即“校本”课程,是由学校组织和实施的课程。
31.D【解析】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是儿童、社会、知识三大方面。此外,课程理论也是制约课程开发的重要因素。
32.C【解析】1933年,美国“进步教育协会”成立了由泰勒领导的评价委员会;1942年评价委员会发表“史密斯一泰勒报告”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评价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泰勒也被誉为“课程评价之父”。
33.D【解析】目标模式由美国著名“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泰勒提出,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课程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课程开发的模式。
34.B【解析】泰勒认为最主要的是必须根据继续性、序列性(即后一经验是在前一经验基础上的泛化与深化)、综合性的标准来组织学习经验。
35.B【解析】过程模式是指课程的开发不是为了生产出一套“计划”,然后予以实施和评价的过程,而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研究过程,并贯穿着对整个过程的评价和修正。因为所有的这些都集中在课堂实践中,所以教师是整个过程的核心人物。
36.B【解析】情境模式的代表人物是劳顿和斯基尔贝克。其中,劳顿提出的“文化分析”理论是该模式的理论基础。
37.B【解析】活动课程是与分科课程相对的一种学科形式,它打破了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的课程。其最主要特点在于动手做,在于手脑并用,脱离书本而亲身体验,以获得直接经验。
38.C【解析】社会中心课程论认为教育的根本价值是社会发展,课程的最终价值是社会价值,课程是实现未来理想的运载工具。学生应该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39.C【解析】永恒主义课程流派的主要观点是:永恒理性课程价值取向,“永恒学科”是课程的核心;“复古式”是课程原则观;以“人文教育”为核心的教学理念。
40.B【解析】活动中心课程理论主张:一切学习都来自于经验,而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教育应以儿童实际经验为起点,从做中学;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有步骤地扩充学习单元和组织教材,强调在活动中学习,而教师从中发挥协助作用。
41.D【解析】题干中是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中心观点。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强调课程内容以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为中心,提倡发现法学习。
42.B【解析]1859年,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书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问题——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43.A【解析】提出在“学科结构”基础上的“发现学习”观点的是结构主义课程流派的代表人物布鲁纳。
44.C【解析】社会中心课程论强调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张根据社会的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和课程活动,重视道德教育和社会权威的作用。
45.A【解析】最有影响的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代表人物主要有车里霍尔姆斯和多尔(《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等。
二、简答题
1.【参考答案】
课程的具体表现形式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
(1)课程计划是对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文件。其中,开设哪些科目(课程设置)是课程计划的中心和首要问题。
(2)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尺度。
(3)教材是指供课程教学所用的资料,是课程标准最重要的载体。狭义的教材主要指教科书。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工具,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2.【参考答案】
课程计划是对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文件。它具体规定了教学科目的设置(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程开设顺序)、课时分配(教学时数)、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其中,开设哪些科目(课程设置)是课程计划的中心和首要问题。
课程计划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了全面安排,是学校和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依据,不经上级批准不能任意改动。
3.【参考答案】
(1)分科课程也被称为学科课程,是指以文化知识(科学、道德、艺术)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类型。其主导价值在于传承人类文明,强调使学生掌握、传递和发展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
(2)活动课程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的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
(3)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的课程,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其主导价值在于通过相关学科的整合,促进学生认知的整体性发展并形成把握和解决问题的全面视野与方法。
4.【参考答案】
(1)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保证。
(2)课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是联系师生的纽带。
(3)课程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手段应用的根据。
(4)课程是国家对学校教学进行检查和监督的依据。
5.【参考答案】
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是儿童、社会、知识三大方面。
(1)学习者身心发展的需求(儿童因素)。
课程开发的目的是尽可能地用学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以,学生的发展需要制约着课程开发的方向,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对课程的门类、程度、编排方式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2)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社会需求)。
学校课程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产物。经济的发展影响着课程的门类,政治的发展影响着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意识决定着课程的管理和课程的方向。不同时期的政治文化对人才的需求也会造成课程内容上的差异。
(3)文化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学科知识水平)。
文化和科学技术、学科知识是课程开发的知识来源,对课程的开发有着深远的影响。文化中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直接影响课程的内容及其表达方式;科学技术和学科知识的进步直接影响着课程的种类、内容和结构;学科的特征和性质还决定着对学科知识的选择和组织。
此外,课程理论也是制约课程开发的重要因素。在一定社会条件基础上形成的课程理论对课程的制定和开发起着理论的导向作用。
6.【参考答案】
分科课程也被称为学科课程,是指以文化知识(科学、道德、艺术)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类型。其特点主要表现在:
(1)从不同的知识体系出发设计课程,强调知识本位。
 (2)以知识的逻辑体系为中心编制课程。
(3)重视学科的理论知识,强调把各门科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规律和事实教给学生。
7.【参考答案】
泰勒模式即目标模式,是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课程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课程开发的模式。
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指出,任何层面的课程必须回答以下四个基本问题:
(1)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学校应当追求的目标)。
(2)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实现这些目标(选择和形成学习经验)。
(3)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有效地组织学习经验)。
(4)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课程评价或评价结果)。
8.【参考答案】
学科中心课程理论的代表流派主要有:结构主义课程理论、要素主义课程理论和永恒主义课程理论。
(1)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布鲁纳,其主要观点是:
①主张课程内容以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为中心,学科的基本结构是由科学知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所构成的。
②在课程上根据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的特点安排学科的基本结构。
③提倡发现法学习。
(2)要素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巴格莱,其主要观点是:
①课程的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首先要考虑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②学科课程是向学生提供经验的最佳方法。
③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以学科课程为中心。
(3)永恒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赫钦斯,其主要观点是:
①永恒理性课程价值取向,“永恒学科”是课程的核心。
②“复古式”课程原则观。
③以“人文教育”为核心的教学理念。
9.【参考答案】
社会中心课程理论亦称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是以适应社会需要为中心编制课程的理论。它强调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张根据社会的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和课程活动,重视道德教育和社会权威的作用。其基本观点为:
(1)社会改造是课程的核心。
(2)学校课程应以建造新的社会秩序为方向,应该把学生看作社会的一员。
(3)课程知识和课程价值应该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反思,唤醒学生的社会意识、社会责任和社会使命。
(4)社会问题而非知识问题才是课程的核心问题。
(5)吸收不同社会群体参与到课程开发中来。
10.【参考答案】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是伴随着后现代主义哲学和文化思潮对学校课程论的影响的不断扩大而产生的一种理论流派。其代表人物主要有:车里霍尔姆斯、多尔。基本观点如下:
(1)课程目标的灵活性。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支持课程具有“适量”的不确定性、异常性、模糊性,教学要根据具体实际制定恰当的、适合学生实际的课程目标。
(2)课程是师生进行解构和建构的文本。多尔设定了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替代泰勒的基本标准或原理,强调课程实施不应拘泥于灌输和阐释,所有课程参与者都是课程的开发者,课程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过程。
(3)课程内容的综合化。后现代主义者要求消解学科边界,甚至最终取消学科本身,主张通过跨学科的、非线性的和流动鲜活的综合课程把学生置于现实生活中,学习现实生活世界所需的知识与技能。
三、材料分析题
1.【参考答案】
这几位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是不到位的。
(1)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本”,它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程,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
(2)开发的校本课程不是浪费,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3)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一定需要大量的经验和实践,如规范原来的选修课、活动课和兴趣小组等,都可以开发出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
2.【参考答案】
(1)在传统课程体系中,全国实行统一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使用一套统编教材;课程结构和教学要求也比较单一;以学科课程为主,缺少活动课、综合课。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课程结构的调整,强调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原则、均衡性原则、选择性原则。
(2)事实上,校本课程开发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开发策略、一种新的课程变革模式、一种新的课程管理模式,作为对国家课程的补充,作为学校特色的体现,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的意义与作用:①完善课程体系;②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③促进教师专业成长;④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⑤充分利用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资源。
(3)上海市这所中学的改革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校课程体系范例。这所中学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基础上,重新构建了学校课程体系,把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结合起来,普通课与职业课结合起来,国家课程与学校的特色课程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学校自身的课程资源,满足了不同资质、特长、发展方向的学生的需要。

特别推荐:教师资格高频考点速记 各科题型强化练习 章节考题猜想

网校课程:想快速通关,怎样让备考才万无一失?233网校教师资格讲师带你告别盲目备考,轻松掌握考点!零基础VIP班,不过免费重学!赶紧报名吧!点击免费试听>>

交流区(点图快速加群)233网校-教师资格3群(教师群:378498923) 微信号:lxhlxh233

相关阅读

ʦʸ֤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