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3月1日领用产品,产品的成本为20万元,生产产品购入的材料的进项税为1.7万元,产品的售价为30万元,4月1日缴纳领用产品视同销售的增值税3.4万元。那么3月1日计入资产支出的金额为20+1.7=21.7(万元),4月1日计入资产支出的金额为3.4万元。
2.借款费用已经发生
这一条件是指已经发生了因购建固定资产而专门借入款项的利息、折价或溢价的摊销、辅助费用或汇兑差额。例如借入借款,从借款当日开始计算利息。借款当日即说明借款费用已经发生。
3.为使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所必要的购建活动已经开始
为使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所必要的购建活动,主要是指资产的实体建造活动,例如主体设备的安装、厂房的实际建造等。但是,“为使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所必要的购建活动已经开始”不包括仅仅持有资产、但没有发生为改变资产状态而进行建造活动的情况。如只购置了建筑用地但未发生有关房屋建造活动就不包括在内。
【例题】甲上市公司股东大会于2003年1月1日作出决议,决定建造厂房。为此,甲公司于7月1日向银行专门借款5000万元,年利率为6%,款项于当日划入甲公司银行存款账户。8月1日,厂房正式动工兴建。8月2日,甲公司购入建造厂房用水泥和钢材一批,价款500万元,当日用银行存款支付。8月31日,计提当月专门借款利息。甲公司在8月份没有发生其它与厂房购建有关的支出,则甲公司专门借款利息应开始资本化的时间为( )。
A.8月1日 B.8月2日 C.7月1日 D.8月31日
【答案解析】B 本题中,至7月1日,只具备第2个条件,即借款费用已经发生;至8月1日,已具备第2个条件和第3个条件,即借款费用已经发生和为使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所必要的购建活动已经开始;至8月2日,专门借款利息开始资本化的三个条件都已具备。
【知识点24】企业通过发行债券方式筹集资金购建固定资产,并按照直线法摊销债券溢折价,在确定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时,资本化率的计算
企业通过发行债券方式筹集资金购建固定资产,在确定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时,资本化率的计算公式为:
资本化率=(债券当期实际发生的利息±当期已摊销的折价或溢价)/(债券期初账面价值-前期已计未付利息)
其中,“债券当期实际发生的利息”是指当期按债券的票面价值乘以票面利率得出的利息金额;“当期应摊销的折价或溢价”是指按直线法计算的折价或溢价的每期摊销金额;“债券期初账面价值”是指每期期初债券的账面价值,即截止到上期末,包括在债券账面价值中的已计未付的利息和尚未摊销的折价或溢价金额;“前期已计未付利息”是指截止到上期末,包括在债券账面价值中的已计未付的债券利息金额。
1.关于分母的理解:实际上分母应该是实际占用资金,所以分以下两种情况:
①分期付息的债券,由于其利息已经支付,所以在其期初账面价值中不包括该利息,减去的应计利息为0,这样就会出现分母为账面价值,也就是说现在实际占用的资金为账面价值。如果没有溢折价的债券,就是面值;如果有溢折价的,其账面价值已经考虑了溢折价的摊销。
②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债券,在其期初账面价值中包括计提的利息,但由于计提的利息不是实际能够占用的资金,所以要将其减去。同理有溢折价的在期初账面价值中已经考虑。
2.如果企业选择按月份、季度或半年计算1次借款费用应予资本化的金额,由于每期需要调整债券期初账面价值,比较繁琐,为简化工作量,也可以采取按年调整的办法处理,即以每年年初债券的账面价值作为这1年中每期期初债券的账面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