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中级经济师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相关课程

本视频可免费试听30秒,看完整版请购买课程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考点解析

所属考试:中级经济师
授课老师:
所属科目:中级金融
考点标签: 了解
所属章节:第四章 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第三节 商业银行管理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介绍

(一)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必要性和内容

必要性

①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需要。

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商业银行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求得自身发展的需要。

主要内容

①人力资源规划;

②员工的考核和任用;

③人力资源的激励制度;

④员工绩效评价;

⑤人力资源的心理及智能开发;

⑥人力资源的环境开发。

(二)商业银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科学化

1、改革人事制度,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1)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

(2)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

2、强化"一把手"负责制和干部监督机制

为了增强银行自身的应变能力、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要建立行长全面负责的经营管理领导指挥系统。同时要强化对领导干部的监督,严格任职条件的审查,健全定期述职、考核制度,实行离任审计制度和交流制度,以加强组织和群众对领导的监督与管理,提高领导班子的整体素质。

3、加强员工培养和教育

专题更新时间:2023/12/29 15:31:44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考点试题

多选题 1.商业银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
A . 人力资源规划
B . 员工的考核和任用
C . 员工绩效评价
D . 人力资源的环境保护
E . 人力资源的激励制度
去答题练习
单选题 2. 商业银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
A . 人力资源规划
B . 员工的考核与任用
C . 人力资源的激励制度
D . 风险管理
去答题练习
单选题 3.下列不属于商业银行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科学化内容的是()。
A . 改革人事制度,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B . "一把手"负责制和干部监督机制
C . 加强员工培养和教育
D . 实行全员创新机制
去答题练习

大咖讲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徐雨光
银行从业
中级经济师
美国经济学硕士。任职于某高校金融系,主要教学及研究方向为投资理财,对热点考点把握准确,讲课生动,深入浅出,深受学员喜爱。
查看老师课程
孙墨
中级经济师
初级经济师
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专业,税务师,专注财税金融领域的教学研究多年,曾从事实务工作十余年,拥有丰富的理论和实战结合经验。
查看老师课程
相关知识点推荐
高频

资产负债管理

资产负债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管理的基础和核心,其理论始终围绕商业银行的三性原则(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展开。

(一)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资产负债管理是商业银行对其资金运用和资金来源的综合管理。

理论

基本内容

资产管理理论

含义:以商业银行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为重点的经营管理理论。

观点:认为商业银行的利润主要来源于资产业务,负债主要取决于客户的存款意愿,商业银行只能被动地接受。

优点:有利于防止、减少贷款投资的盲目性,增强商业银行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因而在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长期盛行至20世纪60年代,有力地推动了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发展。

负债管理理论

含义:以负债为经营重点来保证流动性的经营管理理论。

观点:商业银行在保持流动性方面,没有必要完全依赖建立分层次的流动性储备资产,一旦需要资金周转,可以向外举借,只要市场上能借到资金,就可以大胆放款争取高盈利。

优点:弥补了资产管理理论只能在既定负债规模内经营资产业务,难以满足经济迅速发展对资金需求扩大的局限性。

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观点: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不能偏重资产和负债的某一方,高效的银行应该是资产和负债管理双方并重。

理论的基本要求:通过资产、负债结构的共同调整,协调资产、负债项目在利率、期限、风险和流动性方面的合理搭配,以实现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的最佳组合。

(二)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基本原理

1、资产负债管理的基本原理

基本原理

含义

规模对称原理

指商业银行资产运用的规模必须与负债来源的规模相互对称、相互平衡。

这种对称并非简单的对等,而是一种建立在合理效益增长基础上的动态平衡。

结构对称原理

指一种动态资产结构与负债结构的相互对称和统一平衡。

商业银行可以根据经济条件和经营环境的变化来调整资产结构,从而保证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的最佳平衡。

速度对称原理

即偿还期对称原理,是指银行资产分配应根据资金来源的流转速度来决定,银行资产与负债偿还期应保持一定程度的对称关系。

平均流动率=资产的平均到期日/负债的平均到期日

平均流动率>1,资产运用过度;平均流动率<1,资产运用不足。

目标互补原理

指银行经营目标中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三方面的均衡不是绝对的平衡,而是可以互相补充的。

利率管理原理

①差额管理

②利率灵敏性资产与负债管理

比例管理原理

通过各类比例指标体系约束资金运营。

比例指标:安全性指标、流动性指标、效益性指标

据此对资产和负债实行综合管理,分类控制。

(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基本内容

1、资产管理

贷款管理

主要内容:贷款风险管理;贷款利率管理;贷款期限结构管理;信用贷款与抵押贷款比例管理;关联交易管理等。

目前,我国银行信贷管理一般实行集中授权管理(总行统一制定信贷政策)、统一授信管理(控制融资总量及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融资额度)、审贷分离、分级审批、贷款管理责任制相结合,以切实防范、控制和化解贷款业务风险。

债券投资管理

我国商业银行债券投资的对象主要包括国债、地方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中央银行票据、资产支持证券、企业债券和公司债券等。

现金资产管理

我国商业银行的现金资产主要包括:

①库存现金;

②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即存款准备金(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

③存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款项。

2、负债管理

存款管理——最主要的资金来源

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

①对吸收存款方式的管理;

②对存款利率的管理;

③对存款保险的管理。

借入款管理

①短期借款:同业拆借、证券回购和向中央银行借款等;

②长期借款:发行金融债券,包括发行普通金融债券、次级金融债券、混合资本债券和可转换债券等。

管理内容:严格控制特定目的的借入款;分散借入款的偿还期和偿还金额,以减轻流动性过于集中的压力;控制适当的规模和比例,并以增加短期债券为主,增强流动性;努力扩大借入款的渠道或后备渠道,以保证必要时能扩大资金来源。

(四)资产负债管理的指标体系

1、考核指标:监控性指标和监测性指标

2、2003年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提出了“管风险、管法人、管内控、提高透明度”的监管新理念,强调坚持以风险为核心的监管内容。

3、指标体系:风险水平、风险迁徙和风险抵补

4、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于2010年年初探索创立了“腕骨”监管指标体系:

该体系由资本充足性、贷款质量、风险集中度、拨备覆盖、附属机构、流动性、案件防控七大类十三项指标构成。

(五)资产负债管理的方法和工具

管理方法

内容

基础管理方法

缺口分析

指商业银行衡量资产与负债之间重定价期限和现金流量到期期限匹配情况的一种方法。

利率敏感性缺口:衡量一定时期内到期或需重新定价的资产与负债之间的差额。如果某一时期内到期或需重新定价的资产大于负债,则为正缺口,反之则为负缺口。

利率上升—正缺口会增加利差—对商业银行有利

利率下降—正缺口会减少利差—对商业银行不利

流动性期限缺口:用于定期计算和监测同期限内到期的资产与负债差额。

久期分析

定义:商业银行衡量利率变动对全行经济价值影响的一种方法。

方法:商业银行通过改变资产、负债的久期,实现资产负债组合的利率免疫,提高全行的市场价值和收益水平。

外汇敞口分析和敏感性分析

定义:指商业银行衡量汇率变动对全行财务状况影响的一种方法。

方法:商业银行采用敞口限额管理和资产负债币种结构管理等方式控制外汇敞口产生的汇率风险。

前瞻性动态管理方法

情景模拟

指商业银行结合设定的各种可能情景的发生概率,研究多种因素同时作用可能产生的影响。

流动性压力测试

指一种以定量分析为主的流动性风险分析方法,商业银行通过流动性压力测试测算全行在遇到小概率事件等极端不利情况下可能发生的损失,从而对银行流动性管理体系的脆弱性做出评估和判断,进而采取必要措施。

高频

资本管理

(一)商业银行资本的含义与类型

1、资本:商业银行从事经营活动必须注入的资金,可以用来吸收商业银行的经营亏损,缓冲意外损失,保护商业银行的正常经营,为商业银行的注册、组织营业以及存款进入前的经营提供启动资金等。

核心功能:吸收损失。

2、根据不同的管理需要和本质特征,商业银行资本有:

(1)会计资本:根据会计准则反映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资本。由于会计资本是银行全部资产减全部负债以后的余额,它代表银行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因此又被称为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会计资本由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一般准备、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少数股东权益七部分组分。

(2)监管资本:银行监管当局为了满足监管要求,促进银行审慎经营,维持金融体系稳定而规定的商业银行必须持有的资本。商业银行总资本包括核心一级资本、其他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

(3)经济资本:指商业银行在一定的置信水平下,为了应对未来一定期限内的非预期损失而应该持有的资本金。经济资本是一种“虚拟”资本,它并不存在于资产负债表的某一个或几个科目中。

(二)监管资本要求与管理

1、巴塞尔协议与资本管理要求

1)巴塞尔协议的演进

①1988年达成。

②2004年,巴塞尔委员会推出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又称巴塞尔协议Ⅱ。

③2010年年底,巴塞尔委员会正式公布了巴塞尔协议Ⅲ。

④2017年12月,巴塞尔协议Ⅲ修订完成,自202211起逐步实施。

(2)巴塞尔协议对资本管理的要求

根据巴塞尔协议Ⅲ,商业银行的一级资本充足率下限为6%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下限4.5%; 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附加资本要求1%; 商业银行要设立“资本防护缓冲资金”总额不得低于银行风险资产的2.5%;各国可根据情况要求银行提取0~2.59%的逆周期资本缓冲,以便银行可以对抗过度放贷所带来的风险。

2、我国实施巴塞尔协议Ⅲ新监管标准的安排(2023教材变动)

2011年4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发布,按照宏观审慎管理与微观审慎监管有机结合、监管标准统一性和分类指导统筹兼顾的总体要求,明确了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流动性、贷款损失准备监管标准,并合理确定监管要求,以体现逆周期宏观审慎管理要求,充分反映出银行业金融机构面临的单体风险和系统性风险。

3、我国的监管资本与资本充足率要求

(1)监管资本的构成

总资本=核心一级资本+其他一级资本+二级资本

核心一级资本

指银行持续经营条件下,用来吸收损失的资本工具。

特征:永久性、清偿顺序排在所有其他融资工具之后

包括:实收资本/普通股、资本公积、盈余公积、一般风险准备、未分配利润、少数股东资本可计入部分。

其他一级资本

指非累积性的、永久性的、不带有利率跳升及其他赎回条款,本金和收益都应在银行持续经营条件下参与吸收损失的资本工具。

包括:其他一级资本(如优先股及其溢价)、少数股东资本可计入部分。

二级资本

在破产清算条件下可以用于吸收损失的资本工具。

包括:二级资本工具及其溢价、超额贷款损失准备可计入部分、少数股东资本可计入部分。

商业银行在计算资本充足率时,应当从核心一级资本中全额扣除以下项目:商誉、其他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除外)、由经营亏损引起的净递延税资产、贷款损失准备缺口、资产证券化销售利得、确定受益类的养老金资产净额、直接或间接持有本银行的股票、对资产负债表中未按公允价值计量的项目进行套期形成的现金流储备和商业银行自身信用风险变化导致其负债公允价值变化带来的未实现损益。

(2)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及监管要求

资本充足率:指商业银行持有的符合监管规定的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之间的比率。

资本充足率=(总资产-对应资本扣减项)/风险加权资产×100%

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对应资本扣减项)/风险加权资产×100%

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对应资本扣减项)/风险加权资产×100%

(三)经济资本管理的内容

1、经济资本管理的内容:①计量;②分配(分支机构、业务部门、产品);③评价。

2、经济资本管理的优点:

(1)保证一定的资本水平以避免灾难并满足监管要求;

(2)保证风险已被适当地加以管理,保证风险管理政策和风险监控手段的有效性;

(3)保证资本得以最有效地运用以获得最佳收益,同时可以用于评价银行战略并支持决策。

高频

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

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

1、商业银行风险: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其实际收益和预期收益产生背离,从而导致银行蒙受经济损失或少获取额外收益的可能性。

2、产生的客观原因:受外部客观环境制约程度高,任何客观形势的变化都会对商业银行产生影响,形成银行风险。

3、产生的主观原因:决策环节、管理环节、风险控制环节出现问题。

(一)商业银行风险的特征与类型

特征

商业银行属于高负债经营,其自有资本占总资产的比例很低,其风险具有一定的杠杆性

商业银行的经营对象是货币,具有信用创造功能,且与经济联系非常密切,一旦出现危机,容易传递给其他经济体,形成连锁反应, 产生很大的负外部效应

类型

(1)金融类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

(2)非金融风险:操作风险、声誉风险、法律风险和战略风险

按风险发生的范围,可将风险划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

按风险的来源,风险可划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等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内容与策略

1、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内容

流程

内容

风险识别

指商业银行根据外部形势变化和自身发展战略及经营状况,识别出可能影响其战略实施或经营活动目标的潜在风险,并分析引起风险事件原因的过程。

两个环节:识别风险和分析风险

风险计量

指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对各种风险进行定量分析,计算损失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的大小,是全面风险管理、资本监管和经济资本配置得以有效实施的基础和关键环节。

我国商业银行逐步采用资本计量高级方法。

风险监测

指商业银行通过各种监控技术,动态捕捉风险指标的异常变动,判断其是否已达到引起关注的水平或已超过阈值。

风险监测包括两个方面:

(1)监测各种可量化的关键风险指标(KRI)以及不可量化的风险因素的变化和发展趋势,确保在风险进一步恶化之前识别出来;

(2)报告商业银行所有风险的定性、定量评估结果,以及所采取风险管理、控制措施及其质量和效果。

风险控制

指对经过识别和计量的风险采取分散、对冲、转移、规避、控制等策略和措施,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的过程,可分为事前控制和事后控制。

(1)事前控制:银行在开展经营活动之前制定一定的标准或方案,避免风险超过自身承受能力或提前采取一定的风险防范措施,主要方法包括限额管理、风险定价和制定应急预案等。

(2)事后控制:银行根据所承担的风险水平和风险变化趋势,采取系列风险转移或缓释工具来降低风险,主要方法包括风险缓释或风险转移、重新分配风险资本、提高风险资本水平等。

2、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主要策略

主要策略

措施

风险预防

指商业银行针对面临的风险,事先设置多层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

措施:充足的自有资本金;适当的准备金。其中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是基本的准备金。

风险分散

指商业银行通过实现资产结构多样化,尽可能选择多样的、彼此不相关或负资产进行搭配,以降低整个资产组合的风险程度。

根据这一策略,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应是全面的、分散的,对单一客户的授信额度要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将单项资产在总资产中的份额限制在极小的比例之内。

风险转移

指商业银行通过购买某种金融产品或采取其他合法的经济措施将风险转移给其他经济主体的一种策略选择。

措施:

(1)保险转移:出口信贷保险是典型的金融风险保险转移策略;

(2)非保险转移:银行办理信贷业务时要求用信人提供保证担保,就属于典型的非保险转移策略。

风险对冲

指商业银行通过投资或购买与标的资产收益波动负相关的某种资产或衍生品,来冲销标的资产潜在损失的一种风险管理策略。

风险抑制

指商业银行在承担风险之后,通过加强对风险的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以便在风险事件实际发生之前阻止情况恶化,或者在风险事件发生之后尽可能减少风险造成的损失。

风险补偿

指商业银行采取各种措施对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加以弥补。

常用的风险补偿方法:合同补偿(风险溢价);保险补偿(存款保险制度);法律补偿。

(三)内部控制机制的特征、原则和内容

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参与的,通过制定和实施系统化的制度、流程和方法,实现控制目标的动态过程和机制。

特征

从内部控制的角度看,成功的银行在内部控制上一般具有以下共同的特征:

①审慎经营的理念和内部控制的文化氛围;

②职责分离、相互制约的部门和岗位设置;

③纵向的授权与审批制度;

④系统内部控制和业务活动融为一体的控制活动;

⑤完善的信息系统等。

原则

①全覆盖原则: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各项业务流程和管理活动,覆盖所有的部门、岗位和人员。

②制衡性原则: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应当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机制。

③审慎性原则: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应当坚持风险为本、审慎经营的理念,设立机构或开办业务均应坚持内控优先。

④相匹配原则: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应当与管理模式、业务规模、产品复杂程度、风险状况等相适应,并根据情况变化及时进行调整。

内容

(1)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

(2)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制。

内控体制包括:建立总分行分级管理,并实行垂直审计制度,从而加大总行对分行直接审计的力度;建立全面、系统的业务与非业务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3)完善内部审计制度。

(4)建立健全各项内部管理机制。

 

高频

财务管理

(一)财务管理概述

财务管理

内容

概念

利用价值形式对银行经营活动和资金运动进行的综合管理,是对财务活动进行计划组织、调节控制等一系列管理工作的总称。

价值:指股东的投资价值,力求使股东价值最大化。【计算模型:经济增加值、现金增加值和投资的现金流收益。】

核心

基于价值的管理。

目标

银行价值最大化。

三个层次

(1)传统的会计。

会计的职能:①监督控制;②反映信息;③规范反映信息。

(2)财务:主要体现在为计划制定、决策选择和资源分配提供支持。

(3)公司财务:着眼点在于企业的价值、股权的价值,是通过业务经营和股权交易来实现银行价值的最大化。

原则

科学、统一、审慎、规范

(二)财务管理的内容

1、成本管理(核心)

概念

商业银行成本是商业银行在从事业务经营活动中所发生的各项支出。包括:运营成本(筹集资金、运用资金、回收资金及其他经营活动中所发生的耗费)、资金成本、风险成本、资本成本。

构成

①利息支出

②经营管理费用(员工工资、电子设备运转费、保险费)

③税费支出(手续费支出、业务招待费、业务宣传费及相关税费)

④补偿性支出(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递延资产摊销)

⑤营业外支出

基本原则

成本最低化原则;全面成本管理原则;成本责任制原则;成本管理的科学化原则。

2、利润管理

概念

商业银行利润是在一定时期内业务经营中所取得的最终财务成果,是衡量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成效大小的重要综合指标。

构成:①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支出本

②营业外收支净额: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营业外收入:固定资产盘盈、固定资产出售净收益、抵债资产处置超过抵债金额部分、罚没收入、出纳长款收入、证券交易差错收入、教育费附加返还款以及因债权人的特殊原因确实无法支付的应付款项等。

营业外支出:固定资产盘亏和毁损报损的净损失、抵债资产处置发生的损失额及处置费用、出纳短款、赔偿金、违约金、证券交易差错损失、非正常损失、公益救济性捐赠等。

利润分配

依法缴纳所得税后,利润分配顺序:

①抵补已缴纳的、在成本和营业外收支中不可列支的惩罚性或赞助支出;

②弥补以前年度亏损;

③按照税后利润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法定盈余公积金已达注册资本的50%时可不再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可弥补亏损和转增资本金,弥补亏损和转增资本金后的剩余部分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25%

④提取公益金。公益金是指商业银行用于集体福利事业的资金,主要用于职工集体福利设施的支出。

⑤向投资者分配利润。

增加利润途径

①扩大资产规模,增加资产收益;

②降低成本;

③加强经营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④灵活地调度资金;

⑤提高资产质量,减少资产风险损失。

3、财务管理:主要指对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管理。

(分类管理,正确计提折旧,严格控制基本建设,加强在建工程管理。)

4、财务报告与财务分析

会计报表

(1)资产负债表:综合反映商业银行某一特定时点全部资产、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情况的财务报表。

(2)利润表:总括反映银行在一定时期内所取得的一切经营成果的财务会计报表。

(3)现金流量表:反映银行在一定期间内现金注入和流出的会计报表。

财务分析

(1)资金分析:着重对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各项指标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了解资产、负债的结构变化,分析比例关系是否符合管理办法和考核指标的要求,分析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原则是否体现于资金营运之中,进而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2)财务指标分析:主要对经营收支和利润及其分配做出分析,包括盈利能力、经营增长、资产质量和偿付能力四个方面。

5、绩效评价:以经济增加值(EVA)为核心业绩指标,从效益、风险、竞争力等多方面进行考核评价,落实经营主体责任,客观衡量分支机构等的经营管理绩效,引导科学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高频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资产负债管理是商业银行对其资金运用和资金来源的综合管理。

理论

基本内容

资产管理理论

含义:以商业银行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为重点的经营管理理论。

观点:认为商业银行的利润主要来源于资产业务,负债主要取决于客户的存款意愿,商业银行只能被动地接受。

优点:有利于防止、减少贷款投资的盲目性,增强商业银行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因而在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长期盛行至20世纪60年代,有力地推动了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发展。

负债管理理论

含义:以负债为经营重点来保证流动性的经营管理理论。

观点:商业银行在保持流动性方面,没有必要完全依赖建立分层次的流动性储备资产,一旦需要资金周转,可以向外举借,只要市场上能借到资金,就可以大胆放款争取高盈利。

优点:弥补了资产管理理论只能在既定负债规模内经营资产业务,难以满足经济迅速发展对资金需求扩大的局限性。

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观点: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不能偏重资产和负债的某一方,高效的银行应该是资产和负债管理双方并重。

理论的基本要求:通过资产、负债结构的共同调整,协调资产、负债项目在利率、期限、风险和流动性方面的合理搭配,以实现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的最佳组合。

 

高频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基本原理

1、资产负债管理的基本原理

基本原理

含义

规模对称原理

指商业银行资产运用的规模必须与负债来源的规模相互对称、相互平衡。

这种对称并非简单的对等,而是一种建立在合理效益增长基础上的动态平衡。

结构对称原理

指一种动态资产结构与负债结构的相互对称和统一平衡。

商业银行可以根据经济条件和经营环境的变化来调整资产结构,从而保证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的最佳平衡。

速度对称原理

即偿还期对称原理,是指银行资产分配应根据资金来源的流转速度来决定,银行资产与负债偿还期应保持一定程度的对称关系。

平均流动率=资产的平均到期日/负债的平均到期日

平均流动率>1,资产运用过度;平均流动率<1,资产运用不足。

目标互补原理

指银行经营目标中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三方面的均衡不是绝对的平衡,而是可以互相补充的。

利率管理原理

①差额管理

②利率灵敏性资产与负债管理

比例管理原理

通过各类比例指标体系约束资金运营。

比例指标:安全性指标、流动性指标、效益性指标

据此对资产和负债实行综合管理,分类控制。

 

高频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基本内容

1、资产管理

贷款管理

主要内容:贷款风险管理;贷款利率管理;贷款期限结构管理;信用贷款与抵押贷款比例管理;关联交易管理等。

目前,我国银行信贷管理一般实行集中授权管理(总行统一制定信贷政策)、统一授信管理(控制融资总量及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融资额度)、审贷分离、分级审批、贷款管理责任制相结合,以切实防范、控制和化解贷款业务风险。

债券投资管理

我国商业银行债券投资的对象主要包括国债、地方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中央银行票据、资产支持证券、企业债券和公司债券等。

现金资产管理

我国商业银行的现金资产主要包括:

①库存现金;

②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即存款准备金(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

③存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款项。

2、负债管理

存款管理——最主要的资金来源

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

①对吸收存款方式的管理;

②对存款利率的管理;

③对存款保险的管理。

借入款管理

①短期借款:同业拆借、证券回购和向中央银行借款等;

②长期借款:发行金融债券,包括发行普通金融债券、次级金融债券、混合资本债券和可转换债券等。

管理内容:严格控制特定目的的借入款;分散借入款的偿还期和偿还金额,以减轻流动性过于集中的压力;控制适当的规模和比例,并以增加短期债券为主,增强流动性;努力扩大借入款的渠道或后备渠道,以保证必要时能扩大资金来源。

 

高频

资产负债管理的指标体系

1、考核指标:监控性指标和监测性指标

2、2003年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提出了“管风险、管法人、管内控、提高透明度”的监管新理念,强调坚持以风险为核心的监管内容。

3、指标体系:风险水平、风险迁徙和风险抵补

4、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于2010年年初探索创立了“腕骨”监管指标体系:

该体系由资本充足性、贷款质量、风险集中度、拨备覆盖、附属机构、流动性、案件防控七大类十三项指标构成。

高频

资产负债管理的方法和工具

资产负债管理的方法和工具

管理方法

内容

基础管理方法

缺口分析

指商业银行衡量资产与负债之间重定价期限和现金流量到期期限匹配情况的一种方法。

利率敏感性缺口:衡量一定时期内到期或需重新定价的资产与负债之间的差额。如果某一时期内到期或需重新定价的资产大于负债,则为正缺口,反之则为负缺口。

利率上升—正缺口会增加利差—对商业银行有利

利率下降—正缺口会减少利差—对商业银行不利

流动性期限缺口:用于定期计算和监测同期限内到期的资产与负债差额。

久期分析

定义:商业银行衡量利率变动对全行经济价值影响的一种方法。

方法:商业银行通过改变资产、负债的久期,实现资产负债组合的利率免疫,提高全行的市场价值和收益水平。

外汇敞口分析和敏感性分析

定义:指商业银行衡量汇率变动对全行财务状况影响的一种方法。

方法:商业银行采用敞口限额管理和资产负债币种结构管理等方式控制外汇敞口产生的汇率风险。

前瞻性动态管理方法

情景模拟

指商业银行结合设定的各种可能情景的发生概率,研究多种因素同时作用可能产生的影响。

流动性压力测试

指一种以定量分析为主的流动性风险分析方法,商业银行通过流动性压力测试测算全行在遇到小概率事件等极端不利情况下可能发生的损失,从而对银行流动性管理体系的脆弱性做出评估和判断,进而采取必要措施。

 

高频

商业银行资本的含义与类型

1、资本:商业银行从事经营活动必须注入的资金,可以用来吸收商业银行的经营亏损,缓冲意外损失,保护商业银行的正常经营,为商业银行的注册、组织营业以及存款进入前的经营提供启动资金等。

核心功能:吸收损失。

2、根据不同的管理需要和本质特征,商业银行资本有:

(1)会计资本:根据会计准则反映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资本。由于会计资本是银行全部资产减全部负债以后的余额,它代表银行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因此又被称为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会计资本由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一般准备、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少数股东权益七部分组分。

(2)监管资本:银行监管当局为了满足监管要求,促进银行审慎经营,维持金融体系稳定而规定的商业银行必须持有的资本。商业银行总资本包括核心一级资本、其他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

(3)经济资本:指商业银行在一定的置信水平下,为了应对未来一定期限内的非预期损失而应该持有的资本金。经济资本是一种“虚拟”资本,它并不存在于资产负债表的某一个或几个科目中。

高频

监管资本要求与管理

1、巴塞尔协议与资本管理要求

1)巴塞尔协议的演进

①1988年达成。

②2004年,巴塞尔委员会推出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又称巴塞尔协议Ⅱ。

③2010年年底,巴塞尔委员会正式公布了巴塞尔协议Ⅲ。

④2017年12月,巴塞尔协议Ⅲ修订完成,自202211起逐步实施。

(2)巴塞尔协议对资本管理的要求

根据巴塞尔协议Ⅲ,商业银行的一级资本充足率下限为6%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下限4.5%; 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附加资本要求1%; 商业银行要设立“资本防护缓冲资金”总额不得低于银行风险资产的2.5%;各国可根据情况要求银行提取0~2.59%的逆周期资本缓冲,以便银行可以对抗过度放贷所带来的风险。

2、我国实施巴塞尔协议Ⅲ新监管标准的安排(2023教材变动)

2011年4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发布,按照宏观审慎管理与微观审慎监管有机结合、监管标准统一性和分类指导统筹兼顾的总体要求,明确了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流动性、贷款损失准备监管标准,并合理确定监管要求,以体现逆周期宏观审慎管理要求,充分反映出银行业金融机构面临的单体风险和系统性风险。

3、我国的监管资本与资本充足率要求

(1)监管资本的构成

总资本=核心一级资本+其他一级资本+二级资本

核心一级资本

指银行持续经营条件下,用来吸收损失的资本工具。

特征:永久性、清偿顺序排在所有其他融资工具之后

包括:实收资本/普通股、资本公积、盈余公积、一般风险准备、未分配利润、少数股东资本可计入部分。

其他一级资本

指非累积性的、永久性的、不带有利率跳升及其他赎回条款,本金和收益都应在银行持续经营条件下参与吸收损失的资本工具。

包括:其他一级资本(如优先股及其溢价)、少数股东资本可计入部分。

二级资本

在破产清算条件下可以用于吸收损失的资本工具。

包括:二级资本工具及其溢价、超额贷款损失准备可计入部分、少数股东资本可计入部分。

商业银行在计算资本充足率时,应当从核心一级资本中全额扣除以下项目:商誉、其他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除外)、由经营亏损引起的净递延税资产、贷款损失准备缺口、资产证券化销售利得、确定受益类的养老金资产净额、直接或间接持有本银行的股票、对资产负债表中未按公允价值计量的项目进行套期形成的现金流储备和商业银行自身信用风险变化导致其负债公允价值变化带来的未实现损益。

(2)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及监管要求

资本充足率:指商业银行持有的符合监管规定的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之间的比率。

资本充足率=(总资产-对应资本扣减项)/风险加权资产×100%

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对应资本扣减项)/风险加权资产×100%

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对应资本扣减项)/风险加权资产×100%

高频

经济资本管理的内容

1、经济资本管理的内容:①计量;②分配(分支机构、业务部门、产品);③评价。

2、经济资本管理的优点:

(1)保证一定的资本水平以避免灾难并满足监管要求;

(2)保证风险已被适当地加以管理,保证风险管理政策和风险监控手段的有效性;

(3)保证资本得以最有效地运用以获得最佳收益,同时可以用于评价银行战略并支持决策。

高频

商业银行风险的特征与类型

商业银行风险的特征与类型

特征

商业银行属于高负债经营,其自有资本占总资产的比例很低,其风险具有一定的杠杆性

商业银行的经营对象是货币,具有信用创造功能,且与经济联系非常密切,一旦出现危机,容易传递给其他经济体,形成连锁反应, 产生很大的负外部效应

类型

(1)金融类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

(2)非金融风险:操作风险、声誉风险、法律风险和战略风险

按风险发生的范围,可将风险划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

按风险的来源,风险可划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等

 

高频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内容与策略

1、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内容

流程

内容

风险识别

指商业银行根据外部形势变化和自身发展战略及经营状况,识别出可能影响其战略实施或经营活动目标的潜在风险,并分析引起风险事件原因的过程。

两个环节:识别风险和分析风险

风险计量

指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对各种风险进行定量分析,计算损失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的大小,是全面风险管理、资本监管和经济资本配置得以有效实施的基础和关键环节。

我国商业银行逐步采用资本计量高级方法。

风险监测

指商业银行通过各种监控技术,动态捕捉风险指标的异常变动,判断其是否已达到引起关注的水平或已超过阈值。

风险监测包括两个方面:

(1)监测各种可量化的关键风险指标(KRI)以及不可量化的风险因素的变化和发展趋势,确保在风险进一步恶化之前识别出来;

(2)报告商业银行所有风险的定性、定量评估结果,以及所采取风险管理、控制措施及其质量和效果。

风险控制

指对经过识别和计量的风险采取分散、对冲、转移、规避、控制等策略和措施,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的过程,可分为事前控制和事后控制。

(1)事前控制:银行在开展经营活动之前制定一定的标准或方案,避免风险超过自身承受能力或提前采取一定的风险防范措施,主要方法包括限额管理、风险定价和制定应急预案等。

(2)事后控制:银行根据所承担的风险水平和风险变化趋势,采取系列风险转移或缓释工具来降低风险,主要方法包括风险缓释或风险转移、重新分配风险资本、提高风险资本水平等。

2、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主要策略

主要策略

措施

风险预防

指商业银行针对面临的风险,事先设置多层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

措施:充足的自有资本金;适当的准备金。其中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是基本的准备金。

风险分散

指商业银行通过实现资产结构多样化,尽可能选择多样的、彼此不相关或负资产进行搭配,以降低整个资产组合的风险程度。

根据这一策略,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应是全面的、分散的,对单一客户的授信额度要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将单项资产在总资产中的份额限制在极小的比例之内。

风险转移

指商业银行通过购买某种金融产品或采取其他合法的经济措施将风险转移给其他经济主体的一种策略选择。

措施:

(1)保险转移:出口信贷保险是典型的金融风险保险转移策略;

(2)非保险转移:银行办理信贷业务时要求用信人提供保证担保,就属于典型的非保险转移策略。

风险对冲

指商业银行通过投资或购买与标的资产收益波动负相关的某种资产或衍生品,来冲销标的资产潜在损失的一种风险管理策略。

风险抑制

指商业银行在承担风险之后,通过加强对风险的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以便在风险事件实际发生之前阻止情况恶化,或者在风险事件发生之后尽可能减少风险造成的损失。

风险补偿

指商业银行采取各种措施对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加以弥补。

常用的风险补偿方法:合同补偿(风险溢价);保险补偿(存款保险制度);法律补偿。

 

高频

内部控制机制的特征、原则和内容

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参与的,通过制定和实施系统化的制度、流程和方法,实现控制目标的动态过程和机制。

特征

从内部控制的角度看,成功的银行在内部控制上一般具有以下共同的特征:

①审慎经营的理念和内部控制的文化氛围;

②职责分离、相互制约的部门和岗位设置;

③纵向的授权与审批制度;

④系统内部控制和业务活动融为一体的控制活动;

⑤完善的信息系统等。

原则

①全覆盖原则: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各项业务流程和管理活动,覆盖所有的部门、岗位和人员。

②制衡性原则: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应当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机制。

③审慎性原则: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应当坚持风险为本、审慎经营的理念,设立机构或开办业务均应坚持内控优先。

④相匹配原则: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应当与管理模式、业务规模、产品复杂程度、风险状况等相适应,并根据情况变化及时进行调整。

内容

(1)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

(2)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制。

内控体制包括:建立总分行分级管理,并实行垂直审计制度,从而加大总行对分行直接审计的力度;建立全面、系统的业务与非业务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3)完善内部审计制度。

(4)建立健全各项内部管理机制。

 

高频

财务管理概述

财务管理概述

财务管理

内容

概念

利用价值形式对银行经营活动和资金运动进行的综合管理,是对财务活动进行计划组织、调节控制等一系列管理工作的总称。

价值:指股东的投资价值,力求使股东价值最大化。【计算模型:经济增加值、现金增加值和投资的现金流收益。】

核心

基于价值的管理。

目标

银行价值最大化。

三个层次

(1)传统的会计。

会计的职能:①监督控制;②反映信息;③规范反映信息。

(2)财务:主要体现在为计划制定、决策选择和资源分配提供支持。

(3)公司财务:着眼点在于企业的价值、股权的价值,是通过业务经营和股权交易来实现银行价值的最大化。

原则

科学、统一、审慎、规范

 

高频

财务管理的内容

1、成本管理(核心)

概念

商业银行成本是商业银行在从事业务经营活动中所发生的各项支出。包括:运营成本(筹集资金、运用资金、回收资金及其他经营活动中所发生的耗费)、资金成本、风险成本、资本成本。

构成

①利息支出

②经营管理费用(员工工资、电子设备运转费、保险费)

③税费支出(手续费支出、业务招待费、业务宣传费及相关税费)

④补偿性支出(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递延资产摊销)

⑤营业外支出

基本原则

成本最低化原则;全面成本管理原则;成本责任制原则;成本管理的科学化原则。

2、利润管理

概念

商业银行利润是在一定时期内业务经营中所取得的最终财务成果,是衡量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成效大小的重要综合指标。

构成:①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支出本

②营业外收支净额: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营业外收入:固定资产盘盈、固定资产出售净收益、抵债资产处置超过抵债金额部分、罚没收入、出纳长款收入、证券交易差错收入、教育费附加返还款以及因债权人的特殊原因确实无法支付的应付款项等。

营业外支出:固定资产盘亏和毁损报损的净损失、抵债资产处置发生的损失额及处置费用、出纳短款、赔偿金、违约金、证券交易差错损失、非正常损失、公益救济性捐赠等。

利润分配

依法缴纳所得税后,利润分配顺序:

①抵补已缴纳的、在成本和营业外收支中不可列支的惩罚性或赞助支出;

②弥补以前年度亏损;

③按照税后利润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法定盈余公积金已达注册资本的50%时可不再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可弥补亏损和转增资本金,弥补亏损和转增资本金后的剩余部分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25%

④提取公益金。公益金是指商业银行用于集体福利事业的资金,主要用于职工集体福利设施的支出。

⑤向投资者分配利润。

增加利润途径

①扩大资产规模,增加资产收益;

②降低成本;

③加强经营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④灵活地调度资金;

⑤提高资产质量,减少资产风险损失。

3、财务管理:主要指对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管理。

(分类管理,正确计提折旧,严格控制基本建设,加强在建工程管理。)

4、财务报告与财务分析

会计报表

(1)资产负债表:综合反映商业银行某一特定时点全部资产、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情况的财务报表。

(2)利润表:总括反映银行在一定时期内所取得的一切经营成果的财务会计报表。

(3)现金流量表:反映银行在一定期间内现金注入和流出的会计报表。

财务分析

(1)资金分析:着重对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各项指标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了解资产、负债的结构变化,分析比例关系是否符合管理办法和考核指标的要求,分析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原则是否体现于资金营运之中,进而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2)财务指标分析:主要对经营收支和利润及其分配做出分析,包括盈利能力、经营增长、资产质量和偿付能力四个方面。

5、绩效评价:以经济增加值(EVA)为核心业绩指标,从效益、风险、竞争力等多方面进行考核评价,落实经营主体责任,客观衡量分支机构等的经营管理绩效,引导科学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高频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必要性和内容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必要性和内容

必要性

①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需要。

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商业银行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求得自身发展的需要。

主要内容

①人力资源规划;

②员工的考核和任用;

③人力资源的激励制度;

④员工绩效评价;

⑤人力资源的心理及智能开发;

⑥人力资源的环境开发。

 

高频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科学化

1、改革人事制度,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1)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

(2)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

2、强化"一把手"负责制和干部监督机制

为了增强银行自身的应变能力、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要建立行长全面负责的经营管理领导指挥系统。同时要强化对领导干部的监督,严格任职条件的审查,健全定期述职、考核制度,实行离任审计制度和交流制度,以加强组织和群众对领导的监督与管理,提高领导班子的整体素质。

3、加强员工培养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