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教师资格证>辅导知识>小学心理学辅导

2015辽宁教师资格小学心理学复习资料:3.1小学生注意与感知的发展

来源:233网校 2014年12月8日
  • 第1页:小学生注意的发展

第三章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

  【内容提要】
  认知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与联系,揭露事物对人的意义与作用的心理活动,它包括感知、注意、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认知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是人的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在新的学习生活和教育的影响下,他们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本章主要阐述小学生的注意、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发展的一般特点,着重分析小学生的注意、观察和思维品质发展的特点,并探讨小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和思维品质的培养。
  【学习目标】
  1.识记注意、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的概念。
  2.理解小学生感知觉发展的一般特点。
  3.理解小学生注意品质与观察品质发展的一般特点。
  4.能结合实际,选择和应用有效方法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观察力和记忆力。
  5.运用注意规律指导小学教育教学。
  6.依据小学生记忆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指导小学生提高记忆效率。
  7.理解小学生思维、想象和言语发展的基本特点。
  8.结合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培养其良好的思维品质。

第一节 小学生注意与感知的发展

  注意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种心理现象,贯穿于各种心理过程的始终。注意能保证人们对事物获得清晰的认识并做出准确的反应,是人们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完成学习活动的必要心理条件。感知是人类认知过程的开端,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感觉、知觉不仅为人类认识活动提供了内外环境信息,保持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也是动机、情绪、个性发展的基础。儿童对事物的认知,是从感觉、知觉开始的。因此,了解小学生注意与感觉、知觉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有利于小学教师组织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小学生注意的发展
  (一)注意的一般概述
  1.注意的含义。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注意的指向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有选择地反映一定的对象,而离开其余的对象。注意的集中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在特定的对象上保持并深入下去。人的心理活动不仅有选择地指向特定对象,而且可以使注意在这个对象上保持相当长的时间。正是由于注意集中于某个特定对象,才使这一对象得到鲜明而清晰的反映,而其他事物处于“注意的边缘”,对其反映比较模糊,或者根本得不到反映,产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现象。注意的集中性不仅使心理活动离开~切无关的事物,而且抑制多余的活动,保证注意的清晰、完善和深刻。
  注意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各种心理过程的一种伴随状态,如“注意看”、“注意听”、“注意记”、“注意思考”等。但是,注意贯穿于各种心理过程的始终,是人们进行各种认识活动的必要条件,没有对事物的注意,就不会有对事物的认识。
  2.注意的功能。注意作为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它主要具有三种功能:
  (1)选择功能。客观世界中存在着大量的信息,注意使心理活动选择有意义的、符合当前活动需要的重要信息,避开或抑制那些无关信息,使心理活动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如果没有注意,人的心理活动就会没有一定的方向,生活将会变得一片混乱。选择功能是注意的首要功能,注意的其他功能都是在它的前提下发生作用的。
  (2)保持功能。注意的保持功能体现在注意在时间上的延续。注意能使人的心理活动较长时间地保持在被选择的对象上,维持一种比较紧张的状态,从而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如果注意的对象转瞬即逝,正常的心理活动将无法进行。
  (3)调节和监督功能。注意使人的心理活动沿着一定的方向和目标进行,并能提高人的意识觉醒水平,使心理活动根据当前的需要进行适当的分配和及时的转移,以适应变化着的周围环境。日常工作和学习中发生的失误和事故一般都是在注意分散或注意没有及时转移的情况下发生的。
  3.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发展水平被称为注意的品质,主要包括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
  (1)注意的范围。注意的范围是指同一时间能清楚把握的对象的数量,又称为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不是绝对的,它受注意对象的特点、个体的知识经验等影响较大。一般来说,注意的范围越大,同样的时间内获取的信息量就越大;注意的对象越集中,排列得越有规律,越能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注意的范围也就越大;个体的知识经验越丰富,越容易注意到事物的内在联系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注意的范围也就越大。
  (2)注意的稳定性。也称注意的持久性,是指注意在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所能持续的时间。人的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活动上的时间越长,注意的稳定性越高。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主要是注意对象的特点和人的主观状态。一般来说,内容丰富、特征复杂、活动变化的对象更容易使人保持稳定的注意;人的主体状态,如对活动的意义理解深刻,抱着积极的态度,对活动有浓厚的兴趣,有高度的责任心,意志坚强,并且在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情绪良好时,注意就容易持久稳定。反之,则注意难以保持稳定。
  (3)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几种不同的事物或活动上。注意的分配是有条件的。首先,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很熟练,或者其中只有一种是不熟练的,而其他几种则熟练或相当熟练,达到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程度。其次,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有密切关系。如果多种活动之间毫无关系,要同时进行这些活动是很困难的;但如果通过练习,在它们之间形成了某种反应系统,则同时进行这些活动就比较容易。
  (4)注意的转移。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任务的要求,自觉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或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另一种活动上。注意转移的快慢和难易主要取决于原来注意的紧张程度和引起注意转移的新对象(或新活动)的性质。一般来说,先前的注意紧张程度越高,新的注意对象越不符合人的需要和兴趣,注意的转移就越困难和缓慢;反之,注意的转移就越容易和迅速。此外,个体的神经过程灵活性和自我控制能力也影响注意的转移。
  4.注意的种类。人们通常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的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将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1)无意注意。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的引起与维持,既没有明确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因而被认为是消极被动的注意,是注意的初级形式。但由于无意注意不需要意志努力,因此,主体不易产生疲劳。
  (2)有意注意。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在必要时还需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服从于既定的目的任务,并受人意识的自觉调节和支配,因此,它被认为是积极主动的注意,是注意的高级形式。但由于有意注意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因此,主体容易产生疲劳。在现实生活中,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无意注意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化为有意注意。
  (二)小学生注意的发展
  1.小学生注意发展的一般特点:
  (1)从无意注意占优势,逐渐发展到有意注意占主导地位。在个体发展过程中,无意注意的发展先于有意注意。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还处在发展初期,水平很低,自觉控制注意的能力差,基本上是被动的,容易被其他刺激吸引。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大脑的不断成熟,加上教学的要求和训练,小学生不断地有意识地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他们的有意注意逐渐发展起来。到了四、五年级,小学生的有意注意基本上占据主导地位,他们逐渐能根据一定的目的独立地组织自己的注意,从而使有意注意由被动状态逐步发展到主动状态。但总体上来看,小学生的有意注意还没有达到完善的程度,和成人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
  (2)具体生动、直观形象的事物更容易引起小学生的注意。就引起注意的动因来说,直观形象、新颖生动的事物更容易引起小学生的注意。这是因为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的言语水平和知识水平很有限,具体形象思维仍占重要地位。随着学习活动的增加和知识水平的提高,尤其是随着以词为基础的第二信号系统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小学生对具有一定抽象水平的材料的注意能力逐步发展起来。这对小学生注意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注意有明显的情绪色彩。小学生由于大脑与神经系统的内抑制能力尚未充分发展,一个兴奋中心的形成,往往波及其他相应部位,如相应器官、面部、手足乃至全身等,所以,他们的注意表现出明显的情绪色彩。例如,在课堂上,学生如果听得入神,可能会手托着腮帮、双眉紧锁或注视教师;如果听得高兴。就会眉开眼笑,甚至会手舞足蹈。这样,小学教师就可以从学生的外部情绪表现,判断学生是否在注意听讲,是否真正理解了教学内容,从而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小学生注意品质的发展。
  (1)注意范围的发展。小学生注意的范围一般要比成人狭小。例如,一年级小学生在阅读时,常常是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注意的范围很有限。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阅读技巧的形成和思维的发展,三、四年级小学生一次就能看到整个句子,以及各个句子之间的联系,注意的范围就扩大了。因此,教师在向小学生提出注意范围的要求时,应该考虑到他们的年龄、经验和注意对象的特点等因素。
  (2)注意稳定性的发展。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注意的稳定性随年龄增长而逐步提高,其发展的速度超过幼儿期和中学阶段。这与小学生心理活动的有意性迅速发展有关。研究表明①,在一般情况下,7~10岁儿童可以连续集中注意20分钟左右,10~12岁儿童在25分钟左右,12岁以上儿童在30分钟左右。小学生的注意稳定性从小学二年级到五年级有快速发展的趋势。
  注意的稳定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往往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单调乏味、照本宣科的教学,很难集中和保持学生的注意;而组织严密、方法灵活、形象有趣的教学,则会延长学生集中注意的时间。此外,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者有节奏地交替进行,有助于提高注意的稳定性。小学的一堂课中常包含着多种活动,因此只要教师把教学组织好,小学高年级学生在40分钟内,能够较好地保持注意的稳定而不出现疲倦的现象。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业成绩与学生学习时注意的稳定性呈正相关,注意的稳定性是从事学习活动所必需的。因此,当教师发现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时,要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以促进和提高他们注意的稳定性。
  知识链接
  课堂上学生注意力涣散的主要表现
  学生注意力涣散可能是偶发的.也可能是经常性的。课堂上学生注意力涣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可能受家庭或社会因素的影响,可能受自身机体疾病的影响,也可能受教学中的某些因素的影响。教学上造成注意力涣散的主要原因有:
  1.刺激过多或过少
  教材内容过深或过浅,教师无意义的重复或冗长的言词,都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而产生厌烦,导致注意力涣散以寻求其他的刺激;教师讲课声音过高或过低,讲课速度过快或过慢,要么使学生容易疲劳,导致分心,要么由于刺激不够,不能充分占有学生的注意,因而使学生注意涣散。
  2.情绪急剧波动
  一上课教师就分发上次的测验卷子或宣布考试的成绩,会使学生情绪特别兴奋或沮丧。一上课教师就进行测验也会使学生情绪特别紧张。课堂上的这类情绪的急剧波动使学生难以把注意及时转移到教学中来,因为他们的注意还纠缠在分数或做错的题目上。
  3.反抗或淡漠
  如果教师处理问题不公平会导致师生关系的紧张,受不公平待遇的学生可能把不满情绪迁怒到教师讲课上,以不听课或捣乱的方式加以反抗。有的学生或因学业上屡遭失败,或因其他原因屡受挫折,这类挫折一旦超过了该生的容忍度就可能导致对学业的反抗或对学业的淡漠。
  4.寻求注意和承认
  有些学业成绩欠佳的学生,或品德、能力欠佳的学生,由于受到人们的忽视、鄙视或奚落,他们当中有的人在上课时可能故意搞恶作剧以寻求教师或同学们的注意和承认。
  (资料来源:章志光:《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注意分配能力的发展。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分配能力较幼儿有了明显的发展,尤其是小学二年级的发展迅速。例如,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经常会发现,刚入学的小学生在写字时往往顾此失彼,注意了字的笔画的写法,就忽略了字的间架结构;注意了写字,就忘了正确的坐姿。这主要是由于他们认字、写字等还不是很熟练,因而不能很好地进行各种学习活动的注意分配。到了二年级就有很大进步,并且能够完成注意分配仪的测试活动,以后发展就比较平缓了,二年级和五年级小学生的注意分配能力基本处于同一水平。
  (4)注意转移能力的发展。注意转移能力的发展是有意注意发展的重要表现。随着年级的升高,小学生有意注意逐渐占主导地位,注意转移能力的发展也呈上升趋势。五年级比二年级学生有明显的增长,尤其男生发展更快①。因此,小学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教师,应该结合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针对学生还不善于主动转移注意这一特点,尽量避免让学生在课间进行过于激烈刺激的活动,以免他们不能很快地将注意转移到听课活动上。在上课之初,要重视组织教学的作用,做好课程的导入,把学生的注意引导到本课程的学习上来,并使学生养成迅速转移注意的习惯。
  3.注意规律在小学教学中的运用。
  (1)无意注意的规律在小学教学中的运用。无意注意是由内外刺激引起的,它既受客观刺激物特点的影响,又受人的主观状态的制约。一般来说,强度大、新颖、生动、有趣和运动变化的刺激物,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在相同的客观刺激条件下,与人的需要、兴趣、情绪、知识经验密切相关的刺激物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而当一个人身体生病、情绪不佳的时候,对平时感兴趣的事物,也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无意注意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应当尽量避免那些分散学生注意力的消极因素,充分利用那些有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的积极因素。
  一方面,要控制和减少分散学生注意的无关因素。
  就教学环境来说,教室及其周围要保持安静,音乐教室和操场要与普通教室有一定距离;保持教室内部空气清新,光线充足;教室内的张贴要简洁,富有教育意义。就教师来说,服饰要自然大方,不宜过于耀眼(如夸大的首饰、浓妆艳抹等),换了新装或新发型要在课前“亮亮相”;教师的言谈举止要大方得体,避免过多的口头禅;教师呈现教具要适时,需用时及时充分地展现,不需用时则及时收起;教师要慎重处理好课堂上的争吵、打架等偶发事件,缩短不利刺激的干扰时间,努力防止学生注意的分散。就学生来说,尽量避免迟到、早退、随意出入教室等情况;不提倡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使用玩具化的学习用品,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吸引学生注意的有利因素。
  就教师的语言来说,教师的语言是学生最重要的刺激物之一。教师讲话要清晰,有足够的响度;言语表述应简洁流畅、快慢适中、生动形象、抑扬顿挫、风趣幽默,并辅之以适度的表情和手势,以增强吸引力,从而引起学生积极的无意注意。
  就教学内容来说,要难易适度,太深或太浅都容易使学生分心,力求做到由浅入深、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前后联系紧密,符合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
  就教学形式和方法来说,要灵活多样,综合运用多种形式和方法。教师上课时除采用讲授这一主要教学方法外,还可穿插使用其他的教学形式,如集体讨论、角色扮演、动手实验等,也可适当地使用录音、录像、幻灯等多媒体设备,进一步丰富教学形式,尽量防止单调呆板,以激发学生对教学过程本身的兴趣。此外,教师还要善于运用故意停顿、善意提醒等手段组织教学,以引起学生积极的无意注意。
  案例分析
  精心布置教室的效果
  一位小学二年级教师热情且热爱教育工作,她想给学生提供一个更有情趣的学习环境,以使学生能够快乐地学习。新学期开始了,他对班级教室进行了一番精心的布置,教室内周围的墙上张贴了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图画,窗台上还摆上了花草、植物、游鱼,教室充满了生机。请你判断,它将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为什么?
  案例说明了这位热情的教师出发点虽然很好,但事与愿违,产生分散学生注意、影响学生集中精力学习的后果。根据无意注意的规律,教室内的图画、花草、植物和游鱼等刺激物新颖、生动、有趣,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而小学低年级学生以无意注意占优势,他们很容易把注意转移到欣赏图画、花草植物和游鱼上,因而影响了专心听课。
  因此,小学教师,尤其是低年级小学教师在布置教室时应该控制和减少引起学生无意注意的因素,避免出现过多的新颖、生动、有趣的刺激,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2)有意注意的规律在小学教学中的运用。有意注意是积极主动的注意,是注意的高级形式。影响小学生有意注意的因素主要是主体自身的特点,如学习的目的、学习的兴趣与动机、注意的习惯和意志的品质等。学习是一种紧张、艰苦且持久的活动,小学生要搞好学习不能只凭兴趣,必须要学习那些自己不感兴趣但又必须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因此,教师在小学教学中应注意遵循有意注意的规律去组织教学。
  首先,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的注意,所以,学习的目的和任务越明确、越具体,完成任务的愿望越强烈,就越能引起和保持学生的有意注意。
  小学生的有意注意发展还不是很完善,学习的目的性还不够明确,尤其是对一些抽象的大道理不是很理解。因此,小学教师在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时,要把学习目的和学习愿望联系起来,要让学生了解每节课、每个教学环节、每次作业的学习目的和任务。例如,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就会觉得自己无事可做而分散了注意。如果教师对其他同学提出明确具体的任务要求,注意听这位同学读音是否准确,有无读错的地方,表情怎么样。流利程度如何等,学生就会按照教师明确具体的要求去注意听读,从而使学生对教学活动的有意注意得到有效的保持。这要比空洞、抽象的说教如“要认真听”“要注意听”等效果要好些。
  其次,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它有直接和间接之分。直接兴趣是指个体对事物或活动本身感兴趣,而间接兴趣是指个体对活动结果感兴趣。如果说直接兴趣是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那么间接兴趣则对有意注意有巨大影响。而间接兴趣又会进一步激发学习动机的产生,学习动机又是推动学习的内部动力,是集中和保持注意的最有效的手段。
  小学生不仅要学习他们感兴趣的东西,而且还要学习一些他们虽不感兴趣但必须学习的东西。因此,教师应适时地向学生阐明学习这些知识的意义和重要性,使他们明确这些知识对他们所具有的价值,以引起他们对学习结果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动机。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巧妙设疑和恰当的实例把要学习的内容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与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联系起来,有力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教师也可以通过赞许的目光、肯定的评价和恰当的鼓励等方式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逐渐培养学生对学习的间接兴趣,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调动学生对随后教学的积极的有意注意,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3)两种注意转化规律在小学教学中的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代表儿童注意发展中的不同水平,但两者在学习和各种实践活动中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和交替的。两种注意的相互交替有利于注意长时间地保持集中。
  在小学教学中,如果只依靠学生的无意注意,单凭刺激的外部特点或新异性引起学生的注意,就会把教学引向为趣味而趣味的错误方向,不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也不利于学生认知能力和意志品质的发展;如果只依靠学生的有意注意来学习,又容易引起学生疲劳而出现注意涣散,甚至会产生厌倦的情绪。为了使小学生长久地保持旺盛的精力,积极地投入注意而不疲劳,教师就要善于运用两种注意转化规律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的两种注意有节奏地交替轮换,把两种注意有机地运用在每一堂课每一个问题的学习活动中,使学生的注意张弛有度。例如,对一堂课的处理,开始阶段、重点部分和小结都要提醒学生组织自己的有意注意;而在教学的导人环节和复习巩固的过程中,又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生动形象的实例、师生互动等多种多样的教学艺术形式使学生通过无意注意轻松地学到知识。当然,两种注意的交替应用并无固定模式,教师可以根据实际在教学中创造性地去运用。
  4.小学生注意能力的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注意能力主要表现在注意的稳定性和注意的转移两个方面,即根据学习任务长时间地保持注意而不分心,学习任务的变化需要迅速转移注意而减少惰性。一般来说,注意的稳定性越好、注意的转移能力越强,有意注意的保持就越容易。
  小学生良好的注意能力既可以进行专门训练,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培养。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有一定难度且需要集中注意才能完成的任务让学生来做,也可以随机呈现不同的问题,训练学生的注意稳定性和注意转移的能力。任务既可以结合课程,也可以是纯训练性的,教师可根据要求自行设计问题。例如,要求学生快速阅读或组织抢答题竞赛,以培养他们高度集中的注意能力。又如将不同学科、不同性质的问题交叉随机地呈现,以训练学生注意灵活转移的能力等等。由于有意注意常常是在有干扰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可将培养注意力和培养意志力结合起来,随时随地与来自主客观的各种干扰因素作斗争,以便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
  知识链接
  小学生注意力训练题
  训练目的:训练学生学习能力,能使学生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写作业,考试不粗心,提高学习成绩。
  训练要求:每天训练10分钟,由家长监督训练结果,必须每天坚持训练,效果明显。
  第一关:上课不走神题
  训练目的:提高学习注意力和视觉分辨。
  训练方法:从下面的数字行中把所有的“7117”圈出来。
  71711717 7117177177111177171717717171
  177117717171711717177711177171711717
  711771711717177117177117717111771717
  717117171177171777117117177171711717
  177117171177171771711717717177111177
  第二关:考试不粗心题
  训练目的:训练注意力和认真态度。
  训练方法:找出每组中与其他不一样的数字字母和汉字,用圆圈把它们圈起来并记录下来。
  bbqbbbbqbbbbbqbbbbqbbbbqbbbbbqbbbbbqbbbbbqbbbbqbbb共( )个
  CCCCDCCCCDCCCCDCCCCDCCCDCCCDCCCDCCCCCDCCCCCDCCCDCCCC
  共( )个
  YYYYWYYYWYYYYWYYYYWYYYWYYYYWYYYWYYYYWYYYYWYYYYWYYY
  共( )个
  (资料来源:e21教育论坛.http://bbs.e21.)

  辽宁教师资格证VIP班:怎样让备考才万无一失?233网校教师资格,讲师带你告别盲目备考,轻松掌握考点!零基础VIP班,不过免费重学!点击免费试听>>

相关阅读

ʦʸ֤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