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教师资格证>辅导知识>中学心理学辅导

2015辽宁教师资格中学心理学复习资料:2.1人的发展

来源:233网校 2014年12月13日

  三、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
  1.遗传。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是指上代的许多生物特征传递给下代的过程。通过遗传获得的、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征成为遗传素质,如机体的结构、形态、神经系统的特征等。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每一个具有正常遗传素质的个体,都有可能发展为一个具有正常心理发展水平的人。相反,没有正常的遗传素质,其相应的心理现象的产生和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如生来失明的儿童难以产生良好的视觉。
  2.生理成熟。生理成熟是指机体结构和机能发育完善的程度,它依赖于个体种族遗传的发展程序,有一定的规律性。生理成熟为心理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随着神经系统的发育完善,特别是脑的逐步成熟,儿童从单纯靠感知觉适应周围环境,发展到出现复杂的运动能力、言语能力和思维能力,人格也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进入青春发育期后,性器官、性机能开始成熟,性意识和成人感等心理现象也随之而产生。可见,个体的生理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心理的发展水平和进程。
  (二)自然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包含的因素很多,其中空气质量、噪声、拥挤和自然灾害对人们的心理与行为影响很大。
  1.空气质量。空气质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影响着人们的心理与行为。空气质量包括气温、空气污染等。
  气温即空气的温度。虽然人类可以适应从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到北极冰原的各种环境,但气温的改变确实会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很久以来人们就注意到炎热的天气与暴力相伴而生。我们可以从不同地域、不同时段及不同职业的人们在不同气温条件下的攻击行为来探讨气温与攻击的关系。安德森夫妇比较了美国不同气温地区的攻击率。结果表明,美国城市里的暴力犯罪与气温、人口数量和低社会经济地位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3、0.61、0.22);暴力犯罪与南方炎热地区呈正相关(r=0.14),但相关不显著。罗顿和科恩对美国达拉斯市和明尼阿波利斯市两年内的气温和身体攻击记录(取自每天中的3个小时)做过研究。结果发现,攻击随气温的升高而增多,但气温增到一定的点时,即使超过这个温度,攻击行为也不随气温的升高而增加。他们的研究还发现,夏季月份比同年其他月份的攻击行为要多。对气温与情绪的研究发现,有三个因素(警觉和能量水平、敌意和愤怒的感受、攻击性和暴力行为)对气温变化的情绪效应有影响。在高温条件下,人们提高了对愤怒和敌意的感知,降低了警觉和能量水平,从而增加了攻击和暴力行为,而低温的情况则与高温有相反的效应。
  空气污染虽然不像自然灾害、噪声那样引起身体上的痛苦,但是它对心理与行为的影响也相当严重。空气污染至少会造成以下三种有害的影响:①它直接威胁到人类和动物的健康。②它通过大气层的变化和气候的改变从根本上影响人们生存的环境。这包括臭氧的耗尽、烟雾和酸雨。③它的潜在影响是通过腐蚀破坏我们的建筑物。最明显的空气污染迹象是我们所能看见的沙尘、烟雾及所能闻到的异味。但是,我们并不是总能觉察到空气污染。像机动车排出的气体、工厂排出的烟尘、点燃的香烟上散发的烟气,其他像二氧化碳和氢气的污染,我们的眼睛或鼻子往往察觉不到。长期的空气污染会导致空气污染综合征,出现头疼、疲劳、失眠、消沉、烦躁、眼睛发炎和肠胃炎等症状。
  2.噪声。噪声是一种非周期性的、无组织的、不定型的听觉刺激。判断一个声音是否为噪声,有三个维度:强度、可判断性、可控性。测量强度的单位是分贝(dB),是物理的测量。一般交谈时的音强约为60分贝,马路上的音强为80分贝,而摇滚乐队发出的声音通常为120~140分贝。当音强达到100分贝时,就会使听觉神经产生痛感。
  噪声既是一个污染源,也是一个应激源。对长期生活在噪声环境中(如靠近火车轨道或高速公路)人们认知行为的研究表明,长期的噪声使许多人试图将注意力从噪声转移到与认知任务有关的任务上,也就是说对噪声充耳不闻,以此来减轻噪声所造成的应激。噪声长期伤害着学校里的学生。有些学生学习能力低、挫折容忍力低和不愿帮助他人,可能与噪声造成的损害有关。噪声还会引起多种疾病,在高噪声条件下会经常出现像溃疡等肠胃病、血管收缩、高血压、儿茶酚胺升高(肾上腺的和非肾上腺的)等病症。噪声还会扭曲我们对他人的印象,可能导致对他人的攻击行为。
  3.社会密度。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住在城市里的人们经常有人满为患之感。对于这种现象的分析,通常用社会密度和拥挤这两个术语来讨论。社会密度指在一个给定的空间里所拥有的人数,可以按每平方米的人数来计算。拥挤是一种感到空间不够大的主观感受。高社会密度会提高唤醒水平(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出汗增多、肾上腺素增加),但不一定是不舒服的。而当我们说感到拥挤时,一定是在抱怨空间不够大,大多感到不舒服。拥挤是一种主观感受,当个体心情愉快时,拥挤会产生正面情绪。例如,在房子里开舞会的一大堆人会觉得兴致很高;看台上挤在一起的人欢呼,情绪特别高涨。
  高社会密度对我们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高社会密度容易使我们感到空间太小,产生拥挤感。②高社会密度能产生过度刺激,导致感觉超载,令人烦恼。特别是对于那些喜欢低强度刺激的人来说,会产生更多的心烦意乱。③高社会密度可能会使人们感到自由选择受到限制,丧失了自我控制能力,容易导致愤怒与攻击行为。④高社会密度可能会使人们产生拥挤归因误差,即当人们没有把注意力集中在环境中的其他人时拥挤感少一些,而把注意力集中在环境中的其他人时就感到特别拥挤。
  长期生活在城市贫民区高社会密度环境里,人们会出现大脑皮质调节功能紊乱、情绪高度紧张、焦虑不安与心态失衡等。拥挤使得气温升高,环境污染、噪音等有害影响加剧,会使人产生都市拥挤综合征,即出现头痛、记忆失调、视觉和听觉削弱、身体易疲劳等症状。而城市过度拥挤的贫民窟中社会秩序混乱、暴力事件频发、人群健康状况恶化以及死亡率较高等情况都可能是该地区人们在高社会密度环境下所产生的应激状态与其收人较低、营养不良、缺乏良好教育、医疗卫生条件差等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4.自然灾害。海啸、火山爆发、地震、飓风与龙卷风、洪水、暴风雪等都是极具破坏性的、突发的自然灾害,会引起身体伤害、心理创伤和家庭离散的无比痛苦。它会使许多人的生活遭到极大的破坏:舒适的生活完全被不适、严重剥夺和身体疲惫所取代,长时间的清理、灾后重建家园、照顾伤病的家庭成员、安葬死去的亲人,使人心力交瘁。受害者对前途感到渺茫,害怕可能再次发生类似的事件,从而影响了他们解决问题和决策的能力。经历一种超出人正常痛苦范围的灾难性事件,会对受害者产生严重而又长期的影响。一些灾难的幸存者患上了灾难后压力障碍。这种综合征的主要症状是:①对周围事物麻木不仁,对早先的活动缺乏兴趣、孤独、退隐、意志消沉;②在记忆中与睡梦里反复出现受灾时的场面;③焦虑,可能出现寝食难安、注意力难以集中和过度的警觉。有些人因其他人死亡而自己却活着会产生罪疚感。灾难后压力障碍可以在灾难后立即形成,也可因某些较轻压力的触发而在数周或数月后产生。它可以持续相当长的时间而不愈。这时还会出现生理上的不适,包括疲劳感增加、头痛、感冒等病症,以及由寝食难安而导致的体重下降。
  那些超出个人通常经验范围的极其危险的灾难性事件,除了自然灾害之外,人为灾害如矿难、车祸、战争与核事故,人身袭击如被强奸、遭抢劫或被谋杀而死里逃生,都可能使一些受害者患上灾难后压力障碍。而那些因技术上的失误所引发的技术性灾害对受害者所造成的伤害往往更严重.
  知识链接
  技术性灾害对个体的影响
  技术性灾害和自然灾害有一些相同的特征:不可预测、不可控制,会产生强烈的身心痛苦。大多数技术性灾害只会使人们产生突发的压力,一般持续时间很短。但是,有一些技术性灾害的影响持续时间长,而且很严重。下面是三个典型的例子。
  布法罗矿业公司在美国西弗吉尼亚州的布法罗峡谷用煤矿废渣建造了一座水坝,用来控制流经峡谷的河水。1976年2月的一场大雨导致水位猛涨,水坝坍塌。仅15分钟,狂暴的水墙摧毁了几个村镇,使得5 000多人无家可归,125人死亡。在随后的2~4年内,受害者因洪水造成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影响一直没有消失,不同程度地出现下列症状:焦虑,悲痛,绝望,冷漠,意志消沉,沮丧,胃部出现问题,气愤,性情暴躁、儿童出现倒退,做噩梦,失眠,有幸存的负罪感。
  1986年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厂2号反应堆失灵,放射性气体泄漏到空气中,灾区的生物死的死、逃的逃,被污染的水和空气对当地居民造成严重的威胁,持续了一年之久,至今那里的人们仍心有余悸。
  爱运河位于美国纽约市尼加拉瓜大瀑布旁,它曾是呼克化学公司的一个16英亩的化学垃圾倾倒地。该公司将十多年堆积起来的近2万吨化学废料填埋了这条废弃河渠,形成一块开阀地,并以很便宜的价钱卖给了当地学校管区。在随后的20多年中,很多家庭在这块开阔地上营建自己的家园,还建造了儿童乐园。但没有人告诉他们,这块开阔地有致命的化学污染,官方在1978年之前一直也没有采取过任何措施;直到1978年才允许273个家庭搬到别处另建住所。但仍有700多个家庭还留在那里,他们一直为自己的健康和命运担惊受怕。
  技术性灾害会使一些灾难幸存者患上灾难后压力障碍。技术性灾害与自然灾害有很大的不同。技术性灾害通常是由于有些人筹划失误、粗心及贪婪所致,是由于这些人公然漠视珍贵生命之结果。因此,技术性灾害的受害者还有下列两个明显的特点:
  1.技术性灾害受害者的愤怒情绪特别强烈,而不像自然灾害的受害者那样认命。由于技术性灾害是可以避免的,从事后来看,造成这种灾害的那些人至少是可以做一些事来阻止灾难发生的,因此受害者特别气愤。他们谴责那些造成技术性灾害的人,要求赔偿,不容易原谅这些人。这很容易导致社会问题。
  2.受害者往往会产生更多的身心健康问题。这是由于受害者及其子女仍住在被污染的地区,危害继续存在而又缺乏消除危害的明确信息,受害者持续担心害怕,感到极端无助、前途渺茫所致。
  技术性灾害会引发严重的心理与行为问题,甚至导致社会的动荡。加强对该课题的研究,对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的意义。
  (三)社会文化因素
  文化是一个很大的概念。狭义的文化是指观念形态的文化,仅限于意识形态;广义的文化则是指人类社会的全部遗产,囊括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文化的内容极其丰富,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及行为文化。文化对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影响是无所不在的。
  1.文化传统。
  (1)文化的多样性。在我们的世界里存在各种各样的文化。以饮食文化为例,社会学家罗伯逊提到,美国人吃牡蛎而不吃蜗牛,法国人吃蜗牛而不吃蝗虫,祖鲁人吃蝗虫而不吃鱼,犹太人吃鱼而不吃猪肉,印度人吃猪肉而不吃牛肉,俄国人吃牛肉而不吃蛇肉。以服饰文化为例,西方人视牛仔裤为美,日本人视和服为美,中国人视旗袍为美,基库尤人视其独特的妇女服饰为美,如图2—17所示。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经过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心理形成的原因。米德曾对新几内亚三个部族做过现场调查,。探讨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质和其成员心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在相同的环境中受相同文化影响的成员具有某种共同的心理特征,如果地理条件大致相近而文化类型不同,则形成不同的心理特征。文化人类学家把每一种文化中人们共同具有的心理特征称为群体人格或众数人格。表2—2中的分工特点、育儿方式和男女关系可以看作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背景。这三个部族的群体人格特征有着明显的差异,说明了共同的民族文化背景塑造了一个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

  表2—2新几内亚的三种文化和群体人格

阿拉伯契族

芒杜古穆尔族

乍蒙布里族

居住地域

山地

河流

湖泊

分工特点

保持着女性的传统习俗,但男性也一样,从事栽培植物和养猪

男性传统,有猎取人吃人肉的习惯,好斗,攻击性强

男女分工与一般社会相反,女性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掌握消费权,男性从事雕刻、绘画、祭司等活动

育儿方式

男女都抚养子女,但没有严格的教养,对子女宽容溺爱

男女对子女都不关心,经常打骂、嘲笑孩子,把子女看作多余物

对子女无严格教养;母亲除保护其身体、哺乳外, 平时很少接触孩子,孩子出生一年后由父亲抚养

男女关系

控制性欲,无性纠纷事件,家庭、家族间以强烈的爱为基础,关系融洽

性欲旺盛,男女间有强烈的结婚愿望,对于男女间权力地位和优越性存在着争端

男性处于从属地位,女性有优越的社会地位和支配权

群体人格特征

憎恶暴力和自私, 自我观念淡薄,非攻击性的,协作的, 善良的,安危观念 强,亲切,温和

自私(特别是女性),攻击性的,占有欲、指挥欲强, 不协作的,残酷,冷漠, 粗暴,自大

女性是攻击性的、支配的、保护者的,会做生意,活泼,亲切;男性图虚荣,好嫉妒,多愁善感,自卑,爱打扮

  在现代社会中,文化是多元化的。当在社会的某一群体中形成一种既包括民族的一些主文化特征,也包括某些独特的文化特征的生活方式时,这种群体文化称为亚文化。有各种亚文化,如人种亚文化、年龄亚文化、生态学亚文化(如城市文化、郊区文化等)以及阶层亚文化等。亚文化对亚群体的影响是形成亚文化群的心理特征。
  文化的多样性可以从不同的维度加以分析。例如,特里安迪斯提出下列文化变量维度:①规范。在一些文化中有很多用于不同场合的规范,稍微偏离这些规范就会受到指责和惩罚;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很少有这种规范,只有严重偏离这些规范时才会受到指责。②文化的复杂度。例如,角色包含的文化要素,在狩猎和采集社会中仅有约20种工作,而在信息社会中有超过25万种职业。③主动性一被动性。主动性文化注重如竞争、进取和自我实现,而被动性文化注重如反省思维、让出主动权和合作。④荣誉感。其核心是与荣誉有关的观念,包括信仰、态度、标准、价值观和行为等,这些观念与保护财产、维护自身荣誉有关。⑤集体主义一个人主义。在集体主义文化中,自我是集体(家庭或部落)的一部分,个人目标必须服从集体目标,规范、责任和义务调节着大部分社会行为;在个人主义文化中,自我不依赖于集体而是独立自主的,个人目标高于集体目标,利益与得失调节着人们的社会行为。⑥纵向关系一横向关系。在纵向关系文化中,等级制度森严,统治集团的权威者决定大部分的社会行为;在横向关系文化中,较多的社会行为是人人平等的。
  (2)文化的共同性。文化的多样性蕴涵着文化的共同性。跨文化心理学研究发现,文化差异性下有“内在的统一性”,这种统一性就是人类共同的文化。即使在道德伦理方面也有人类的共同文化。在友谊方面人类的相同规范包括尊重朋友的隐私、不泄露彼此的秘密等。在人际交往方面,各民族也有文化的共同性。例如,人们在对地位比自己高的人说话时通常会采用较为尊敬的语气,而对地位较低的人说话时则更像是和熟人聊天。
  人类文化是人类心理产生的决定性条件。狼孩的事实充分说明,一个身体健全的人类儿童,虽然有继承人类文化的可能性,但是如果出生后出于某种原因不与人类文化环境接触,就不可能产生人的心理与行为。人类文化使人类的心理与行为具有共通性。
  总之,人类共同的生物基础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又使得我们具有文化的多样性和共同性。人类心理与行为都是受社会文化影响的。
  2.拷贝世界。所谓拷贝世界就是由电视、网络、书、报、杂志、广播、电影、光碟等大众传播媒体所构成的精神世界。拷贝世界不同于我们直接感知到的现实世界,它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精神世界,向我们提供消息、知识、思想、见解、娱乐、广告等,对人的心理与行为产生着独特的影响。拷贝世界不同于现实的感性世界,因为它不是媒体对现实世界的简单复制,而是发布信息的集团或个人依据自身的信念、态度和价值观对现实世界改造加工的结果,是精神产品。同时,拷贝世界提供给人们的,不是现实世界那种实实在在的事件(人和物)本身,而是符号、语言和图像。虽然我们从现实的感性世界和拷贝世界都能获得各种信息,但是拷贝世界通过大众传播媒体向人们传播的信息,从性质上看,既有助于人格全面发展的,也有(淫秽书刊、录像等)毒害人们的心灵的。
  一般而言,大众传播对受传者心理与行为的影响有以下几种方式:①为受传者提供支持其固有立场、观点和行为的相关信息,增强受传者的固有观念。②巧妙地将一种新观点或行为同受传者原有的价值观和需要联系起来,使受传者乐于接受这一新观点或行为,而不必改变他自己的原有立场。③为受传者提供信息,证明其基于某种需要和固有观念而采取行动的正确性,从而进一步支持受传者已采取的行动。④提供相关信息,把受传者的固有立场同新发生的事件联系起来,对行为起引导作用。⑤在争议不大的问题上,重复传播特定观点与相关信息,直接改变受传者的行为。⑥向受传者人群倡导乃至直接制定出一套行为规范,形成某种特定共有的文化规范。
  总体说来,拷贝世界透过其广泛多样的渠道,随时随地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心理与行为。如果人们接受了好的大众传播,就可以受到教育,获得知识,陶冶情操;相反,则可能受到蛊惑去犯罪,或受到消极暗示而颓废、堕落。其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仍决定于个体自身的需要、价值观乃至意志品质。而当大众传播的影响集中而有力时,则既可能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与和谐,也可能导致社会的混乱与不安。
  3.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一定的教育内容、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对个体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积极影响的过程。学校教育对人的心理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首先,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它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按照学生身心发展
  的规律,使受教育者按照一定的方向发展。学校教育能对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加以调节、控制和利用,以利于学生的发展。学校还可以针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实施最恰当的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其次,学校教育具有计划性、系统性以及组织性。学校有着各种规章制度,它保证了教育教学的良好秩序,把学生心理的发展所需要的一切时间和空间全部纳入到可控的程序之内;学校制定系统的学习内容,它的选择和编排考虑了知识本身的结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能够保证有效地完成教学计划。
  最后,学校教育是通过一支经过专门训练的教师队伍担负培养人的工作。他们懂得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相关原理对学生因材施教,除了向学生系统地传递知识之外,还要根据社会对个体的要求培养学生的社会规范和道德品质,要以身作则,用“身教”去影响学生。教师的榜样作用,对学生人格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响。

  辽宁教师资格证VIP班:怎样让备考才万无一失?233网校教师资格,讲师带你告别盲目备考,轻松掌握考点!零基础VIP班,不过免费重学!点击免费试听>>

相关阅读

ʦʸ֤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