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教师资格证>辅导知识>中学心理学辅导

2015辽宁教师资格中学心理学复习资料:2.1人的发展

来源:233网校 2014年12月13日

第二章 中学生的身心特征

  【内容提要】
  本章介绍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和阶段,阐述心理发展的概念及影响因素,系统分析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具体特征以及相应的指导原则。
  【学习目标】
  1.识记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各个阶段。
  2.理解心理发展的概念、阶段及影响因素。
  3.理解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4.理解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具体表现。
  5.运用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原则对中学生的心理进行指导。

第一节 人的发展

  人的生长从胚胎阶段开始,经历一系列的变化过程。这些变化过程是有顺序的、不可逆的、与一定年龄相对应,在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及教育的影响下呈现出规律性的发展。
  一、人的身心发展
  (一)胚胎发育过程

  1.胚种阶段(0~2周)。受精后约两周的时间称为胚种期,约在受精卵形成后的13天左右,胚胎细胞开始分为不同的层,它们是外胚层、中胚层和内胚层。外胚层:后来发展为表皮、指甲、牙齿、头发、感官及神经系统。中胚层:后来发展为真皮、肌肉、肌腱、循环系统和排泄系统。内胚层:后来发展为消化系统、肝、胰腺、唾液腺和呼吸系统。
  2.胚胎阶段(3~8周)。胚胎阶段是发育中一个关键阶段,对各种外界刺激的抵抗力、适应力很差。孕妇服药、接受辐射或接触其他有害因子等都会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在胚胎阶段,心脏、眼睛、耳朵将会形成,手和脚也会变成它们的最终形式。到第三个月末,各器官系统基本形成,已称(成)为胎儿。
  3.胎儿阶段(9~38周)。在胎儿期,所有器官和机能变得更像“人”,所有系统开始具有整体功能。在第9周开始时,胎儿的身长约为2.5厘米,体重约为14克。这时胎儿的眼睑形成。在第10周时,嘴的上腭接近形成。如果胎儿是男性,他的阴茎在这时形成。胎儿的肌肉系统和神经系统之间的联系也在这时形成。在第12周末,胎儿能够踢腿,张开脚趾,能够转头、翻滚。在第13周时,胎儿身长约为7.5厘米,体重约为28克。如果胎儿是女性,她的输卵管、子宫和阴道开始形成。在第17周时,胎儿的身长约为15厘米,体重约为110克。在这期间,胎儿开始了细胞的新陈代谢。在第21周时,胎儿的身长约为30厘米,体重约为450克。胎儿的皮肤仍是皱巴巴的,眼睛能够上、下、左、右看,呼吸开始变得有规律。在第25周时,胎儿的大脑皮层区域有了特殊的功能,大脑、脊髓中的各种神经联系已变得相当复杂。到第29周,胎儿的皮下开始长脂肪,胎儿开始对外界声音敏感。在大约266天左右的时候,胎儿降生。
  4.产前环境的影响。环境对胎儿发展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育年龄。从有利于育龄双方未来的工作、学习、健康、经济实力、体力、精力等多因素考虑,女性在23岁以后结婚,24~28岁生育;男性在25岁以后结婚,26~30岁生育,对胎儿最为有利,是最佳婚育年龄。适当晚育有利于青年夫妇,也有利于子代的健康成长。但晚育也要有一定限度,最好不要超过35岁。有数据表明,母亲孕时为25~29岁的,婴儿唐氏综合症发病率为1/1 500,30~34岁为15/1 000,40~44岁为20/1 000。
  (2)孕期营养。为胎儿提供安静舒适的生长环境,让他摄取到丰富的营养最为重要。良好充足的营养,可以促进胎儿的大脑发育。为了保证胎儿健康发育,不同妊娠时期应侧重不同的营养摄入。在怀孕中期,胎儿发育明显加快,营养需求会越来越多。此时,孕妇除了从食物中摄取各种营养外,还应多喝水,多吃粗粮、青菜、水果等含粗纤维的食物。在怀孕晚期,胎儿的大脑、肌肉、骨骼都在发育,孕妇需要补充适量的含钙、蛋白质和维生素较丰富的食物,如鱼、肉、蛋、肝等。
  (3)胎教。胎教是为了促进胎儿身心健康地发育成长,并确保孕妇安全所采取的各项保健措施。同时,利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通过母体给予胎儿,有利于胎儿大脑和神经系统功能尽早成熟,进而为出生后的继续教育奠定良好基础。胎儿在6个月时,大脑细胞的数目已接近成人,各种感觉器官已趋于完善,对母体内外的刺激能做出一定的反应。这时,可以对胎儿进行多方面的胎教,比如音乐胎教、语言胎教以及抚摸胎教等促进胎儿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健康发育和成长。
  (4)母亲的情绪。孕妇的情绪与胎儿的发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孕妇心情舒畅、精神愉快,身体各器官的功能都处于最佳状态,血液循环、神经内分泌的调节保持较好,对胎儿的调节和营养供应比较充分,有利于胎儿的生长发育。
  另外,孕妇应保证睡眠,多散散步、听听轻音乐,这些对胎儿的身心发育都起着很大的作用。
  (二)人的身体发育的特点
  1.人的身体结构。心理是身体的机能。人体一共包括八大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运动系统、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
  (1)神经系统。神经系统指由神经元构成的一个异常复杂的机能系统,它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要通过神经系统及在其调节下的内分泌系统的整合活动来实现。人的神经系统分成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如图2-1所示。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是心理产生的主要基础。
  脊髓参与简单的反射活动,在一般情况下,脊髓要受到大脑的支配与调节。
  脑主要由脑干、间脑和小脑三部分构成:
  第一,脑干位于颅腔内与脊髓相连接的部位,包括延脑、桥脑和中脑三部分。它是脑的最古老的部位,也是维持生命基本活动的主要机构。延脑与脊髓相连,上接桥脑,是脑干的主要部位。它支配着呼吸、心跳、吞咽、胃肠运动等活动,故有“活命中枢”之称。桥脑在延脑之上、小脑之前,它对人的睡眠具有支配和调节作用。中脑在桥脑之上,是上下行神经纤维的通道,中脑里还有瞳孔反射和眼动的中枢。
  第二,间脑位于中脑与大脑两个半球之间,被大脑两半球覆盖着,由丘脑和下丘脑构成。丘脑是大脑皮层下除嗅觉外所有感觉的重要中枢,它选择和整合传人的信息,再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部位。下丘脑是内脏系统活动的调节中枢,也是调节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主要皮下中枢,对维持体内代谢平衡有重要意义。在这里有体温调节、摄食饮水以及情绪情感等重要中枢。
  第三,小脑位于脑干的背侧,分左右两半球。小脑与延脑、桥脑和中脑均有着复杂的神经纤维联系,其功能是保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度,实现随意和不随意运动。小脑发生疾病时,走路会歪斜易倒,运动不准确、不协调,不能完成精巧的动作。具体位置如图2—2所示。

  周围神经系统由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组成。
  脑神经一共是12对,分别为嗅神经、视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展神经、面神经、位听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和舌下神经,如图2—3所示。
  
  脊神经一共有31对,包括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尾神经1对,如图2—4所示。
  
  植物性神经系统又可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个部分。交感神经的主要功能是使瞳孔放大、心跳加快、血压上升、胃肠蠕动减弱、唾液分泌减少。当机体处于紧张活动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起着主要作用。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功能是增进胃肠的活动,促进消化腺的分泌、瞳孔缩小、心跳减慢。当机体处于松弛状态时,副交感神经起主要作用。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在机能上具有拮抗作用:在正常情况下,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相互替换着处于主导地位。这有助于机体处于正常的生理节律和生理平衡的状态中。但在环境急剧变化的情况下,两个系统可能被同时激活。
  (2)内分泌系统。内分泌系统由垂体腺、甲状腺、胸腺、胰腺、肾上腺、生殖腺等组成,如图2—5所示。它受自主神经系统支配,各腺体之间又有互相支配的关系。下边介绍的是和人的心理活动联系最为直接的几种内分泌腺。
  脑垂体是人体最重要的一种内分泌腺,位于丘脑下部,受丘脑控制,由垂体前叶和垂体后叶组成。脑垂体分泌以下三种激素:①生长激素,其功能是促进身体发育。②性激素,其功能是促进性成熟。③泌乳激素,其功能是促进乳房发育,刺激乳腺分泌。
  肾上腺位于肾脏的上部,由肾上腺皮质和肾上腺髓质两个腺体组成。肾上腺皮质分泌肾上腺类固醇,其分泌受垂体腺的调节,对有机体的生理平衡和情绪行为有重要的影响。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其功能是使交感神经兴奋,促使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胃肠肌肉松弛等。
  甲状腺位于气管下端的两侧,分泌甲状腺素,其功能是促进机体代谢,增进机体的发育。甲状腺分泌功能亢进或不足都要造成代谢机能的疾病。亢进者饭量剧增却不增加体重,病人过分敏感、紧张,情绪容易激动。分泌不足者精神萎靡、记忆力减退、容易疲劳。
  
  (3)呼吸系统。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如图2—6所示。呼吸系统具有适合与外界交换气体的结构和功能,主要包括呼吸道和肺。呼吸道由鼻、咽、喉、气管、支气管组成,其作用是处理吸入的气体,使肺部的气体温暖、湿润、清洁。肺是人体内气体交换的场所,其主要作用就是获得身体所需的气体、排出二氧化碳,并将其交换为身体可利用的氧气。
  
  (4)循环系统。循环系统是生物体的体液(包括血液、淋巴和组织液)及其借以循环流动的管道组成的系统。循环系统分为心脏和血管两大部分,又叫做心血管系统。循环系统是生物体内的运输系统,其主要作用是将氧气和养料运输到各组织,还有将各组织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废物运走。
  (5)消化系统。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消化管是一条起自口腔延续为咽、食管、胃、小肠、大肠、终于肛门的较长的肌性管道。消化系统的基本功能是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为机体提供所需的物质和能量。
  (6)运动系统。人体运动系统由骨、骨联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由全身骨通过骨联结构成的骨骼是人体体形的支架,具有保护内部器官、供肌肉附着和作为肌肉运动杠杆的作用。骨骼肌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能够收缩,牵动所附着的骨,使人体产生各种动作。此外,红骨髓有造血功能。所以,运动系统具有运动、支持和保护等功能。
  (7)泌尿系统。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及尿道组成。肾脏位于腹腔上部脊柱两侧,左右各一,主要功能是产生尿液。肾是最重要的排泄器官,也是内环境稳定的调节器官。输尿管的功能为输送尿液。膀胱的作用是贮存尿液。尿道为排尿器官,主要作用是排除尿液。
  (8)生殖系统。生殖系统是生物体内和生殖密切相关的器官的总称。生殖系统的功能是产生生殖细胞,孕育新生命。按生殖器的所在部位,生殖系统又分为内生殖器和外生殖器两部分。男性的内生殖器主要包括睾丸、附睾、输精管、射精管、前列腺、精囊腺。男性的外生殖器主要包括阴茎和阴囊。女性的内生殖器位于盆腔内,包括卵巢、输卵管、子宫和阴道。女性的外生殖器位于会阴区,包括阴阜、大阴唇、小阴唇、阴蒂等。
  2.人体的发育过程。通常将生长和发育分为4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胎儿期,此期生长占优势,而机能分化较少。第二个时期为初生儿到成人的时期,此期生长发育均很快,通过这一时期,生长和机能分化基本上已获得平衡。第三个时期为成人期,绝大部分的组织、器官的生长只局限于对磨损、损伤和废弃组织的修复和更新的代偿性生长以及疾病后的康复。第四个时期为老年期,此期各种机能逐渐减退,甚至连损伤后的修复都难以维持。
  虽然身体的各部分同时发育,但其速度各异。因此,从总的方面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身体的总发育。在儿童期,身高、体重增长较快,全身(除头之外)的骨骼和肌肉、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等都有很快的发育成长。如图2—7所示,体格生长曲线在儿童期前上升陡峭,在5~10岁时渐平缓,到青春期又急剧上升,最终又趋于平缓。
  
  (2)生殖系统的发育。男女生殖系统的生长发育除在儿童期几乎没有增长外,其余各期均与身体总的生长发育相似,到青春期发展最快,直至性成熟。从图2—7的生长曲线可见,青春期生殖系统的生长曲线陡峭。
  (3)神经系统的发育。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可从头围、脑、脊髓以及有关结构的增长来分析。例如,脑是支配全身的重要器官,是在胚胎时期最先发育形成的,这也是早期胎儿头部的大小占全身长1/2的原因。出生时,婴儿脑重已达到成人时期脑重的25%(初生儿脑重约380克,成人脑重约1 450克),而同时期初生儿体重仅为成人体重的5%(初生儿体重为3 000克,成人体重为60千克)。出生后,脑的发育也一直处于优先地位,如第一年脑部的发育可达出生后脑部发育的50%,第二年仍维持较快的发育速度,可再增加20%,到第6年时,脑部的发育即达成人脑重的90%,至青春期,神经系统几乎均已发育完全。
  (三)高级神经活动的机能
  高级神经活动主要指的就是大脑皮层所完成的条件反射活动。
  1.脑器官的认识。人类对脑的认识始于2世纪,希腊医生盖伦最先把心灵的器官置于脑内。明代李时珍提出“脑为元神之府”、“泥丸之宫,神灵所集”(见《本草纲目》卷二十五,《人部》).的论断,认为脑是高级神经中枢活动的地方,它聚集着人的精神。清代著名医生王清任,根据对大脑病理的临床研究提出“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医林改错》上卷)的著名论断。
  (1)定位说。脑功能的定位说开始于加尔和斯柏兹姆提出的颅相说。加尔检查了颅骨的外部特征,并将这些特征与行为的某些方面联系起来。颅骨突出表示下面的皮层发育完好,有很好的能力;而颅骨凹陷表示下面的皮层发育不良,能力下降。颅相说把人的心理机能与颅骨的外形特征联系起来,企图揭示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因而推动了脑功能定位的研究。
  真正的定位说开始于失语症病人的临床研究。1825年波伊劳德提出语言定位于大脑额叶。布洛卡和威尔尼克的研究也证明了语言功能是脑的特定脑区的功能。
  20世纪四五十年代,定位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加拿大医生潘菲尔德用电刺激法研究颞叶时发现,微弱的电刺激能使病人回忆起童年的事情。这说明记忆可能定位于颞叶。另外,科学家发现,杏仁核与记忆有关,下丘脑与进食和饮水有关,这些发现也有利于脑功能的定位学说。
  (2)整体说。19世纪中叶,弗罗伦斯在动物脑损伤后行为障碍的恢复研究中,提出了脑功能整体学说观点。他认为,不存在皮层功能的定位。他强调脑功能的整体性,批判了加尔的颅相说。20世纪中叶,拉什利进一步完善了脑功能整体学说。他采取脑毁损技术研究了鼠的迷宫学习实验,并引申了两条重要的原理:均势原理和总体活动原理。按照均势原理,大脑皮层的各个部位几乎以均等的程度参与了行为的学习过程;按照总体活动原理,大脑是以总体发生作用的,学习活动的效率与大脑受损伤的面积大小成正比,而与受损伤的部位无关。
  (3)机能系统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鲁利亚及其同事们系统研究了因战争而造成的脑损伤患者的脑功能障碍和康复。鲁利亚发现,在大脑皮层的某些部位损伤之后,与这些部位相联系的某些基本生理功能是难以恢复的。但可以通过一些功能改造的方法,使一些比较复杂的心理功能得到恢复。例如,由于枕叶损伤引起的阅读机能障碍,可以借助于对字母的触摸和描绘而恢复起来。据此,鲁利亚认为,脑是一个复杂的报考机能系统。他把脑分成三个互相紧密联系的机能系统:第一机能系统即调节激活与维持觉醒状态的机能系统,也叫动力系统,由脑干和边缘系统组成。它的基本功能是保持大脑皮层的一般觉醒状态,提高它的兴奋性和感受性,并实现对行为的自我调节。第二机能系统是信息接受、加工和储存的系统。它位于大脑皮层的后部,包括皮层的枕叶、颞叶和顶叶以及相应的皮层下组织,基本作用是接受来自于机体内、外的各种刺激(包括听觉、视觉、一般机体感觉),对它们加工(分析和综合),并把它们保存下来。第三机能系统也叫行为调节系统,是调节和控制行为的系统,它包括额叶的广大脑区。鲁利亚认为,人的各种行为和心理活动是三个机能系统相互作用、协同活动的结果。其中,每个机能系统又各自起着不同的作用。鲁利亚的研究,特别是关于心理机能定位的研究,丰富和发展了脑功能的理论,引起了各国科学家的普遍重视。
  (4)模块说。随着认知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科学家提出了有关脑结构和功能关系的模块学说。这种学说认为,人脑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由高度专门化并相对独立的模块组成的。认知神经科学的许多最新研究成果支持脑功能的模块学说。例如,在视觉研究的领域已经发现,猴子的视觉与31个脑区有关:颜色、运动和形状知觉在功能上属于不同的模块。最近一些神经心理学的研究甚至发现,不同类别的词汇或概念可以分属于不同的功能或解剖模块。例如,有研究证据表明,颞叶的某些脑区损害,导致有关工具的词汇或动词的识别障碍,这提示不同词性的词汇或不同的词汇可能属于不同的模块。当代的认知神经心理学研究,正试图沿着这一方向发现更多的脑功能分离的证据,为解开脑的奥秘做出进一步的贡献。
  2.脑的结构。
  (1)大脑两半球的结构。大脑两半球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部位,体积占中枢神经系统总面积的一半以上,重量约为大脑重量的60%左右,是整个神经系统的最高司令部。人对外界和身体各部位的信息都要上报到大脑皮层。大脑皮层不断地下达各种指令,支配、调节和控制着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大脑覆盖于脑于、间脑和小脑之上,它中间的裂缝叫纵裂,纵裂把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大脑皮层有三条大的沟裂,即中央沟、外侧裂、顶枕裂,这些沟裂将半球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四个区,如图2—8所示。
  
  (2)大脑皮层的机能定位。大脑皮层的机能定位是指在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功能。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可以把大脑皮层分成几个区域,如图2—9所示。
  
  感觉区——包括视觉区、听觉区和机体感觉区。视觉区位于大脑皮层后端的枕叶内,它接受在光刺激作用下由眼睛输入的神经冲动,产生初级形式的视觉。若大脑两半球的视觉区受破坏,即使眼睛的功能正常,人也将完全丧失视觉而成为全盲。听觉区位于皮层颞叶上缘,它接受在声音的作用下由耳朵传入的神经冲动,产生初级形式的听觉。若破坏了大脑两半球的听觉区,即使双耳的功能正常,人也将完全丧失听觉而成为全聋。机体感觉区位于中央沟后面的一条狭长区域内,它接受由皮肤、肌肉和内脏器官传入的感觉信号,产生触压觉、温度觉、痛觉、运动觉和内脏感觉等。躯干和四肢在机体感觉区的投射是左右交叉、上下倒置的。另外,身体各部分投影面积的大小并不是按照身体的比例,而是取决于机能方面的重要性。手和发音器官经常活动,而且在人类活动中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机体感觉区的投影面积就很大,如图2—10所示。

  运动区——人的运动区主要在中央前回,它的主要功能是发出动作指令,支配肌肉与腺体的活动,从而产生人体在空间的位置、姿势以及身体各部分的运动。运动区与躯体、四肢的运动关系和感觉区一样,也是左右交叉、上下倒置的。身体各部位在运动区投射的面积也取决于其机能的重要程度。
  联合区——大脑皮层上除了特异性的感觉区和运动区之外,还有3/4的皮层面积称为联合区。联合区的主要功能是整合来自于感觉通道的信息,并分析、加工和储存输入的信息。它支配、组织人的言语和思维,规划人的行为目的,调整意志活动。因此,它是整合、支配人的高级心理活动,加工复杂信息的神经中枢。
  
  知识链接
  利手
  利手是指一个人使用右手或左手的偏向。约占77%的人属于绝对右利手或绝对左利手,其余的人则习惯在一些活动中使用一只手,而在另一些活动中使用另一只手。习俗上人们普遍认为,以右手为利手是正确的,而习惯使用左手则是错误的。左撇子的右手不像多数人的右手那样灵活,所以被认为“笨拙”。如果他们拒绝改用右手为利手,则又被指责为“固执”。左利手者真的不如右利手者吗?实际上,人的两只手本身在运动潜能方面并没有任何差异,左利手者的能力和右利手者的能力一样强,并且这一点也在心理学研究中得到了证实。事实上,利手现象反映的只是大脑中高级运动控制中枢所在一侧的表达方式。在右利手者中,约97%的人言语加工中枢在左半球,左半球是优势半球。在左利手者中,约68%的人与右利手者一样,他们的言语加工中枢也在左半球。只有大约19%的左利手者和3%的右利手者使用右脑处理语言。此外,还有大约12%的左利手者使用大脑两半球同时进行语言加工。总体来看,有94%的人是使用左半球加工语言的。
  大部分人的左利手与遗传有关,但与智力发展无关。值得重视的是,左利手者有着许多明显优点。历史上,有很多伟大的艺术家都是左利手,如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毕加索等。由于右半球在袁象和视觉能力方面的功能比左半球更强,左利手画家在绘画方面的优势不难理解。在处理三维物体的表象方面,左利手者的能力无疑超过右利手者,这也可能是为什么许多著名建筑师、艺术家和棋手都是左撇子的一个原因。一侧化的脑功能反映了脑半球在能力方面的专门化,而左利手者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他们脑的一侧化程度低于右利手者。右利手者脑的两个半球在大小和形状上相差较大,而左利手者脑的两个半球则更相像。此外,左利手者身体两侧生长得更为平衡,一侧视力的优势不那么明显,甚至双手的指纹和双脚的大小都更为对称。在许多情况下,一侧化程度相对较低反而会表现出优越性。例如,音调记忆是一种基本的音乐能力,而左利手者或双手同利者比大多数右利手者音调记忆能力更强。这也许是音乐家中双手同利者比例较大的一个原因。再有,数学能力也可能得益于对右脑的充分使用。数学学习优秀的学生中许多人是左利手或双手同利。左利手的优势甚至在基本算术技能中即可表现出来。此外,左利手最明显的优点,是在大脑损伤后具有更强的功能恢复能力。正因为左利手者大脑的一侧化程度较低,因此任何一侧半球损伤之后都不会完全丧失语言功能。总之,右撇子有右撇子的长处,左撇子有左撇子的优点。
  3.反射和反射弧。
  (1)反射。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回应。吃东西流口水、瞳孔在光线照射下收缩、手碰到烫的东西会迅速缩回来等等,都称其为反射活动。反射是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完成的,没有神经系统的动物只具有对外界刺激的感应性,而不具有反射能力。
  反射原是光学中的概念,17世纪笛卡儿首先使用反射解释动物的行为和人的不随意运动。19世纪初,谢灵顿等人详细地研究了由神经系统低级部位参与实现的反射活动,并认为所有的非随意动作都是反射,19世纪中叶,谢切诺夫把反射的概念推广到人的全部心理活动上,认为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生物的一切活动,按其生产方式来说,都是反射。随后,巴甫洛夫发展了反射的概念,把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
  (2)反射弧。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叫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人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感受器发生兴奋,兴奋以神经冲动的方式经传入神经传到中枢神经,中枢神经整合并处理传入的信息,并发出指令产生兴奋,中枢的兴奋过程沿着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效应器发生相应的活动,使肌肉收缩或腺体分泌,如图2—11所示。
  
  (3)无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反射活动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形式。反射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与生俱来的、不学即会的反射。膝跳、眨眼、吮乳、排尿等都属于无条件反射。最基本的无条件反射包括食物反射、内脏反射、防御反射、朝向反射和性反射,是保证有机体生存、发展、种族延续所必需的。无条件反射是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每个个体不学而能的。它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
  条件反射是机体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是反射活动的高级形式。多次吃过梅子的人,当他看到梅子的时候也会流口水,这就是他在曾经吃过梅子流口水的基础上完成的,因此是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
  动物和人在个体生活中必须建立许多条件反射,以适应千变万化的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动物和人出生后所学习的一切行为都是条件反射的结果。
  (4)经典条件反射和工具性条件反射。巴甫洛夫是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人。巴甫洛夫用狗做实验,将狗固定在架子上,在其脸颊上做一个小手术,使其消化腺充分暴露出来,在其面颊上绑上一个小试管,以计量其分泌出的唾液。试验中,以声音为中性刺激,食物为无条件刺激。当狗吃食物时会引起唾液分泌,这是无条件反射。如果给狗以铃声,则不会引起唾液分泌,但如果每次给狗吃食物之前就出现铃声,这样多次结合之后,铃声一响,狗就会出现唾液分泌。铃声本来与唾液分泌无关,由于多次与食物刺激结合,铃声便具有引起唾液分泌的作用,此时的铃声已成为进食的信号了,铃声便成为信号的条件刺激。这样,在大脑皮层的食物中枢与听觉中枢之间便形成了暂时性神经联系,条件反射便形成了。它的实验装置,如图2—12所示。
  
  斯金纳发明了著名的“斯金纳箱”,如图2—13所示,用白鼠做试验研究。斯金纳把一只饥饿的白鼠放到箱子里,箱子里有个杠杆,按压杠杆就会出现一粒食物。开始,白鼠偶尔跳到杠杆上,压出了一粒食物,它吃了,但它还没有发现自己跳到杠杆上和出现食物之间的联系。但是,它多次按压杠杆都出现了食物之后,只要把白鼠放到箱子里,它就会去按压杠杆。动物做出某种活动或动作可以获得食物,为了再获得食物,动物就要做出这种活动,这时动物就形成了条件反射。斯金纳把这样形成的一种活动程序叫做操作性条件反射,也叫工具性条件反射。

  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存在着很多的异同点。
  
  相同点:操作性条件反射与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它们都是以强化为基本条件,同时都有消退抑制和自然恢复现象。当条件反射建立后,如果不再加以强化,原来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又会逐渐消退,产生消退抑制。而在条件反射产生消退抑制后,如果无条件刺激物继续出现,条件反射还会自然恢复。
  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都可以建立多级条件反射,如果一种条件反射已经巩固,再用另一个新的中性刺激与原来的刺激结合,还可以形成第二级条件反射。例如,当铃声与食物相结合形成巩固的铃声——唾液分泌的一级条件反射后,再用灯光与铃声结合,又可以形成以灯光为刺激物的条件反射——唾液分泌的条件反射,这是二级条件反射。在人身上可以建立起更多级的条件反射。
  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都有泛化和分化现象。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当一种无关刺激物已成为条件刺激物引起条件反射后,同这种刺激物类似的刺激物,虽未曾与无条件刺激物结合,但也能引起条件反射,这就是泛化现象。如果做这样的训练,即只在原来条件刺激物出现时才给予强化,而当类似刺激物出现时不予强化,久而久之,类似刺激物就不再引起条件反射了,这就是分化现象。
  不同点:在刺激方面的不同。在经典性条件反射的活动中,刺激物在行为之前已经呈现,刺激是作为引发行为的一种手段。而在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实验中,刺激物在行为之后呈现,它是用做强化的,即强化实验者所期望被试做出的行为,如表2—1所示。
  表2—1

经典性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

主体行为

应答性行为

操作性行为

行为之间的关系

S—R—S’

R—S—R

  在反应方面的不同。反应的先天性与后天性是两种条件反射的根本区别。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有机体的反应是天生就有的;而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反应是后天塑造起来的。
  从神经系统的操作水平来看,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实验中被试的动作是在植物性神经系统的
  支配下产生的,是不随意的。被试的行为动作大多是自发做出的,是一种较低级的行为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是在躯体性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完成的,往往有高级的神经系统参与到活动中,
  是一种随意的行为。就接受强化的性质看,具有主动与被动之别。
  就学习模式而言,二者具有不同的生物学意义。通过经典性条件反射,有机体学会把一个无关刺激变成有关刺激的信号,从而可能根据某些信号来辨别周围世界,知道外界环境中事物和事物之间的关系,得以预见并趋近有益的刺激,同时避开有害刺激。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有机体知道自己的行动与外界刺激的关系,从而可以操作环境或改变环境以满足自己的需要。
  人类后天所学到的,有些是经典性条件反射,如望梅止渴。但人类的复杂活动更多的是属于操作性条件反射,它是后天塑造起来的,如写字、唱歌、跳舞等等。另外,生物反馈也属于这种反射类型。它使我们能够学会自己控制自己的内脏,使本来由植物性神经系统控制的反应也能受脑、脊髓神经系统的控制。此外,经典性条件反射是被动的接受刺激,从而做出反应。而人类的行为是具有主动目的性的,因而更倾向于做出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反应。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理更能够改变我们的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最多的就是强化原理和消退原理。比如,父母可以用微笑、爱抚、奖品等来强化孩子的自立行为,也可以用不理睬的方式来对待孩子无休止的哭泣。

  辽宁教师资格证VIP班:怎样让备考才万无一失?233网校教师资格,讲师带你告别盲目备考,轻松掌握考点!零基础VIP班,不过免费重学!点击免费试听>>

相关阅读

ʦʸ֤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