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 >中级注册安全工程师 > 知识库 > 安全生产技术基础

火灾危险性参数详解:引燃能、着火迟滞期、闪点、燃点与自燃点

来源:233网校 2025-07-17 15:31:04
导读:本文详细介绍了火灾危险性参数,包括引燃能(最小点火能)、着火迟滞期(诱导期)、闪点、燃点(着火点)和自燃点。通过这些参数的理解,可以更好地评估不同物质的火灾危险性,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火灾危险性参数详解:引燃能、着火迟滞期、闪点、燃点与自燃点

1. 引燃能(最小点火能)

引燃能,也称为最小点火能,是指能够触发初始燃烧化学反应所需的能量。通常以焦耳(J)为单位。影响引燃能的因素包括温度、释放的能量、热量和加热时间等。数值越低,表示该物质越容易被引燃,火灾危险性越大。

例如,乙炔(C₂H₂)的最小点火能仅为0.019 mJ,表明其极易被引燃,因此在使用过程中需要特别小心,避免任何可能的火花或静电引发火灾。

2. 着火迟滞期(诱导期)

着火迟滞期,也称为诱导期,是指在高温作用下,从开始暴露到起火的时间,单位用毫秒(ms)表示。诱导期越短,意味着物质越容易着火,火灾危险性越大。

例如,某些高活性物质的诱导期非常短,甚至在几毫秒内就能发生燃烧反应。因此,在储存和运输这些物质时,必须严格控制环境温度,防止意外着火。

3. 闪点

闪点是指可燃液体表面产生足够蒸气,遇火能出现一闪即灭的现象,温度参数单位为摄氏度(℃)。闪点是衡量物质(特别是可燃液体)火灾危险性的重要参数。一般情况下,闪点越低,火灾危险性越大。

例如,汽油的闪点为-43℃,而煤油的闪系点为-40℃左右。这意味着汽油在更低的温度下就能产生足够的蒸气,从而更容易引发火灾。因此,在处理这些易燃液体时,必须采取严格的防火措施。

4. 燃点(着火点)

燃点,也称为着火点,是指与火源接触后燃烧,并且在火源移去后仍能继续保持燃烧的温度,单位为摄氏度(℃)。燃点对可燃固体和闪点较高的液体具有重要意义。一般情况下,燃点越低,火灾危险性越大。

例如,木材的燃点在400~470℃之间,而黄磷的燃点仅为30℃。显然,黄磷的火灾危险性要远远高于木材。因此,在处理黄磷等低燃点物质时,必须采取更为严格的防火措施。

5. 自燃点

自燃点是指不需要任何辅助引燃源而自行燃烧的最低温度,单位为摄氏度(℃)。自燃点越低,火灾危险性越大。

(1)液体和固体受热分解的可燃气体挥发物越多,自燃点越低。例如,渣油的自燃点低于汽油,因为渣油在受热时会产生更多的可燃气体挥发物。

(2)固体可燃物粉碎得越细,自燃点越低。这是因为在粉末状态下,表面积增大,与氧气接触的机会增加,更容易发生自燃。

(3)一般情况下,密度越大,闪点越高而自燃点越低。例如,下列油品的密度:汽油<煤油<轻柴油<重柴油<蜡油<渣油,闪点依次升高,自燃点则依次降低。

了解这些火灾危险性参数,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评估不同物质的火灾危险性,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确保生产过程的安全。

科目:安全生产技术基础

考点:火灾基本概念及参数(引燃能、闪点、燃点、自燃点)

相关阅读

添加安全工程师学习群或学霸君

领取资料&加备考群

233网校官方认证

扫码加学霸君领资料

233网校官方认证

扫码进群学习

233网校官方认证

扫码加学霸君领资料

233网校官方认证

扫码进群学习

拒绝盲目备考,加学习群领资料共同进步!

师资团队

互动交流
扫描二维码直接进入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