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消防安全技术实务》第一章中,燃烧的必要条件被明确为:可燃物、助燃物(通常指氧气)和达到着火点的温度。然而,在实际火灾调查中常发现,如棉麻织物、泡沫塑料、木质纤维板等材料在通风不良的密闭空间内,即使明火熄灭后仍可持续冒烟、局部发红并缓慢燃烧——这种现象称为阴燃(Smoldering)。有人误以为这是“无氧燃烧”,似乎违背了燃烧的基本条件,实则不然。
阴燃是一种发生在多孔或纤维状固体材料表面或内部的低温、无火焰的缓慢燃烧形式,其本质仍是氧化反应,只是反应速率较低、供氧方式特殊。它并不违背燃烧三要素,而是对“助燃物”存在形式的深入理解:阴燃所需的氧气并非来自强烈气流,而是通过材料微孔结构中的扩散作用缓慢获取空气中的氧,只要局部氧气浓度不低于维持反应的最低限(通常为12%~15%),且热量积聚足以维持热解过程,阴燃便可持续进行。
例如,在沙发床垫火灾中,外部火焰被扑灭后,内部聚氨酯泡沫因热解产生可燃气体,同时残留高温与微量氧气发生缓慢氧化,热量无法及时散失,形成稳定的阴燃源。一旦破拆通风,大量新鲜空气涌入,极易引发复燃甚至轰燃,这是灭火救援中极为危险的隐患。
根据《建筑防火通用规范》GB 55037 的相关精神,对于可能存在阴燃风险的场所,如仓储堆垛、夹层空间、家具密集区等,应加强火灾探测手段,优先选用复合型火灾探测器(如感烟与感温联动),并在灭火后实施彻底排烟与降温,防止死灰复燃。
作为一级消防工程师,必须认识到:阴燃是燃烧的一种特殊形态,而非例外。掌握其机理有助于科学评估火灾发展阶段,制定有效的灭火与清理策略,避免因判断失误导致次生灾害。
科目:消防安全技术实务
考点:燃烧的本质与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