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消防安全技术实务》第一章中,燃烧的本质被定义为可燃物与氧化剂发生的放热反应。然而,并非所有燃烧都遵循相同的规律。以钠、钾、镁、铝等活泼金属为例,它们在特定条件下不仅能与氧气反应,还能与水、二氧化碳甚至氮气发生剧烈氧化反应,导致常规灭火剂不仅无效,反而会加剧火势。这一现象深刻揭示了燃烧条件中‘助燃物’并非仅限于空气中的氧气,而是取决于可燃物自身的化学活性。
以金属镁为例,其燃点约为650℃,一旦点燃,燃烧温度可达3000℃以上。此时,若使用水进行扑救,水在高温下迅速分解为氢气和氧气:2H₂O → 2H₂ + O₂,氧气助燃,氢气可燃,两者共同作用将引发爆炸性反应;同时,镁还能与水直接反应生成氢气并释放大量热:Mg + 2H₂O → Mg(OH)₂ + H₂↑ + 热量,进一步加剧火势。同样,二氧化碳灭火剂在高温下也会被镁还原:2Mg + CO₂ → 2MgO + C,生成的碳继续燃烧,失去灭火效果。
这说明,在金属火灾中,传统意义上的‘助燃物’角色发生了转换——水、二氧化碳等本应作为灭火介质的物质,反而成为氧化剂或燃料来源,满足了燃烧的充分条件。因此,扑救此类火灾必须采用D类干粉灭火剂(如氯化钠基、石墨基粉末),通过覆盖隔绝氧气并吸收热量来中断燃烧链。
根据《建筑防火通用规范》GB 55037 的相关原则,涉及金属加工、储存的场所应明确划分火灾风险等级,配置专用灭火设施,并在设计阶段考虑耐高温、防爆溅的构造措施。
作为一级消防工程师,必须认识到:燃烧的本质虽统一,但其表现形式高度依赖于可燃物性质。正确识别可燃物类型,是判断助燃途径与选择灭火方式的前提,这对制定专项应急预案具有决定性意义。
科目:消防安全技术实务
考点:燃烧的本质与条件
1、下列物质中,在常温状态下,液体蒸气与空气混合时,遇电火花不会发生爆炸的是( )。
A.苯
B.酒精
C.煤油
D.汽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