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人力资源管理>学习笔记>二级笔记

2006人力资源管理师培训资料

来源:233网校 2006年9月23日

 
   劳动定员的原则: 1、定员必须以保证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目标为依据; 2、以精简、高效、节约为目标。 3、各类人员的比例关系要协调; 4、要做到人尽其才,人事相宜。 5、要创造一个贯彻执行定员标准的良好的内外环境。
   劳动定额: 指在一定的生产技术和组织条件下,为劳动者生产一定量的合格品或完成一定量的工作所预先规定的活劳动消耗量的标准。劳动定额有两种基本的表现形式:时间定额(工时定额)和产量定额。劳动定额是正确组织生产劳动、合理分配劳动报酬的重要依据,是劳动经济与管理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劳动定额的作用: 组织生产和组织分配。 具体表现三方面。1、组织和动员广大员工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有力手段;2、是编制计划与组织生产的重要依据;3、是正确组织劳动与合理定员的基础。
   劳动定额的种类: 1、现行定额;2、计划定额;3、不变定额;4、设计定额。
   企业内部人力资源供给预测方法: 人力资源信息库法; 管理人员接替图表法; 马尔可夫模型
   人力资源信息库分类: 1、技能清单;2、管理能力清单
   影响企业外部劳动力供给的因素: 1、人口政策及人口现状;2、劳动力市场发育程度;3、社会就业意识和择业心理偏好。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方法: 1、集体预测方法:也称德尔菲预测技术;2、回归分析方法;3、劳动定额法;4、转换比率法;5、计算机模拟法。
   人力资源供求达到平衡(包括数量和质量)是人力资源规划的目的。
   企业人力资源供求关系:1、人力资源供求平衡;2、人力资源供不应求;3、企业人力资源供大于求。
   解决企业人力资源过剩的常用方法: 1、永久性辞退某些劳报考度差、技术水平低、劳动纪律差的员工;2、合并或精简某些臃肿的机构;3、对一些接近退休年龄而还未达退休年龄者,应制定一些优惠措施;4、提高员工整体素质;5、加强培训工作,使企业员工掌握多种技能,增强他们的竞争力;6、减少员工的工作时间,随之降低工资水平;7、采用由多个员式分担以前只需一个或少数几个人就可完成的工作和任务。
   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规范的类型: 五类1、企业基本制度;2、管理制度;3、技术制度;4、业务规范;5、个人行为规范
   管理制度 是企业管理各基本方面规定活动框架。是将单独分散的个人行为整合为有目有的集体化行为的必要环节,是管理赖以依托的基本手段。
   制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基本要求:1、从实际出发;2、根据需要制定;3、建立在法律和社会道德规范基础上;4、系统和配套;5、合情合理;6、先进性。
   制度化管理 通常称作“官僚制”“科层制”或“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是由德国马克斯韦伯提出并为现代大型组织广泛采用的一种管理方式。制度化管理的实质在于以科学确定的制度规范为组织协作行为的基本约束机制。
   人力资源管理费用预算的基本依据: 费用预算与执行的原则是“分头预算,总体控制,个案执行”。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费用 包含三大基本项目:1、工资项目;2、涉及到员工权益的社会保险费以及其他相关的资金项目;3、其他项目 
相关阅读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