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吴鹰等人的帮助下,很多来美国的留学生都进入了贝尔实验室。而这批人中的绝大部分后来也加入了UT斯达康。
“那时海归还不是非常流行,回国都是大逆不道的,都被家里人骂得一塌糊涂。所以我觉得大部分留学生都是爱国的,他们会从贝尔实验室出来参加一家小公司,心里想的更多地还是帮自己国家做一些事情。”黄晓庆这样分析。
小灵通十年之痒
在小灵通成功脱离被封杀的厄运之后,很多人都说得益于吴鹰擅长的政府公关,但如果更深入地了解到事情的真实经过,你才会发现是陆弘亮、吴鹰等UT创始人的睿智与信心才把小灵通带到了今天,“最重要的力量是市场,中国老百姓确实有需求。”吴鹰事后总结道。
现任UT斯达康(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的杜玉宽曾在摩托罗拉任高级技术人员,99年加入UT斯达康,他回忆当时的情景:“我要来UT斯达康的时候,一个原先的同事告诉我,他得到内部的消息说信息产业部要封杀小灵通,劝我千万不要出来,可是我还是出来了,因为我要遵守承诺。”
当来到UT斯达康之后,杜玉宽觉得UT斯达康内部的确也存在惊慌,有个别人选择了立即跳槽,可那时吴鹰给了他一颗定心丸。
“我觉得吴鹰那时一直很镇定,他看到了问题,同时也看到了机会。他告诉我当一个很明朗的机会出现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去争、去抢,但是这时就会互相打压,结果谁都赚不到钱。可是政府限制进入,别人就会犹豫,当他们看到政府不鼓励的时候,他不会涉足这个市场,而实际上这对我们不是一个坏事,而是一个机会。”
当吴鹰跟杜玉宽在聊这些事情之后,小灵通的机会就慢慢地到来了。后来,有媒体评论华为在小灵通的失误就是因为他们太看政府的脸色,而忽略了市场的因素。
对于小灵通的成功,吴鹰却显得很谦虚:“这肯定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而是大家一起做的。”谦虚的同时,吴鹰还谈到政府的支持:“那时我对党和政府很有信心,我觉得老百姓喜欢的东西,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不会说反对,那时一些地方甚至把小灵通作为为老百姓办实事的项目来做,即使当时个别同志有误解,也是因为对这个情况了解不够全面,最终也会被说服的。”
有人将小灵通称为一场豪赌,然而UT斯达康的高层管理者陆、吴、黄、周等,没有一个人愿意承认这一点。他们认为,当年选择小灵通作为主打产品,完全是经过市场调查和深思熟虑的结果。
1995年,虽然当时的UT斯达康还在以经营接入网为主业,但是那时UT斯达康的创业者们正在考虑用一种低成本的、无线技术产品取代铜线,进而让固定电话,变为无线电话。而最终他们认定了日本的PHS技术。并分析了日本失败的原因是定位成移动电话,以及电信服务商要向运营商交钱,增加了成本,而中国运营和服务是一家,当时又定位成固定电话的补充和延伸。
黄晓庆说:“基于这个想法,我们接触了日本的松下,那时候松下是巨型公司,我们是一个很小的公司,当时全靠陆弘亮在日本长大,会讲日文,所以跟松下的关系也很好。我们就跟他们‘吹牛’,他们开始有点看不起我们,后来觉得虽然我们是小公司,但这帮家伙从美国跑到中国去卖基于PHS技术的小灵通,听起来是不可思议,却又不得不佩服有这种敢闯精神。所以他们尽管说完全不相信我们,但是他们还是同意跟我们合作,就是把基站的技术和手机的技术,跟我们当时接入网的技术结合。”于是我们便在浙江的余杭开始了第一个试点。对此,吴鹰很感激当年浙江移动老总的开明,也忘不了当年余杭电信局长、人称“小灵通之父”的徐福新。
当时UT斯达康在中国没有研发中心,为了吸引更多中国科研人员的加入,同时降低研发成本,UT斯达康决定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选址便是深圳,对面就是华为,这样做是为了增加挑战性。
“我当时就和员工讲:对面就是华为,如果我们做得好,对面就会有人过来,如果我们做不好,你们也可以过去。”小时候喜欢踢足球前锋的黄晓庆,那时直接突入了“对手”的禁区。
技术力量的不断增强,和小灵通网络的优化、升级,可以说是小灵通占领市场的一个重要支撑。加上低成本与合理的市场定位,这也是小灵通为什么能在中国兴起的原因。目前全国小灵通用户总数接近7000万,UT斯达康的市场份额约占60%左右。
然而,除了政策原因,小灵通的发展也经历了来自本身的压力,谈到最初的小灵通运营中网络维护的问题,负责技术支持的杜玉宽依然心有余悸,他觉得那是他一生中最难受的时刻,因为他看到某地的电信局长在屋里焦急万分,不断地踱来踱去,而自己却无力帮忙,用户信息和数据只有靠机器自己慢慢恢复。
此后,小灵通的交换技术全面升级为基于IP的软交换系统,极大地降低了“瘫网”的概率,也为小灵通的顺利发展创造了条件。
“疯狂计划”,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提到UT斯达康,提到小灵通,却不能不提到UT斯达康技术的核心之一,基于IP的软交换系统。而对于是否发展软交换,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1996年,陆弘亮找来黄晓庆作了一次单独的对话。“他说你不要每天在中国晃来晃去,一副很不亦乐乎的样子,你要回美国去想一下公司下一步的事情。”
身为“大哥”的陆弘亮对黄晓庆下了命令后,黄晓庆便回到了美国。查找信息、潜心思考一个月之后,黄晓庆拉出一个计划:“我说,我们现在做接入网很成功,但如果我们不做交换的话,我们就会死掉,这是我当时提的第一个观点。随即,我当时又提出第二个观点,如果我们要做交换的话,我们绝对不能做电路交换,因为我觉得我们打不过国际上有名的企业,打不过当时国内的巨(龙)、大(唐)、中(兴)、华(为)、金(鹏)五朵金花。然后我就提出相应的观点,我说一定要用IP的技术,但那个时候属于‘邪门歪道’,绝对是‘邪门歪道’!于是我就给计划起了‘WACOS’这个名字,是英文疯狂的谐音。”
当时UT斯达康找到国外著名的厂商,找到华为、大唐,希望合作基于IP技术的软交换系统,但都被否决。不仅如此,UT斯达康内部也存在不同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