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教师要实现为学生提供最佳学习机会的职业目的,就必须不断自我更新。参加或建立教师学习团体可以有效地实现教师的自我培养、自我完善,教师学习团体在促进教师自主自觉学习的责任心,满足教师的高层次需求,提供多“锚桩”学习情景和观察学习榜样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机制,可以帮助教师迅速建立起积极的教育信仿。此外,由于教师学习团体适应社会对高质量教育、高水平教师的期待,因而可以拥良好的外部支持系统。
[关键词] 教师 学习团体 自主培养 作用机制
一、教师的学习取决于教师自律自主
教师的职业目的是为学生提供最佳的学习机会,这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素养与专业能力。但是,在当今变化迅速的社会条件下,都要成为或者保持自己作为一名能提供最佳学习辅助的优秀教师,其难度是非常大的,复杂的教学情景和多变的社会环境对教师的专业依托、个人修养随时随地都提出挑战。
当教师明确自己的职业目的并将之上升到职业理想追求时,就必然产生拓宽专业知识背景,提高育人专业能力的内在要求。这种要求的觉醒可以促使教师进行与自己职业生涯等长的继续学习,即不断进行在职的专业更新。
但是,教师并不会必然产生这样的内在欲求。因为教师的劳动具有个性,是一个相当“孤独”的专业。在课堂上,教师有足够的专业自主权力,如果因此闭锁自我,教师对外部社会发展和教育现实状况的压力可以不用非常敏感;另一方面,不少教师由于主客观方面的种种原因,缺少足量的信息冲击,既不能将自己个人和自己的教育职业置于社会比较视野,也远未学会在职业共同体中,唤醒职业认同感,激发教育灵性,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展开会面反思。
在国家颁布教师继续教育法规、有组织地开展全员培训后,分析单纯的培训模式很难上到实效的原因就能证明这一点。
⑴培训模式还处于“要我学”层次上。教师的内部学习动机远未被激发出来,对于自己职业理想不明确,之为付出努力的劲头也就不足。从根本上讲,教师应当对自己的学习主动负责,当教师自己学习的主宰者时,培训才能跃上一个新台阶。
⑵大规模组织的培训注重了普遍性,却忽视了个性。没有哪一位教师面临的教学情景会是相同的,因此,教师很少愿意听“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道理,他们希望能触动自己的心灵,改进自己的实际教学。培训的针对性不强、次源不足,正是我们通过对继续教育的调查所发现的教师参加培训的兴趣不高、学习情绪淡漠的两个重要原因。
⑶大规模有组织的培训,给了每一位教师合理地躲避在“群众”之中,而不必承担学习责任的机会。教师彼此之间的互驱力耗散了,我们注意到,每次假期继续教育时,有不少中小学教师常常交流“逃课经验”。可见,其责任意识和内部学习动机实际上已经相当淡漠,不难想象这种情形持续日久,这部分教师自主学习的兴趣水平会降低到何种程度。
当然,绝大多数教师对于职业发展、国家继续教育政策法规的宗旨还是非常敏感的,他们不会,也不能满足于参加培训所获的点滴信息,有些教师甚至明确意识到自己应该主动选择老师、选择课题、选择学习时间场所和学习伙伴。一言以蔽之,大多数教师还是已经意识到自主学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