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法考>客观题卷一>卷一真题

司法考试卷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真题汇编(二)

来源:233网校 2019年8月6日
导读: 本文为2013-2017年司法考试客观题卷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历年真题汇编(二),敬请阅读!

1、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对此,下列哪一理解是正确的?( ) 【2017年】

A、从实际出发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法治建设可适当超越社会发展阶段 

B、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基础是中华法系,实践基础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治理经验 

C、从中国实际出发不等于“关起门来搞法治”,应移植外国法律制度和法律文化 

D、从实际出发要求凸显法治的中国特色,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选项A错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必须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所以从实际出发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但法治建设也不能超越社会发展阶段。

选项B错误。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基础是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实践基础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选项C错误。全面依法治国从中国实际出发要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借鉴国外法治有益经验,但决不能照搬外国法治理念和模式。

选项D正确。全面依法治国从实际出发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2、推进依法行政、转变政府职能要求健全透明预算制度。修改后的《预算法》规定,经本级人大或者常委会批准的政府预算、预算调整和决算,应及时向社会公开,部门预算、决算及报表也应向社会公开。对此,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 )  【2017年】

A、依法行政要求对不适应法治政府建设需要的法律及时进行修改和废止 

B、透明预算制度有利于避免财政预算的部门化倾向 

C、立法对政府职能转变具有规范作用,能为法治政府建设扫清障碍 

D、立法要适应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但立法总是滞后于改革措施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创新执法体制,完善执法程序,推进综合执法,严格执法责任,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

选项A说法正确。对不适应法治政府建设需要的法律及时进行修改和废止,是依法行政的要求。

选项B说法正确。透明预算制度能够加强社会对政府各项预算的监督,有利于避免财政预算的部门化倾向。

选项C说法正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由此可见,立法对政府职能转变也具有规范作用,能够使法治政府的建设更加顺利。

选项D说法错误。立法要适应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但立法并不总是滞后于改革措施的。 

3、全面依法治国要求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完善立法体制。下列哪一做法不符合上述要求?( )  【2016年】

A、改进法律起草机制,重要的法律草案由有关部门组织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起草 

B、完善立法协调沟通机制,对于部门间争议较大的重要立法事项,引入第三方评估 

C、完善法规、规章制定程序和公众参与政府立法机制 

D、加强法律解释工作,及时明确法律规定含义和适用法律依据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选项A不符合要求。健全有立法权的人大主导立法工作的体制机制,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作用。建立由由全国人大相关专门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组织有关部门参与起草重要的法律草案。 

选项B符合要求。对部门间争议较大的重要立法事项,由决策机关引入第三方评估,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协调决定,不能久拖不决。 

选项C符合要求。加强和改进政府立法制度建设,完善行政法规、规章制定程序,完善公众参与政府立法机制。 

选项D符合要求。加强法律解释工作,及时明确法律规定含义和适用法律依据。 

4、深入推进依法行政,要求健全依法决策机制。下列哪一做法不符合上述要求?( )  【2016年】

A、甲省推行“重大决策风险评估”制度,将风险评估作为省政府决策的法定程序 

B、乙市聘请当地知名律师担任政府法律顾问,对重大决策进行事前合法性审查 

C、丙区因发改局长立下“军令状”保证某重大项目不出问题,遂直接批准项目上马 

D、丁县教育局网上征求对学区调整、学校撤并等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事项的意见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据此可知选项A、B、D符合要求,选项C不符合要求。 

5、执法为民要求立法、行政、司法等机关的工作要反映群众的愿望和根本利益。下列哪一做法没有准确体现执法为民的基本要求?( )【2014年】

A、某市公安局借助网络开展执法满意度调查并将调查结果作为评判执法公正的唯一标准

B、某市法院通过优化人民法庭区域布置、开展巡回审判等方式,减少当事人讼累

C、某市政府出台《市政管理检查行为规范》,规范城管队员执法行为

D、某县检察院设立未成年人案件办公室,探索完善未成年人所在社区、学校、家庭、派出所与检察院五位一体的跟踪帮教机制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选项A不符合执法为民的基本要求。执法为民,要求把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关切转化为执法工作的具体目标,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评判执法工作的主要标准。因此,这里说“唯一标准”是错误的。另外,作为答题技巧,注意“唯一”二字,唯一过于绝对。

选项B符合执法为民的基本要求。执法为民,要在不损害实质性法律利益和不违反法定程序的前提下,尽可能为人民群众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提供各种便利,不断改革和完善各种执法程序和执法手续,科学、合理地设置执法流程,减少当事人的成本和诉累。某市法院的做法,减少了当事人的成本和诉累,切实做到便民利民。

选项C符合执法为民的基本要求。某市政府出台《市政管理检查行为规范》,倡导文明和理性执法,易于使各种执法活动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充分理解和接受。

选项D符合执法为民的基本要求。跟踪帮教体制,属于特殊人群司法保护机制,健全了健全执法为民机制,提升了检察工作群众满意度。

6、社会主义法治把公平正义作为一切法治实践活动的价值追求。下列哪一说法正确体现了公平正义理念的基本要求?( )【2014年】 

A、在法律实施中为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应依据法理而不是考虑情理

B、在法治实践活动中,仅仅保证程序公正

C、迟到的正义是非正义,法治活动应同时兼顾公正与效率

D、法律是全社会平等适用的普遍性规范,为维护法制统一,对特殊地域和特殊群体应一视同仁,不作任何区别化对待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的公平正义要求通过法治实践活动,使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正当利益和合理诉求平等地在法律中得到表达与体现,公平地得到法律的保障和维护,并在法律的支持下公正地得到实现和满足,使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选项A错误。社会主义法治公平正义的实现,必须注重法理与情理的相互统一,用法理为情理提供正当性支持,以情理强化法理施行的社会效果。在执法和司法过程中,既要遵循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也要参考其他社会规范,同时适当考虑人民群众的普遍性情感,既要维护执法的严肃性,又要考虑社会现实状况和人民群众的接受程度;要妥善、恰当地解决法治实践中可能存在的局部性、个别性的“合理不合法”或“合法不合理”的问题,在不违反法律基本原则,不损害法律权威的前提下,能动地运用法律技术和法律手段,兼顾法理与情理的要求,寻求相关利益的平衡与妥协,使这类特殊问题的解决更趋于实质上的公正。该项表述片面。

选项B错误。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具有密切的联系。程序公正是实体公正的外部形式,是实体公正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和重要保证;实体公正是程序公正的内在目标,也是程序公正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在法治实践活动中,要正确处理好程序与实体的关系,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合理均衡,一方面,应当高度重视程序的约束作用,严格遵守法定程序,切实保证程序的公正;另一方面,不应极端化地强调程序而忽略实体上的公正,反对那种“只要程序公正,实体则必然公正”,以及“只要程序正确,实体则可以在所不问”观念和做法。该项错在“仅仅”二字。

选项C正确。实现公平正义,必须同时兼顾公正与效率。一方面,不能为片面追求效率而损伤实质公正;另一方面,又必须看到,公平正义的实现,离不开法治活动效率的不断提高,如果执法者在法治活动中拖延推诿,贻误怠慢,使人民群众的正当权益得不到及时的保护或实现,同样是对人民群众的不公正。

选项D错误。社会主义法治公平正义要求正确处理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为此,必须强调法制的统一性,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体现对法律这种普遍性的尊重。同时,又必须从我国地域间、城乡间、阶层间、群体间发展很不平衡,社会成员所处社会环境、所具有的社会条件差异较大这一客观事实出发,在法律制定及其适用中,对特殊地域以及特殊群体或个体作出必要的区别化对待,特别是为不发达地区、困难群体或个体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给予更为完善的法律保护。即特殊情况特殊对待。

7、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使人民群众内心拥护法律,需要健全普法宣传教育机制。某市的下列哪一做法没有体现这一要求?( )【2015年】

A、通过《法在身边》电视节目、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开展以案释法,进行普法教育

B、印发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责任表,把普法工作全部委托给人民团体

C、通过举办法治讲座、警示教育报告会等方式促进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

D、在暑期组织“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模拟法庭巡演”,向青少年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健全普法宣传教育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普法工作的领导,宣传、文化、教育部门和人民团体要在普法教育中发挥职能作用。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建立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以案释法制度,加强普法讲师团、普法志愿者队伍建设。把法治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创建内容,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健全媒体公益普法制度,加强新媒体新技术在普法中的运用,提高普法实效。

选项B错误。谁执法谁普法,把普法工作全部委托给人民团体是错误的。

8、近年来,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利用手中权力和职务便利收受巨额贿赂,根据党内法规和法律被开除党籍和公职,并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对此,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 )【2015年】

A、这表明党员领导干部在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时要牢记法律底线不可触碰

B、依照党内法规惩治腐败,有利于督促党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依法办事

C、要注重将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进行有效衔接和协调,以作为对党员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法律制裁的依据

D、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对违反者必须严肃处理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党的纪律是党内规矩。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不仅要模范遵守国家法律,而且要按照党规党纪以更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坚决同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对违反党规党纪的行为必须严肃处理,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必须抓早抓小,防止小错酿成大错、违纪走向违法。

选项C错误。注重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的衔接和协调,提高党内法规执行力,运用党内法规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促进党员、干部带头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据此可知,将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进行有效衔接和协调,目的并不是将党内法规作为对党员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法律制裁的依据。而且,法律制裁必须是以国家法律为依据。

相关推荐:

在线测试>>2019年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章节习题

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历年真题及答案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