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主观题
四、材料作文题(40分)
材料一:从2015年起,摄影师黎晓亮便拍摄设计各国的人民心无旁骛盯着手机的日常场景。时至今日,他已经积累了数千张相关照片,这些照片揭露了一个残酷的现实:所有不同的人,都被同一种事物——手机所俘获。网络构建了一个冷淡的遥遥相隔却又相互联系的世界。这个孤独的世界在地球上,当然也在屏幕里。
材料二:“OFF学”是日本著名管理大师大前研一创造的观点。他认为,如果工作是“ON”,那么工作以外的休闲就是“OFF”,也就是摆脱工作状态,暂时逃出远离那个“你自己一直以为那就是自己的生活”。在这个人人需要随时处于“工作状态”的当下,我们需要“生活OFF学”,学会好好休息,提高对信息的免疫力,放下手机,抬头感受真实的世界。
材料三:心理学家米哈里在他的著作《心流》中描绘:当你沉浸在某件事中,你的感官就会屏蔽掉外界的干扰,达到忘我的状态。真正的“沉浸式”,是“OFF”,屏蔽了干扰;也是“ON”,是对事物的全身心投入。对当代人来说,心流近乎一场有秩序、有组织的灵魂出窍,让人在混乱嘈杂的生活中找到精神放松的可能性。
请你结合你对给定材料的认识,联合实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
要求:内容充实,见解深刻,结构完整,逻辑清晰,语言流畅。
在喧嚣中按下生活的暂停键
黎晓亮镜头下那些紧盯手机的身影,恰似这个时代的集体剪影:我们指尖划过方寸屏幕,却在真实世界里渐行渐远。当数字洪流裹挟着无尽信息涌来,大前研一的 “OFF 学” 与米哈里的 “心流” 理论,为我们指明了一条突围之路 —— 唯有在 “离线” 的留白中培育专注的土壤,才能在喧嚣中找回生活的主动权。
“OFF” 不是消极的逃避,而是主动的校准。大前研一提出的 “OFF 学”,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更显其前瞻性。当工作群的提示音穿透晚餐的温馨,当朋友圈的点赞数替代面对面的寒暄,生活的边界正被数字技术无情吞噬。日本企业推行的 “断网日” 制度,要求员工在周末彻底脱离工作设备,结果显示参与者的创造力提升近三成。这印证了一个朴素的真理:只有给生活按下暂停键,才能让疲惫的精神得到喘息,让被碎片化信息切割的注意力重新聚合。
“心流” 状态是对抗数字喧嚣的精神锚点。米哈里笔下的 “沉浸式体验”,本质是一种高阶的专注艺术。敦煌研究院的年轻学者用三年时间临摹壁画,在颜料的晕染中触摸千年文明的温度;古籍修复师在一针一线的修补里,与历史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这些场景中,他们既 “OFF” 掉了外界的干扰,又 “ON” 在了对事物本真的探索中。反观当下,短视频的 15 秒刺激不断刷新着注意力阈值,让深度思考变得奢侈。心流的价值,正在于它为现代人提供了一处精神避难所,让人在专注中重获内心的秩序。
在 “OFF” 与 “ON” 的切换中重建生活的质感,需要我们主动设计生活的节奏。建筑师隈研吾在设计住宅时,特意保留 “无屏幕空间”,让家庭成员能在烛光下专注交谈;作家李娟坚持每日关闭手机两小时,在阿勒泰的草原上捕捉文字的灵性。这些实践告诉我们,摆脱数字依赖并非要退回原始生活,而是要建立与技术的良性互动:工作时高效 “ON” 线,生活中安心 “OFF” 网,在张弛有度中守护生活的本真。
从黎晓亮镜头里那些低头的身影,到隈研吾设计的 “无屏幕空间”,时代的叩问始终清晰:我们究竟是技术的主人,还是数字的囚徒?答案或许就藏在 “OFF” 与 “ON” 的智慧切换里 —— 既能在信息浪潮中保持专注的定力,也能在真实世界里品味生活的肌理。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这个喧嚣的时代,真正活出生命的质感与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