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教师资格证>模拟试题>小学教育学试题

2011年山东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冲刺试题及答案3

来源:233网校 2011年4月29日
五、简答题
1.答:教师主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的。
第一,搞好教学工作。教学是教育活动的主要途径,是学校的中心工作,由此决定了教师的首要工作是教学,首要任务是教学任务。当然教学绝不仅仅意味着全面地传授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同时也意味着通过教学使学生形成品德、审美观和劳动观。
第二,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教师通过教学、课外活动、班主任工作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形成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
第三,全面关心学生的健康。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通过全面关心学生的健康,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培养他们良好的卫生习惯,增强他们的体质,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陶冶他们的审美情趣,使他们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个性。
2.答:确定教育目的的科学依据应是社会发展要求和个体发展需求的辩证统一
教育目的既然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那么它的制定必然既要符合这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要求,又要符合受教育者的发展需求。任何将社会发展要求和个体发展需求割裂开来的观点,都会使教育实践误入歧途。
首先,教育目的的确立要依据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这就使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和社会性,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表现为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教育目的。古代社会的教育主要是培养少数统治阶级的接班人,现代社会则要培养理解统治阶级统治并掌握现代化大生产原理的社会成员;资产阶级要培养理解资产阶级统治并服务于资本主义建设的人,无产阶级则要培养理解无产阶级使命并服务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的人;东方文化氛围中的教育更注重服从社会,西方文化氛围中的教育则更突出张扬个性。
其次,教育目的的确立要依据个体的身心发展需求。教育目的直接指向受教育者,它预示着受教育者的身心发生社会所希望的变化,因而教育目的的确定必然要考虑受教育者的心理和生理特征。教育目的是通过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实现的,因此,在把教育目的具体化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时,也必须关注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和既有经验。
3.(1)普及性;
(2)基础性;
(3)发展性。
4.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应从后进生的心理特征入手,采取恰当的教育措施,方可取得较好的成绩。
后进生的心理特征是:(1)不适度的自尊心;(2)学习动机不强;(3)意志力薄弱。针对以上心理特征,教育应注意如下两方面:(1)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后进生特别需要温暖和热爱,因为他们经常遭到同学的白眼,家长的嫌弃。人格上得不到尊重,就会与教师、同学、家长处于对抗状态。教师只有爱他们,才能转化他们。
(2)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枧。强化学习动机,启发盘党学习;利用原有学习动机的转移,产生学习的需要;利用学习成果的反馈作用;提高分辨是非能力,形成正确的是非观。班主任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后进生,利用其优点作为推动他们前进的动力和转化的良好开端。
5.(1)教学规律是教与学内部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人们只能去发现它,掌握它,但不能制造它。
(2)教学原则是人们在认识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的一些教学的基本准则,它反映教学规律。
(3)人们对教学规律的不断发现和掌握,才会使人所制定的教学原则不断发展和完善。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规定学生应尽的义务有:一是遵守法律、法规;二是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三是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四要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相关阅读

ʦʸ֤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