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教师资格证>模拟试题>小学心理学试题

2011年山东教师资格考试小学心理学冲刺试题及答案7

来源:233网校 2011年5月7日

六、论述题
1.答:知识的巩固作为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在知识掌握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1)知识的巩固是知识积累的前提。个体知识的获得除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产生直接经验外,更多的是接受前人的间接经验。这就要求学生在理解间接经验的同时,应及时巩固并储存在头脑中。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掌握的目的。如果学生不能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就不可能使前后知识产生联系,难以将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自然也就谈不上知识积累。
2)知识的巩固与理解相互依存。一方面,知识的巩固有赖于理解,缺乏理解的材料难以巩固;另一方面,巩固的知识有助于理解,因为对材料的理解往往受主体已有知识经验的制约。新知识的学习。只有从巩固的知识结构中自由地提取有关知识,并使之与新知识相联系,才能更好地理解,进而充实和提高知识的巩固程度。如果学生不能把所学的材料及时识记并保持,就无法对这些材料进行概括,进而妨碍理解的进行。
3)知识的巩固是知识应用的前提。知识的巩固是连接由知识的理解到知识应用的桥梁,如果所学知识不能及时加以巩固,在应用时,就无法准确无误地随时从记忆储存中提取必要的知识,从而妨碍应用。
2.答:1)根据头脑内知识的不同形式或学习任务的复杂程度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1)符号学习。又称“代表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它们代表什么。
(2)概念学习。即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
(3)命题学习。实质上是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或者说掌握由几个概念联合所构成的复合意义。
2)根据知识间的相互关系分为归属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1)归属学习。也叫“类属学习”,是指把新旧知识之间的有关部分联系起来,从而使新旧知识之间构成一种从属或总括关系的学习。
(2)并列结合学习。是指新学习的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之间既不能产生从属关系,又不能产生总括关系,只能产生一些并列的或联合的意义。
3.答:(一)小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
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在入学后加速发展。自我评价也随着环境的改变逐步从具体的、个别的评价,向抽象的、概括的评价过渡,自我评价的能力进一步发展起来。有以下特点:
第一,由顺从别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的独立见解的评价,并且随年级的升高而增强。
第二,从对具体行为的评价过渡到有一定概括程度、涉及到某些个性品质的评价。
第三,自我评价的稳定性增强。
第四,已经具有一定的道德评价能力。
由于思维能力发展的局限性,使得小学生们自我评价的能力较低。善于评价别人,但不善于评价自
己;容易看到自己的优点,不大容易看到自己的缺点。教师应针对学生弱点进行帮助,这对于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
(--)小学生的社会性发展特点
小学生的社会性发展突出表现在社会性认知与社会性交往两方面。
1)小学生的社会性认知
社会性认知是指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知,以及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与个体的认知能力发展相对应。
2)小学生的社会性交往
小学生的交往对象主要是父母、教师和同伴。随着小学生的独立性、批判性的不断增长,小学生与父母、教师的关系从依赖开始走向自主,从对成人权威的完全信服到开始表现出怀疑和思考。同时,具有更加平等关系的同伴交往日益在儿童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对儿童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小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是一种重要的人际关系,师生彼此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小学低年级的儿童对教师充满崇拜和敬畏,对教师要求绝对服从。大约从三年级开始,儿童不再无条件地服从、信任教师。开始对教师作出评价。对不同的教师表现出不同的喜好,对喜欢的教师报以积极反应,并重视教师的评价,对不喜欢的教师予以消极反应。
4.答: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推论这些行为原因的过程。理解学生对成功或失败所给予的原因或归因是一种鉴别控制学生行为的动机类型的方法。归因理论的指导原则和基本假设就是: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韦纳认为,学生在对自己的成功和失败进行归因时通常会归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这四种主要原因,并且,学生的归因过程主要是按照控制源、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来进行。根据控制源维度,可将原因分成内部和外部的;根据稳定性维度,可将原因分成稳定和不稳定的;根据可控性维度,又可将原因分成可控的和不可控的。
韦纳认为,每一维度对动机都有重要的影响。控制点维度与个体成败的情绪体验有关。如果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会产生自豪感,归因于外部因素,则会产生侥幸心理;如果将失败归归因于内部因素,则会产生羞愧的感觉,因于外部因素,则会生气。稳定性维度与个体对未来成败的期望有关,如果将成败归因于稳定因素,则可期待下一次的成败,如果归因于不稳定因索,则根据这一因素是否可控,而预期能否改变成败格局。可控性维度既与情绪体验有关又与对未来成败预期有关。如果将成功归因于可控因素。
则感到满意,并期待通过自己的控制而获得下一次成功,如果归因子不可控因素,则感到庆幸,但无法预期下一次成功,因而不能产生学习的动力;如果将失败归因于可控因素,则产生内疚,下一次是否成功取决于自己下一阶段的行动;如果归因子不可控因素,则感到绝望,自甘下一次失败。一个总是失败并把失败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低)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无助的自我感觉。习得无助是当个体感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产生影响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抑郁状态。当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能改变事件的结果时,学生会形成低的期待,形成动机和情感的混乱。青少年的抑郁和由此导致的自杀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这种抑郁症状很大一部分是由严重的习得无助造成的。
根据归因理论,学生将成败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努力而成功,体验到愉快;不努力而失败,体验到羞愧;努力而失败,也应受到鼓励。因此,教师在给予奖励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要联系其学习进步与努力程度状况来看,强调内部、稳定和可控制的因素。
另外要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对能力的可控性具有不同的理解。能力虽然是相对稳定的。但并非完全不可控的,能力的增强在很大程度上是学习和受教育的结果。

历年真题:

山东省教师资格证小学考试真题试题及答案解析(08-2010年)

小编推荐:

2011年山东省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冲刺专题

2011年山东教师资格考试小学心理学冲刺试题及答案汇总

2011年山东省教师资格考试《小学心理学》预测试题11套

相关阅读

ʦʸ֤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