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教师资格证>模拟试题>中学教育学试题

2014年10月四川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A》最后临考密押卷(1)

来源:233网校 2014年10月14日
一、单项选择题
1.B(P46)
2.A(P49)
3.B(P39)
4.D(P114)
5.D(P162)
6.B(P163)
7.A(P158)
8.D(P132)
9.C(P204)
10.B(P243)
11.A(P217-218)
12.A(P221)
13.D(P284-285)
14.D(P306)
15.B(P288)
16.C(P296)
17.13(P235)
18.B(P307-308)
19.B(P369)
20.D(P373)
3.[解析]人在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初期等各个不同年龄阶段,无论是在生理心理上,还是在行为方式上,都有很大差别,但又是前后连续的。根据这一特点,教育既要照顾到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又要向学生不断提出高于其原有水平的要求,促进他们的发展。这说明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4.[解析]教师的劳动是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而培养人,一是周期长,二是见效慢,甚至可以说是一辈子的事。题干中的描述正是体现了教师劳动长期性的特点。
5.[解析]在对立型的师生关系中,师生问的态度表现为教师简单、粗暴,学生畏服。这种教学效果极差。
6.[解析]个体的人格结构一般有父母态、成人态和儿童态。其中,“父母”(P)态人格结构,往往有明显的权威感和优越感,通常行为表现为统治人、训斥人以及权威式的色彩。
9.[解析]在学校中组织家长委员会是指学生家长以某种组织的形式直接参加学校教育工作。
家长委员会一般有学校家长委员会和班级家长委员会两种形式。
10.[解析]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学大纲规定了本学科的目的要求,内容的广度、深度,教材编写的顺序,教学的进度和方法。
11.[解析]构成课程的兰种基本成分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的方式。这三种课程成分是在课程的漫长演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12.[解析]在西方,最早主张分科教学的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而夸美纽斯提出了比较完整的学科课程理论和方法。
13.[解析]演示法是通过展示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用现代化视听等手段指导学生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14.[解析]A、B两项是消极力量,C项是积极力量。
15.[解析]发现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其特点是由学生完成比较复杂的课题或独立作业。
18.[解析]中国采用班级上课,始于清代同治元年(1862年)于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
19.[解析]在集体中教育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集体进行教育,以便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通过集体、在集体中和为了集体”体现的正是在集体中教育这一德育原则。
二、多项选择题
21.ABCD(P61)
22.ABC(P157)
23.ABCE(P251)
24.ABCE(P264-267)
25.ABCD(P346-347)
22.[解析]教师对学生的情感特征包括社会性、普遍性、稳定性。D、E两项不符合题意。
23.[解析]教学设计的三个基本要素为:(1)我们期望学生学习什么内容?(教学目标)(2)为达到预期目标。我们打算如何进行这种学习?(教学策略,教学媒体)(3)在进行这种学习时,我们如何及时获取反馈信息?(教学评价)
25.[解析]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而科学的系统工程。它具有整体性、基础性、内化性、综合性四个特点。素质的整体特点,要求素质教育必须整体化。素质的发展性特点,要求素质教育既为每个学生步步发展打好基础,又为每个未来公民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建立起自学和继续发展的坚实丰厚的基础和生长点.素质的本质,要求素质教育注重并切实把外在影响和要求内化为学生个体的素质。素质教育涉及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个人等影响因素。
三、名词解释题
26.(P40)个体社会化:它反映着个体与社会的一种关系,是指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社会文化而胜任社会所期待、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的个性的过程。
27.(P189)家庭的气氛:指的是家庭成员在经常状态下占优势的、一般的态度和感受,是家庭生活中的一个非自然的主观因素。
28.(P225)隐性课程:又称“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与显性课程相对,是指学校通过教育环境(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的教育影响。
29.(P275)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个原则又称系统性原则。
30.(P360)道德行为: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的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待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它是人的道德认识的外在具体表现,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它是对人的品德作评价的客观依据。

历年真题:四川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A/B级)

试题推荐:2014四川《教育学A/B》命题预测卷汇总 6套《教育学A》专家命题卷

233网校“省考”一次过:2014教师资格VIP班,浓缩高频考点,带你短时秒杀考试!

相关阅读

ʦʸ֤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