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 >教师资格证 > 面试指导 > 面试真题 > 初中面试真题 > 初中化学面试真题

2022上半年初中化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答案(已更新)

来源:233网校 2022-05-26 12:02:09

2022上半年初中化学教师资格证面试考试时间5月14日-15日,面试采用5分钟结构化+10分钟试讲+5分钟答辩的方式进行。2022上半年初中化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答案已发布

微信预约真题
获取面试真题>>
初中化学教资面试真题及答案

同时,也可进入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群,考后及时获取初中化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答案。

微信扫二维码
进面试真题群

2022上半年初中化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答案

试讲题目1. 易爆物和易燃物的安全认识

1.题目: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片段教学

2.内容:

图片1.png图片2.png

(1)试讲时间10分钟以内;

(2)试讲过程中涉及到的实验及其他教学媒体只需用语言进行情景模拟即可;

(3)配合教学适当板书。

参考解析:

一、课程导入

多媒体展示爆炸相关新闻图片,引出课题。

二、新课讲授

1、学习爆炸现象

(1)何为爆炸?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本知识

(2)播放天津塘沽大爆炸、台湾高雄燃气爆炸、青岛化工厂爆炸视频,

引导学生总结这些爆炸想象的特点。(由于天然气、煤气或液化石油气等易爆物泄露等引起的爆炸。)

通过这些视频的惨痛教训,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利用这些易燃易爆物呢?

请学生回答,并顺势讲解爆炸极限概念和知识。

提问:在气体燃烧时,高于或低于爆炸极限都会有怎样的现象?

请大家小组讨论并请代表回答问题。

2、粉尘爆炸实验

可燃性气体可能发生爆炸,面粉、煤粉等粉尘也能发生爆炸吗?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粉尘爆炸实验视频。

问题:

(1)视频播放结束了,请大家尝试着总结下本次实验的步骤是什么?

(2)观察到什么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能得到什么结论

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

(3)提问:由上可知,物质具备燃烧的条件后,燃烧的剧烈程度和什么有关?

明确:氧气的浓度和接触面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越大,氧气浓度越高,燃烧就越剧烈,在一定空间内急剧燃烧并有气体生成,可以引起爆炸

教师讲解:通过以上实验可知,在面粉厂附近是要严禁烟火的。为了使警钟长鸣,同学们对一-些易燃物和一些易爆物的安全问题,要时刻提高警觉性

三、巩固练习,强化提升

大家在一些易燃易爆场合会经常一些图标,请大家讨论这些图标向人们传递了什么样的信息?

四、课堂小结,深入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五、布置作业,实际演练华 点

课下请同学们收集商场、学校周边的一些安全警示标志,并说一说它们分别是什么?下节课进行分享。

板书设计:略

试讲题目2. 酒精灯的使用

图片3.png
参考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图片导入

【提出问题】观看大屏幕,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图片4.png

【学生回答】某化学反应在加热的条件下进行。

【教师引导】在该实验中用于加热的实验仪器是什么?

【学生回答】酒精灯。

【教师总结】酒精灯如何使用?这就是本节课学习的知识。

环节二:新课教学

【教师提问】继续观看PPT,观察酒精灯有哪几个组成部分?

【学生回答】灯体、灯芯、灯芯管和灯帽组成。

【教师提问】酒精灯在使用时该如何正确使用?如何点燃酒精灯呢?观察图片总结。

【学生回答】用点燃的火柴点燃酒精灯。

【教师演示】演示点燃酒精灯的操作。学生进行观察并描述。

【学生回答】首先将酒精灯的盖子取下来,放在实验桌上,然后再用点燃的火柴点燃酒精灯,再把燃着的火柴熄灭。

【提出问题】能不能用已经点燃的酒精灯去引燃另外一个酒精灯?观察图片能够得到什么信息?

【学生回答】不可以用点燃的酒精灯去引燃另外一个酒精灯,只能用火柴点燃酒精灯。

【教师活动】展示酒精灯火焰的图片。观察酒精灯的火焰部分,归纳信息。

【学生回答】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三个部分,将火柴平放在酒精灯上加热时,外焰部分燃烧的痕迹最明显,所以应该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教师引导】酒精灯该如何熄灭?观看视频总结。

【学生回答】用酒精灯的盖子将燃着的酒精灯盖灭。

【教师总结】不可用嘴去吹灭酒精灯,在熄灭酒精灯的时候需要用酒精灯的盖子将火焰熄灭。

【提出问题】盖灭后轻提一下灯帽,再重新盖好,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第一次,熄灭火焰。但此时盖子中的氧气被消耗,导致盖内空气压强变小,等其冷却后,因外界气压大于里面气压,故会导致打不开瓶盖。所以,应该再盖一次,使空气进入。防止灯盖内部气体量过少,造成低压,下一次再用就会很难打开。

【教师总结】做实验时一定要记得盖灭后轻提一下灯帽,再重新盖好。

【教师讲解】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以免失火;不要碰倒酒精灯,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子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应立刻用湿抹布扑盖。

环节三:巩固提高

练习巩固题目。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请学生简要概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作业:课后观看实验室使用酒精灯的视频,回顾今天所学的知识。

【板书设计】略

试讲题目3.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图片5.png

3.基本要求:

(1)试讲时间十分钟。

(2)教学中要有提问与学生互动。

(3)有合适的板书设计。.

参考解析: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提问学生复分解反应的概念,请学生列举一些复分解反应,引入本节课""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二)情境创设新课讲授

1.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概念提出问题:是否化合物之间都可以发生复分解反应,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

请学生根据提供的实验器材和药品,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归纳实验过程和现象。老师根据学生实验,归纳如下的实验结果。(“+”表示反应,“”表示不反应)

2.请学生判断上述发生的化学反应是不是属于复分解反应,并且根据实验现象归纳﹔在怎样的条件下,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酸、碱、盐之间并不是都能发生复分解反应,有气体,沉淀或有水生成,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

(三〉习题演练巩固提高

判断下列物质之间是否能够发生复分解反应。如能发生反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碳酸钠溶液和氯化钙溶液

(2〉氢氧化钾溶液和盐酸

(3〉硫酸和氯化钠溶液

(4〉碳酸钾溶液和盐酸

(5)硫酸铜溶液和氯化钡溶液

(四〉总结归纳作业布置

小结: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

作业:从微观的角度思考,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本质是什么?

板书设计:略

试讲题目4. ph试纸的使用

图片6.png
图片7.png

pH试纸使用简便,在I农业生产、科学研究和医疗保健等领域可用于粗略地测定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验室中也常用pH试纸测定某些溶液的酸碱度。用酸度计(pH计)可以更精确地测定溶液的pH。

3基本要求:

(1)请在10分钟内完成试讲。

(2)有课堂活动的设置。

(3)要求有适当的板书设计。

(4)试讲中涉及到教学用具用语言进行情景模拟即可。

参考解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引导】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溶液有酸性、碱性和中性之分,我们可以通过酸碱指示剂测出其酸碱性。但是它们的酸性强弱程度并不相同,那么溶液的酸碱度如何来测量呢?实验室中常用pH试纸进行粗略测定,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一下pH试纸的使用。

(二)探究新知

【教师引导】结合活动与探究,讨论用pH试纸测定溶液pH值的操作步骤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教师引导】在操作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教师引导】我们试验台上有3.5%盐酸、柠檬汁、蒸馏水、海水、肥皂水、洗涤剂、4%氢氧化钠溶液共7种待测液,现在我们以实验小组为单位按照操作步骤分别测出溶液的pH值。

【学生操作】学生操作,记录数据,并进行交流,比较结果差异。

【教师引导】观察图7-5,并结合用pH试纸测定溶液酸碱度的实验,我们可以得出pH值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是什么?

【学生回答】pH=7,溶液呈中性;pH<7,溶液呈酸性;pH>7溶液呈碱性。溶液酸性越强,pH越小;溶液碱性越强,pH越大。

【教师总结】pH值以7为界来判断溶液的酸碱性时,要强调在常温下才可以。

(三)拓展提升

【教师引导】如果玻璃棒不干燥或者pH试纸预先用蒸馏水润湿会对结果产生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玻璃棒不干燥或者pH试纸预先用蒸馏水润湿相当于将待测液稀释。测酸性溶液时,酸性减小,pH增大;测碱性溶液时,碱性减小,pH减小。

(四)小结作业

【师生总结】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内容,有哪些收获。

【布置作业】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知道,雨水的pH值是小于7的,原因是什么?酸雨的pH值在什么范围内?

【板书设计】略

试讲题目5:中和反应

1.题目:九年级《中和反应》片段教学

2.内容:

图片8.png

3.基本要求:

(1)试讲约10分钟:

(2)试讲过程中注意对于学生的引导;

(3)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参考解析:

一、问题导入,激发情感

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已经学习过了酸和碱,并提出问题:酸与碱都什么化学性质,有没有什么共同的性质?引导学生回答。

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出本节课主题。.

二、实验探究,讲授新课

1.教师出示实验仪器,提问学生各实验仪器的用途及注意事项,并讲解其注意事项。出示实验试剂,讲解今天所用到的实验试剂,并讲解其使用的注意事项。

2.教师活动与探究中的实验,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滴加2-3滴的酚酞溶液,插入温度计,测量溶液的温度,再向溶液滴加盐酸至无色,提问学生:溶液中的碱性发生了什么变化?溶液中的温度有什么变化?

2.教师肯定学生得出的结果,并进行总结,接着取上述实验所得的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1滴氢氧化钠,提问学生颜色有什么变化?并同桌之间讨论这说明了什么?

3.教师用玻璃棒蘸取实验第一步所得的溶液,加热至蒸干,提问学生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并小组之间讨论这说明了什么?

4.教师展示盐酸与氢氧化钠的反应原理: HCI+NaOH=NaCI+H2O。教师同时提出问题:这里换成其他的酸和碱,能否写出其他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5.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上述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在反应物和生成物上找相同点,并归纳出酸碱中和反应的定义,并引导学生写出酸碱中和反应的通式:酸+ 碱=盐+水.

6.教师播放酸与碱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学生得出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学生试着把其他中和反应按着种方式写出来,然后教师归纳:所有酸与碱的反应都可以这样写。

7,教师提出问题:中和反应在实际运用中有什么应用呢?通过实际举例,师生共同总结酸碱中和反应的应用:农业上改变土壤的酸碱性;工业上处理工厂的废水;生活中用于医疗等。

三、习题拓展,巩固新知

通过多媒体的展示习题,将学生本节课学习到的知识进行深化。

四、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由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予以肯定,

五、紧扣主题,扩展延伸同教照

请学生课下查阅资料,了 解生活、生产中还用那些方面利用了中和反应的原理,培养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与生活额能力。

板书设计:略

试讲题目6:海水晒盐的原理

图片9.png
参考解析:

环节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海水晒盐场。

【提出问题】海水晒盐的原理是怎样的?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说明。

【学生回答】海水中含有氯化钠,在晒盐的过程中,水分蒸发但是氯化钠不会蒸发,最后水分蒸发完了之后就会得到氯化钠,实现海水晒盐的目的。

【提出问题】从水溶液中获取固体的方式还有哪些?如何在实验室中实现蒸发溶剂得到固体的目的?

一起学习“蒸发与结晶”。

环节二:新课教学

1.结晶的方式

【提出问题】进行以下实验,并分析实验现象。说明从溶液中获取溶质的晶体有哪些方式?

【教师实验】

实验1:取10 mL浓的氯化钠溶液,用酒精灯加热,用玻璃棒搅拌至出现较多晶体时停止加热。

实验2:在一个盛有30 mL沸水的烧杯中不断加入硝酸钾,配制成硝酸钾饱和溶液,将烧杯放在冷水中降温,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提出问题】从实验中可以看出,结晶的方式有哪些?

【学生回答】蒸发溶剂结晶,降温结晶。

【教师总结】将溶液加热蒸发,使溶液达到饱和后,再蒸发掉溶剂,溶质就会结晶析出,比如氯化钠的水溶液。对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固态物质,比如硝酸钾等,还可以用冷却热的饱和溶液的方法,使溶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这也就是从溶液中获取晶体的两种方式:蒸发结晶与冷却结晶。

2.蒸发结晶

【提出问题】在实验室中,要通过蒸发结晶的方式得到晶体,正确的操作是怎样的?结合刚才教师的操作进行说明。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①蒸发皿中的液体量不宜超过蒸发皿容积的2/3;

②加热时,应不断用玻璃棒搅拌溶液,防止液体因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③加热到蒸发皿中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停止加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利用余热将滤液蒸干;

④热的蒸发皿应用坩埚钳夹持小心地放在石棉网上。

【教师引导】参照实验操作要领完成食盐水的蒸发结晶操作。

(学生实验,教师引导。)

环节三:拓展提高

【提出问题】生活在盐湖附近的人们习惯“冬天捞碱,夏天晒盐”,请说明其中所蕴含的分别是通过何种方式结晶?

【解析】“夏天晒盐”是因为食盐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不大,夏天气温高,水分蒸发快,食盐易结晶析出;“冬天捞碱”是因为纯碱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冬天气温低,纯碱易结晶析出。因此“夏天晒盐”蕴含的是蒸发结晶,“冬天捞碱”蕴含的是降温结晶。

根据溶解度受影响的大小,选择结晶的操作方法——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法;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结晶时一般采取蒸发结晶的方法,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结晶时一般采取降温结晶的方法。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学生总结本节课重点知识,教师补充。

作业:课下思考——混有少量氯化钠晶体的硝酸钾,如何应用本节课的知识提纯硝酸钾?

三、板书设计略

试讲题目7:饱和溶液

1.题目: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饱和溶液》片段教学

2.内容:

图片10.png
图片11.png

3.基本要求:

(1)要有提问、互动环节;

(2)引导学生得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3)试讲时间10分钟以内。

参考解析: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播放青海湖美丽的视频,配音介绍咸水湖的知识,提出湖水日益咸化的问题

二、自主探究,讲授新课

环节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活动一:固体在水中能否无限制地溶解

学生实验。

明确:能继续溶解某溶质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不能继续溶解某溶质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

学生讨论(热水中可能溶解得多,水多的时候也能溶解得多

活动二:影响溶液达到饱和的因素

学生实验

提问: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应如何完善?

明确: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能继续溶解某溶质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不能继续溶解某溶质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

活动三:

小组讨论:应注意的三个问题:

(1)一定温度銓(2)一定量的溶剂銓(3) 这种溶质达到饱和时,其他物质可以溶解。

环节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提问:如何实现转化?

师生交流,小组展示和汇报

三、巩固练习,强化提升

联系生活,说出海水晒盐的过程

四、课堂小结,深入理解

请同学总结

五、布置作业,实际演练

课下请同学们调查身边还有那些地方用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下节课进行分享。

板书设计:略

试讲题目8. 化学式

图片12.png
图片13.png
参考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出示几种实验室常见物质,水、氧气、二氧化碳,氧化铁等让学生观察瓶子标签。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观察实验室常见这几种物质的标签,并找出标签上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引出课题。

(二)新课讲授

1.化学式

【提出问题】根据刚刚的观察,每种物质都用化学元素和数字非常简便的表示出来,请阅读教材内容以及根据大家的观察回答,什么叫做化学式?

【学生回答】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做化学式。

【教师讲授】比如刚才观察到的H2O、O2、CO2、Fe2O3等,这些都是化学式,能够为大家的化学学习和生活带来便利,每一个化学式表示了一种物质的组成,不同的物质组成是不同的。

【教师引导】水的组成能否写成HO2?

【学生回答】不可以,每种物质的组成是固定不变的,而且物质的组成是实验测得的,应该遵循实验事实。

2.化学式的意义

【提出问题】在H2O中,数字和元素符号各代表什么意义呢?

【学生回答】①H2O代表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组成;

②表示1个水分子;

③表示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组成。

【提出问题】那如果写成2H2O呢?这又代表什么意思呢?2H2O中的两个2分别代表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

【合作探究】2H2O中,H2O前面2代表水分子的数目,而H2O中2代表1个水分子中包含2个氢原子,代表的是原子数目。

3.书写化学式注意事项

【教师引导】既然同学们都了解了化学式所代表的含义,而且也了解了使用化学式的好处,那么如何才能既快又准确的写出一种物质的化学式呢?在书写化学式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

【学生回答】在书写化学式时要知道该物质含有哪几种元素以及不同元素原子个数比。

【教师展示】出示几种物质的化学式(He、Fe、C、O2、H2)请同学根据这几种化学式总结归纳书写单质化学式需要注意的点。

【学生回答】①稀有气体,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

②金属和固态非金属用元素符号表示。

③非金属气体用元素符号和气体中所含原子数表示,原子数标在右下角。

【教师展示】继续出示几种化合物化学式(CO、SO2、NaCl、KCl)。

【提出问题】观察这几个化学式,在书写化合物化学式时应注意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①组成元素原子个数比为1时,1省略不写。

②氧化物化学式的书写,一般氧元素写在右方,另一种元素写在左方。

③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一般金属元素符号写在左边,非金属元素符号写在右方。

【提出问题】那这些化学式又应该怎么读呢?

【学生回答】氯化钠、氯化钾、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在读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名称时,读某化某,有时还要读出各种元素的原子个数。

(三)巩固提高

教师读化学式或者元素符号,学生进行抢答。

(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化学式的意义。

布置作业:这节课学习了化学式中包含的元素之间有不同的原子个数比,那这些元素是以怎样的原子个数比相结合而组成物质的呢?它们结合的规律是什么?

【板书设计】略

试讲题目9. 二氧化碳的检验

图片14.png
图片15.png
参考解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提问能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有哪些?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引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确定实验原理

【演示实验】向学生分别演示实验1:碳酸钠和稀盐酸;

实验2:石灰石和稀硫酸的反应实验。

【提出问题】分别观察到了哪些实验现象?

【学生回答】实验1:有大量气泡产生,反应很剧烈。

实验2:开始反应时有气泡,一会儿就没有了气泡。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提出问题】通过上述两个实验,思考实验室中能否采用上述方法制取二氧化碳气体,为什么?

【学生回答】实验1反应太快,来不及收集气体,实验2反应一会儿停止,不理想,总之不能用这些这两个反应获得持续、稳定的气流。

【演示实验】进行实验3: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的演示。

【提出问题】上述三个实验中,哪一个比较适合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为什么?

【学生回答】实验3反应速率比较适中,适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

2.实验装置选取

【投影展示】先利用投影展示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

【提出问题】思考确定气体发生装置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学生回答】发生装置:固体加热型,固液常温型(由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决定)。

【提出问题】讨论收集气体时一般有哪几种方法,应考虑哪些因素?

【合作探究】收集装置: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排水法(不易溶于水,不与水发生反应的气体)。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提出问题】根据刚刚确定好的实验原理,结合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发生装置和收集方法应该是什么?

【学生回答】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应该为固液常温型,二氧化碳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应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投影展示】投影展示出相关的实验仪器,学生从中选择,拼一拼,装一装,设计并组装出一套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3.二氧化碳的检验

【提出问题】能够使燃烧着的木条熄灭的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吗?

【学生回答】不一定,并举出例子,如:氮气也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也能够使燃烧着的木条熄灭。

【提出问题】如何检验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演示实验】将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出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教师总结。

(三)巩固提升

【提出问题】尝试写出碳酸钙与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即二氧化碳检验的文字表达式?

(四)小结作业

【学生总结】总结出本节课学习内容:探究制备二氧化碳的实验原理、实验装置和二氧化碳的检验。

【布置作业】分别列举几种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收集的气体,排水法收集的气体。

四、板书设计略

试讲题目10. 蛋白质

图片16.png
图片17.png
参考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生活情景引入

【提出问题】同学们,请说一下你们今天早上吃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牛奶、豆浆、鸡蛋、肉类等物质。

【提出问题】同学们知道这些物质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吗?

【教师总结】这些物质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通过今天这一节课的学习来了解蛋白质。由此引出本节课题。

环节二:新课教学

【提出问题】什么是蛋白质?

【教师引导】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学习回答问题。

【学生回答】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是机体生长及修补受损组织的主要原料。

【提出问题】请学生说出一些自己所知道的哪些物质中含有蛋白质?

【学生回答】牛奶、豆浆、鸡蛋、鱼、肉等。

【教师讲解】教师向学生展示含有蛋白质物质的图片并讲解,在动物的肌肉、皮肤、毛发、蹄、角以及蛋清等的主要成分都是蛋白质;在许多植物(如大豆、花生)的种子里也含有丰富的蛋白质。

【提出问题】蛋白质由什么构成?

【学生回答】甘氨酸、丙氨酸。

【教师总结】蛋白质由多种氨基酸构成的复杂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从几万到几百万。

【教师讲解】蛋白质是重要的营养物质,成人每天需摄取60~70g。处于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需要量更大。人体通过食物获得的蛋白质,在胃肠道里与水发生反应,生成氨基酸。一部分氨基酸再重新组成人体所需要的各种白质,维持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组织更新;另 一部分氨基酸可被氧化,生成尿素、二氧化碳和水等排出体外,同时放出能量供人体活动的需要。每克蛋白质完全氧化放出约18kJ的能量。

【提出问题】蛋白质对人体的作用有哪些?

【交流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学生回答】一组学生回答出,蛋白质能够维持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组织更新,放出能量供人体活动的需要。另一组学生回答出,血液中的血红蛋白也是蛋白质,在吸入氧气和呼出二氧化碳的过程中起着载体的作用。

教师总结。

【教师讲解】血红蛋白也与一氧化碳结合,而且结合能力远大于氧气,一旦结合便不容易分离,且不能再与氧气结合,人就会缺氧窒息死亡,这是煤气中毒的原因;香烟的烟气中含有几百种有毒物质,其中就有一氧化碳,强调要关注健康。

环节三:拓展提高

【教师讲解】通常用甲醛水溶液(福尔马林)浸泡动物标本,使标本能长期保存。

【提出问题】为什么甲醛的水溶液(福尔马林)有这样的作用?

【学生回答】甲醛等会与蛋白质发生反应,破坏蛋白质的结构,使其变质。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引导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作业:酶也是一种重要的蛋白质,请学生课下收集查阅有关酶的知识内容。

板书设计:略

试讲题目11. 燃烧的条件

1.题目: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燃烧的条件》片段教学

2.内容:

图片18.png

3.基本要求:

(1)解释燃烧的概念;

(2)引导学生得出燃烧的条件;

(3)要有提问、互动环节。

参考解析: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爆炸事件,引导学生思考燃烧

二、新授

环节一 :燃烧的概念

学生回忆学过的燃烧的实例,说说燃烧时的现象:

环节二:燃烧条件

小组讨论:什么情况下能燃烧?讨论燃烧需要的条件。

(1)水与酒精的燃烧对比实验。

学生思考讨论,得出燃烧需要可燃物的结论。

(2)对比实验,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水下白磷不燃烧。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得出燃烧需要与空气或氧气接触,并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学生思考讨论让水下白磷燃烧的方法,教师演示实验

总结:燃烧需要的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三个条件需须同时具备

三、巩固练习,强化提升

为什么篝火中的木材要架空?实验室的酒精灯通常用火柴点燃,煤气灶用电子打火器点燃、煤炉则要用纸屑、木条等引燃,这是为什么呢?

四、课堂小结,深入理解

引导学生总结燃烧和燃烧的三个条件

五、布置作业,实际演练

课下请同学们思考怎么才能灭火?下节课进行分享。

板书设计:略。

试讲题目12. 固体药品的取用

图片19.png
参考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课堂导入

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实验仪器的名称、特点、用途以及实验室安全规则?那实验室安全原则都有哪些?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总结,从而引出课题。

环节二:新课教学

1.块状固体或金属颗粒的取用

【多媒体展示】取用块状固体药品(石灰石和金属锌)的视频,学生观察药品的状态、药品存放试剂瓶的特征、取用药品的仪器以及操作顺序。

【学生回答】

①块状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里,可用镊子夹取;

②用过的镊子要立刻用干净的纸擦拭干净,以备下次使用。

【教师总结】块状固体药品的取用的仪器是镊子,步骤为一横二放三慢竖。

【演示操作】首先把密度较大的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玻璃容器时,应该先把容器横放,把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容器口以后,再把容器慢慢地竖立起来,使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滑到容器的底部,以免打破容器。

【学生实验】实验1-3:(1)用镊子夹取少量颗粒状石灰石(或大理石)放入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备用。

【教师巡视指导】强调试管一定要缓慢竖起,速度不能太快。

2.粉末状或小颗粒状药品的取用

【媒体展示】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碳酸钠粉末)的视频,学生观察药品的状态、药品存放试剂瓶的特征、取用药品的仪器以及操作顺序。

【师生总结】粉末状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里,可用钥匙夹取。用过的钥匙要立刻用干净的纸擦拭干净,以备下次使用。

【教师总结】粉末状药品的取用的仪器是钥匙或纸槽,步骤为一横二送三直立。

【演示操作】往试管里装入固体粉末时,为避免药品沾在管口和管壁上,可先使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用小纸条折叠成的纸槽)小心地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

【教师补充】固体药品取用原则:不触,不闻,不尝;节约药品;用剩的药品放入指定容器。

环节三:巩固提高

【学生实验】实验1-3:(2)取少量碳酸钠粉末放入另一支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备用。教师巡视指导。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学生总结归纳本节课所学主要知识,表述学习心得。

作业:利用家中的杯子、瓶子、碗、筷、匙等,以及食盐、冰糖进行固体药品的取用练习。

【板书设计】略

试讲题目13. 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

1.题目:九年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片段教学

2.内容:

图片20.png

3.基本要求:

(1)试讲约10分钟;

(2)试讲过程中注意对于学生的引导;

(3)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参考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猜谜语:” 敢怒不敢言(打一我们身边的物质)”。从而引入本节课的课题——空气。

二、新授

观看看现代验证空气成分的实验录像。

强调:装置气密性要好:红磷要足量。

提问:录像中同学们看到了哪些现象?反应中,反应后分别是什么?

能不能把实验用的红磷换成蜡烛?

红磷燃烧时的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热。

冷却后,打开止水夹,烧杯内水回流,约占瓶内原空气体积的1/5.

反应的原理:

图片21.png

明确:不能把实验用的红磷换成蜡烛。

因为蜡烛燃烧生成气体,会影响原气体的组成成分测定,故不能代替反应物。

阅读教材得出具体的空气成分:空气中最多的成分是氮气,其次是氧气。各物质在空气中所占的体积比为:氮气78%,氧气21 %,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三、巩固

做大屏幕习题

四、小结

学生自由发言所学知识,教师进行补充归纳。

五、作业

寻找一下,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能应用到本节所学东西,下节课与老师同学分享一下。

板书设计:略

试讲题目14. 水的净化

1.题目:九年级《水的净化》片段教学

2.内容:

图片22.png图片23.png

3.基本要求:

(1)试讲约10分钟;

(2)试讲过程中注意对于学生的引导;

(3)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参考解析:

一、问题导入,激发情感

1.教师展示黄壁庄水库的图片,提出问题: 1.水库中的水含有哪些杂质,能否直接引用呢? 2.怎样将水库中的水变成可以饮用的水?学生小组之间,展开自由讨论,从而引出课题。

二、实验探究,讲授新课

1.教师展示一杯纯水和一杯泥水,学生直观了解不溶性杂质使泥水呈浑浊。学生自学水的物理性质。

2.教师展示自来水厂净水过程示意图,师生共同分析明确:沉降和过滤是为了除去不溶性物质;吸附是为了除去可溶性物质或者部分微小的不溶性物质;消毒是为了杀灭病毒、细菌微生物。

3.教师逐步讲解各个重要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首先是沉降,可使较大颗粒在重力作用下沉降下来。为加快沉降速度,可以加入絮凝剂,比如明矾。.

4.教师讲解过滤步骤,及演示滤纸的叠法,并进行北小的过滤。

5.学生观察,明确过滤操作要做到“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壁,且无气泡。

二低: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漏斗里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烧杯靠紧引流的玻璃棒,玻璃棒的一端斜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学生对比过滤前后的泥水及滤纸上的残留物,理解过滤是化学实验中极为重要的操作,常用于分离固体和液体。

6.教师讲解吸附操作。利用块状活性炭对过滤后的液体进行吸附,学生通过观察到吸附后的泥水颜色变浅,且原本轻微的臭味消失,总结出:吸附可以除去有色或有味的物质。教师强调吸附是物理变化。常用活性炭等有吸附作用的固体。

三、习题拓展,巩固新知

通过多媒体的展示习题,将学生本节课学习到的知识进行深化。

四、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由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予以肯定,并做情感态度的升华。

五、紧扣主题,扩展延伸

请学生课下查阅资料,了解工业上常用的吸附剂都有哪些。

六、板书设计:略

试讲题目15. 化学方程式

1.题目:九年级《化学方程式》片段教学

2.内容:

图片24.png

3.基本要求:

(1)试讲约10分钟;

(2)试讲过程中注意对学生的引导;

(3)结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参考解析:

复习导入,激发情感

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之前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那么如何能够更简单的表示化学反应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呢?由此导入新课。

二、深入感知,讲授新课

1、教师书写碳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并讲解方程式定义和通过方程式能够表示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2、教师提问,根据碳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能得到什么信息呢?学生回答

明确:①反应中反应物为碳和氧气,生成物为二氧化碳,反应在点燃的条件下进行。

②该反应中碳原子、氧分子、二氧化碳分子三者的个数比为1: 1 :1。

③表示各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比,如该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比为m(C): m(o2): m(co2)=12 : 32: 44=3 : 8 :11。

3、教师总结: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表示反应物与生成物间的质量比。

4、老师讲解方程式的读法

5、教师提问学生到黑板上写出氢气与氧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三、习题拓展,巩固新知

多媒体展示一些化学方程式,通过快问快答的方式提问学生方程式的书写是否正确。

四、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由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予以肯定,并做情感态度的升华。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课下查阅一下资料,尝试着将学过的文字表达式书写成化学方程式的形式,下节课共同分享。

板书设计:略

试讲题目16. 氧气的化学性质

图片25.png
图片26.png

参考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课堂导入

假如你去攀登喜马拉雅山,你将准备哪些必用品?为什么?

假设学生回答:①厚衣服。因为高海拔地区冷,要做好保暖。

②登山绳、防滑鞋。因为可能会遇到峭壁等,还要防止在雪地上摔跤。

我们已经知道氧气是一种能够供给呼吸的气体,那么氧气还有没有其他的化学性质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

环节二:新课教学

1.木炭与氧气的反应

教师实验:将木炭在空气中点燃,再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请学生对比实验现象有何不同?解释原因?

明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更剧烈。说明氧气是一种能支持燃烧的气体。

向集气瓶中加入澄清的石灰水,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明确: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了。

教师讲述木炭和氧气的化学反应,板书化学方程式。

2.蜡烛与氧气的反应

将蜡烛固定在燃烧匙内,在空气中点燃。将燃着的蜡烛由上而下缓慢伸入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中,稍候,向集气瓶中倒入澄清石灰水震荡。观察实验现象,判断产物。

(小组探讨产物是什么,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讲述。引导用文字表述蜡烛的燃烧。

3.铁丝的燃烧

非金属木炭、硫磺都可以与氧气发生反应,那么金属是否也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播放铁丝在空气中与在氧气中的对比燃烧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明确:铁丝在空气中加热发红但是没有燃烧。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发出耀眼的白光,并且生成黑色固体。

【教师引导】生成的黑色固体是四氧化三铁,并且反应会放出大量的热。对比前两个实验写出文字表达式?铁丝与氧气反应实验时,铁丝为什么是螺旋状的?在瓶底放一些水的原因?

明确:螺旋状可以增大受热面积,使铁丝持续燃烧;在瓶底加少量水是为了防止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在瓶底导致集气瓶炸裂。

4.氧气的助燃性

【提出问题】观察以上三个实验,木炭、蜡烛、铁丝在空气和在氧气中的反应现象,推断氧气具有怎样的性质?

【学生回答】木炭、硫、铁丝在氧气中反应更加剧烈,说明氧气能够支持燃烧。

【教师总结】氧气的化学性质很活泼,能够与很多物质发生反应。

环节三:巩固提高

观察对比这些实验的文字表达式,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来看,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作业:查阅资料,氧气的用途有哪些。

【板书设计】略

试讲题目17. 制取氧气

图片27.png
参考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导入:空气的组成是什么?(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

氧气是维持我们人类呼吸的必不可少的气体。那么,怎么制备氧气呢?

(二)探究新知

提问:实验室制取气体时,需要做哪几方面的准备?

明确: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实验装置...

提问:那么首先思考一下,在工业上,氧气制取的原理是什么?

明确:分离液态空气。

提问:这是物理方法进行制取的,有哪些化学方法呢?

明确:分解过氧化氢可以制备氧气;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

提问:除此之外,在实验室里还用到那种方法呢?

明确:加热氯酸钾。

提问:接下来主要研究加热氯酸钾制备氧气的方法。确定反应原理之后,如何选择和安装反应仪器?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教师进行演示实验装置安装过程,以及氯酸钾制备氧气的操作步骤。并且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集气瓶中有气泡产生,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将表格补充完整。

提问:要选择什么样的收集方法?首先思考常见的收集气体的方法有哪些?(排水法,排空气法。)

提问:制取氧气的时候可以用什么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

提问:根据什么选择收集方法的?

【小组讨论】以化学小组为单位进行探讨,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三)拓展提升

提问:根据大屏幕展示的反应仪器,说明哪些是发生装置,哪些是收集装置。

明确:试管中是发生装置,集气瓶是收集装置。

(四)小结作业

小结:引导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作业:结合之前学过的反应,观察氧气制取的反应与之前的化合反应在文字表达式的书写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板书设计】略

教资面试高分指南笔记,从穿着礼仪、到结构化、试讲、答辩,让你轻松应对考试,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免费获取↓↓

教资面试学霸笔记.png

报考关注>>2022年教师资格证面试题库

备考冲刺>>历年教资面试真题下载 

教师资格证面试如何快速通关?233网校还原面试情景现场,助你一举攻下“结构化面试+试讲+答辩”三大内容,实战通关!试听课程>>

相关阅读

距2024社会工作者考试还有

50

立即提分

考试圈子
  • 社工学霸君微信号

    233网校官方认证

    扫码加学霸君领资料

  • 中级社工考试圈子

    233网校官方认证

    扫码进群学习

  • 初级社工考试圈子

    233网校官方认证

    扫码进群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