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教师资格证>说课指导>中学教师说课

历史教案:世界格局的变化

来源:233网校 2006年8月23日
[学习目标]

1、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认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影响

2、掌握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的根源、表现,认识这是当代世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结果,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趋势

[阶段特征]

本阶段的断限从80年代末至今,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着“二战”后支配了国际关系达40多年的两极格局最终结束。苏东剧变,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出多极化的局面和发展趋势。美国企图独霸世
界,到处插手;民族主义思潮抬头,地区性冲突加剧,局部战争不断。争取世界和平,是当今国际社会的重大问题。
80年代后期以来,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进一步发展,但不公平、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依然存在,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以促进经济发展,是世界各国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重大问题。

[重点难点]

1.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相似之处
(1)从原因上来看,都是根源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都由于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中的错误政策引起;都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
(2)从时间上来看,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都发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
(3)从性质上看,都是共产党丧失了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会主义力量遭受重大挫折。
2.认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苏东剧变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曲折,并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彻底的一次革命,其发展历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必然受到来自资本主义势力多方面的敌视、遏制甚至和平演变等多种形式的颠覆。从苏东剧变中,我们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注意结合自己的国情,要以发展生产力为目标,同时要注重民主政治的完善和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3.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总特点,当今世界国际形势的不稳定因素
世界形势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明显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不稳定因素:(1)美国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借助北约进行干涉,严重干扰了和平与发展。(2)一些国家和地区内部长期形成的深层矛盾,如民族、种族、宗教、领土等矛盾不断爆发。(3)一些地区爆发局部战争,如海湾战争和南斯拉夫解体后出现的地区性战争。(4)国际裁军和军控出现停滞甚至倒退的趋向。
4.当前世界格局的多极化与以往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的不同点
(1)它是在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争的情况下发生的。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都是战争的产物,而当今国际格局的变动则是在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情况下发生的。(2)它不是通过将战胜国的意志强加给战败国来实现变化的。两极格局是在世界经济政治发展出现多极化趋势的国际大背景下走向没落的,直接原因是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3)以前国际格局都是在短时间内形成的,而当今国际格局的变化需要一个长时期的过程。
5、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和出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1)随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日本和欧共体逐渐加强与美国的竞争。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崩溃;与此同时,日本和欧共体积极地为提高自身的政治地位而努力。这样,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2)20世纪70年代中期,第三世界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他们展开了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斗争,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从此,在东西方两大军事集团之外,出现了一支由绝大多数亚、非、拉美发展中国家构成的国际政治力量,它有力地冲击了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
(3)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直接导致了两极格局的解体。
(4)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复,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5)当今,美国是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但欧洲联盟、日本、俄国、中国等国,家都是国际格局中的重要力量。从长远来看,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6.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出现的背景,20世纪90年代形成了哪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它们的出现说明了什么?
背景: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关系中经济因素迅速上升;各国之间围绕综合国力的较量日趋激烈;国际经贸领域的竞争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于是,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了走区域集团化的道路。
三大区域集团: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
说明:在共同的机遇和利益的驱动下,地理位置相近、政治意愿趋同,但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组成区域性经济集团非但具有可能,而且还具有相当的内在动力。
7.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之间的关系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由于世贸组织成员之多,而且在发展水平上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经济自由化的进程不可能同步推进,这时,一些区域性的经济组织便应运而生了。区域经济集团化对经济全球化进程具有促进和阻碍双重作用。一方面,区域经济集团都存在一定的保护倾向,具有一定的排他性,一段时间内对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有不利的影响。另一方面,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迅速发展,又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因为,区域经济组织的出现,使世界社会生产力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各区域经济组织通过谈判制定相关的政策,使各国经济逐步参与并融人世界经济关系中,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经济的进一步联合和融合。区域经济集团化是最终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途径和步骤,经济全球化则是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最后归宿。

[概念阐释]

1.“和平演变”
指西方敌对势力在保持强大军事压力的前提下,在同社会主义国家的接触和交往中,用政治、经济、文化等非军事手段,对其进行渗透,施加影响,促使社会主义制度蜕变为资本主义制度的一种战略,其战略目标是要使社会主义国家蜕变为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附庸,在世界上消灭社会主义制度。其主要手段有:其一,把意识形态的斗争摆在首位,加强心战攻势,其二,利用经济、技术、援助等手段,诱压社会主义国家,力图将这些国家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制,其三,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培植、支持、收买反对派。
2.知识经济
这一概念来源于对工业化以后新经济形态的描述和预测:一种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以后的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形态。知识经济一词(KnowledgeEconomy),是1997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在一份报告中提出的。舆论认为是对“知识合作与发展组织”报告的发展。1996年,总部设在巴黎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国际组织文件中首次正式使用了“基于知识的经济”(Knowledge-basedEconomy)这个新概念,并对这一概念的内涵作了界定;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这一概念反映了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本质特征是知识智力革命,反映了“知识密集型产业”代替资本密集型产业而在产业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这一根本转变,反映了知识智力因素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增强的实际情况。
3.可持续发展
是一种崭新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它的目标是保证社会经济具有长时期持续发展的能力,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不对后代人的需求能力构成危害。它的要点是:发展是核心。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既包括社会发展,也包括经济发展和保持、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这就要求必须把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结合起来。资源的永续利用是物质基础。可持续发展主要依赖于可再生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的永续利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努力维护整个生命支撑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护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多样性。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重要的标志。可持续发展谋求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和维持新的生态平衡,这就要求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是基本要求,可持续发展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把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和社会的
长期可持续发展。

[经典题例]

[例题1]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这表明①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在全世界遭到失败②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③东欧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缺乏经验不够成熟④社会主义国家应走符合本国实际的道路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剖析:本题是一道组合选择题,旨在考查对历史事件的评价能力,对由史实引申出来的结论和观点作出正确的判断。③④两项从原因方面作了分析总结,②项则上升为对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认识。①项的结论是错误的,东欧剧变并不能说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在全世界遭到失败,因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仍在发展,其成就令世人瞩目。
答案:C
[例题2]两极格局的结束,始于
A.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B.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成立
C.第三世界兴起D.苏东剧变
剖析:本题旨在考查对教材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认识的程度。解题时要明确题干中要求选择的是两极格局的“结束”,而不是开始受到冲击。就本题的四个选项来看,A、B、C都是冲击两极格局的因素,因此不在选择之列。
相关阅读

ʦʸ֤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