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教师资格证>说课指导>中学教师说课

历史教案:第二次世界大战

来源:233网校 2006年8月23日
[学习目标]

1.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2.掌握二战爆发、扩大、转折和胜利的全过程,正确认识二战的性质、二战胜利的原因和影响。
3.掌握并认识二战爆发后“绥靖政策”的发展,推行的结果和给人们带来的启示。
4.正确认识和评价《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5、正确认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必然性和重大历史意义。
6.掌握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的内容,全面分析、正确认识这些会议对打败法西斯国家的积极作用和为战后“冷战”及各种矛盾纷争埋下祸根的负面影响。

[阶段特征]

本章的断限是从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到1945年二次大战的胜利。其间,世界历史的主要矛盾是法西斯国家同反法西斯同盟国家之间的矛盾。
二战是世界性的反法西斯战争。战争初期,由于西方大国的纵容,使法西斯势力占据上风。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改变了双方力量对比。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推动了整个战争形势的转折。1943年,意大利投降。1945年,德、日相继投降,二战以法西斯的彻底失败而告终。

[重点难点]

1.评价《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苏联在英法大力推行绥靖政策的背景下,出于自身的安全考虑而同德国签定的一个条约。这个条约使苏联避免了首先遭到德国的攻击,为苏联赢得了备战时间。但是,这个条约的签订,使德国在未来的战争中避免了东西两线作战,解除了其发动战争的后顾之忧,使其大胆发动战争。苏联靠牺牲东欧小国换取了自己暂时的和平,这是对法西斯势力的又一次绥靖,是苏联继英法之后掀起的又一绥靖高潮。这个条约的签订,也使苏联放松了对德国法西斯的警惕,导致了苏军在苏德战争初期的节节失利。

2.关于慕尼黑阴谋
英法制造这一阴谋的目的:靠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满足法西斯的侵略欲望,以便维护自身的利益,把法西斯祸水引向苏联。
《慕尼黑协定》的签定,没有当事国捷克斯洛伐克的参加。所以慕尼黑协定违背了传统的国际惯例。
评价:这一协定是大国强权政治的产物,是西方大国推行的绥靖政策进一步发展的产物,是该政策达到顶峰的标志。它严重侵犯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国家主权,助长了法西斯德国的嚣张气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时,这一协定的签订,也加深了苏联对英法的不信任,促使苏联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推行祸水西指的自保政策。

3、对大战原因的分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从根本上说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结果。德意日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蓄意发动侵略,是二战爆发的主要原因。英法美等国纵容法西斯侵略的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侵略扩张的嚣张气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苏联采取的中立自保政策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客观上也促进了大战的爆发。

4.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相比,除战争规模更大,给世界带来的人力、物力上的损失更大以外,还有两大突出的特点:第一,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不同。一战爆发时,世界上只有一个资本主义体系;二战爆发时,除资本主义体系外,还有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德意日法西斯和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大国都与社会主义苏联有矛盾;而德意日与英法美之间也存在着尖锐的矛盾。法西斯国家打着反布尔什维克的旗号,取得了英法美对它们侵略扩张的纵容和让步,而法西斯国家首先向英法的盟国开战,导致了二战的全面爆发。英法美不得不与苏联结盟共同对抗法西斯势力的扩张,直到战争结束。第二,战争的性质不同。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两大集团为了争夺市场和原料产地,为了争夺殖民利益而进行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从一开始就是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在战争的过程中,世界人民建立了反法西斯同盟,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密切合作,共同进行反法西斯斗争,并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5、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及其影响
(1)德日意法西斯不断扩大侵略战争,给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带来了灾难,法西斯国家已成为全世界人民最凶恶的敌人;同时也对英美等国的利益构成了最大的威胁。这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基础。
(2)二次大战爆发后,美国出于自身安全和利益的考虑,改变了以往的“中立”态度,加强了对英国等国的援助。1941年,罗斯福和丘吉尔发表《大西洋宪章》,倡导自由、和平,反对侵略。同时英美加强了对苏联的援助。1942年初,中、美、英、苏等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
(3)同盟大大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改变了双方力量的对比,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保障。
6、二战后期召开的四次国际性会议
(1)在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巳发生根本转变,战争主动权已转入反法西斯同盟手中的背景下,为了加强各国合作,协同作战,并对战后一些重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反法西斯同盟国家召开了一系列国际会议。1943年中美英召开开罗会议,并发表《开罗宣言》。同时,苏美英召开德黑兰会议。1945年在德国失败已成定局和日本穷途末路的形势下,苏美英先后召开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
(2)这些会议协调了反法西斯联盟的行动,对打败法西斯国家起了积极作用;但同时,在雅尔塔会议上,也表现了三大国首脑开始奉行牺牲弱国利益的强权政治,这为以后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和各种矛盾纷争埋下了祸根。

[概念阐释]

1.东方战线
苏联乘德军入侵波兰之际,开始向西扩展领土以保本土的安全。从1939年9月到1940年8月,先是占领波兰大部分领土;随后又割占了芬兰一些土地;接着把波罗的海沿岸的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三国并入苏联。同时,还侵吞了罗马尼亚的一部分领土。这样苏联把西部边界向西推进了二三百公里,建立了一条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东方战线”。后来事实证明,“东方战线”在抵御德国入侵方面的作用是有限的,而且大大损害了苏联在世界上的形象。

2.欧洲第二战场
“第二战场”是指英美在欧洲开辟反德国法西斯的战场。是在德黑兰会议上决定开辟的。确切地说,即以英国为基地,横渡英吉利海峡,在欧洲西部登陆,直接对德军作战。这个战场就是与苏德战场相呼应的欧洲第二战场。1944年6月,美英等同盟国军队在德军防御薄弱的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苏军也在东线向德军发起猛攻。这样,德国法西斯在欧洲战场上便陷于东西夹击之中。

[经典题例]

[例1]法西斯党在意大利、纳粹党在德国得以上台执政,最后是通过
A、用武力夺取政权B.骗取选票,获得议会多数

C、国家元首授权D.胁迫当局解散其他政党
剖析:本题为比较型选择题,考查对历史事件的再认和对同类事件的比较能力。解题关键是明确两个事件发展经过,而最后都是通过国家元首授权上台执政的。
答:C
[例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德国)陆军实力之总数不应超过10万人,军官及补充部队在内,并应专为维持领土内之秩序及边界巡查之用。德国之强迫普及(即普遍)征兵制应予废止。德国陆军仅能以志愿服役者募集组成之。莱茵河之东50公里一线之西,在德国领土内之要塞工程、堡垒及陆地要塞均应解除武装,并拆卸之。
……德国之海军军力不得超过……战斗舰6艘,轻型巡洋舰6艘,驱逐舰12艘,鱼雷舰12艘……其中不应包含任何潜水艇……在德国建造及获得之任何潜水艇虽为商务之用,亦应禁止。
——《凡尔赛和约》
材料2:国防部队中的服役系以普遍兵役为依据。德国和平(时期)陆军……由12个军团和36个师组成。(注:当时德军每个陆军师的编制约为1.4万人)
——《德国国防法)(1935年)
每一个德国男子都有服兵役的义务。……凡应服兵役者,遇下动员令时,应听从国防军调遣。……战时和遇特别紧急状况时,德国国防部长受权可以扩大应尽兵役义务的德国男子的范围。
——《德国兵役法》(1935年)
材料3:(英国)于1935年6月18日同德国签订了《英德海军协定》。协定规定,德国舰队的总吨位永不超过英国海军总吨位的35%,德国潜水艇吨位……将不超过英国吨位总额的45%。
——昊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
回答:
(1)比较材料2和材料1,指出它们的主要不同之处。针对《凡尔赛和约》,德国曾在1936年采取过什么重大的行动?
(2)结合材料1,指出材料3说明了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造成这些情况的背景和产生的影响。
剖析:本题第一问考查的主要是比较能力和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1、2就可以明显地找出其不同之处:由《凡尔赛和约》的德国陆军总数不超过10万,变成了和平时期的36个师,实际上是不受限制(《德国国防法》);由德国陆军仅能以志愿服役者募集组成之,变成了每个德国男子都有服兵役的义务(《德国兵役法》);由维护国内秩序和巡查边界扩大到可用于战争。最后再现教材知识,德国在1936年采取的重大行动——开进莱茵非军事区。本题第2问答案的得出,关键要紧扣题意指向。首先要找出材料1与材料3的关系(因题意指向是结合材料1内容及凡尔赛和约的制定者)这就是,英国既是限制德国发展军事力量的凡尔赛和约制定者,又是允许德国发展海军井拥有潜水艇的签约者。从而得出“英国与德国一道破坏了《凡尔赛
和约》。本题第3问答案的得出,需再现20世纪30年代国际关系的特征,即西方大国对法西斯国家的绥靖政策。根据这一背景就可以得出其产生的影响——德国成为欧洲战争策源地。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整下题目尽管分成了三题四问,但其答案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题目设的问越多,对我们解题越有利,我们解题的方向就越清晰,越接近于参考答案。只要我们明确了这一点,就会化难为易,作出最佳答案。
参考答案:
(1)主要不同:德国陆军总数由不得超过10万人变为实际上不受限制;由志愿服役制变为普遍义务兵役制;由维护国内秩序和巡查边界扩大到可用于战争。
重大行动: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
(2)英国允许德国发展海军并拥有潜水艇;与德国一道破坏了《凡尔赛和约》。
(3)德国法西斯上台,积极扩军备战;英国等西方国家对德国采取了容忍态度;德国成为欧洲战争策源地。
相关阅读

ʦʸ֤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