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教师资格证>辅导知识>小学心理学辅导

小学教育心理学考点命题:1.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体系

来源:233网校 2013年7月9日

  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指教育心理学研究要贯彻实事求是的精神,即根据教育心理现象的本来面貌来研究其本质、规律与机制,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遵循客观性原则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条件。
  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对心理现象的客观研究是完全可能的,因为任何心理现象都是由客观刺激所引起,通过个体内部的一系列中介过程而最终反应到行为上的。通过对客观刺激、中介过程和最终的行为反应之间关系的综合考察,就可以探索出各种心理现象的本质。
  但在实际的心理学研究中,由于对心理现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验,因而研究者容易把自己的主观体验同客观观察到的事实混淆起来,或是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容易因自己的喜好而影响到对客观事实的观察与数据的采集,使研究失去全面性,从而失去研究的客观性。因而,为了更好地贯彻这个基本原则,研究者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在收集资料的时候,应该根据事先设计的观察内容、步骤,如实详尽地记录作用于被试身上的各种刺激和他的行为反应,并以此来判断被试的客观心理过程;在资料的采集过程中,应尽量采用诸如被试的口头报告、档案资料,教师的判断等多种方法,以使采集的第一手资料公正全面。其二,对资料的处理和对结果的分析与整理,应尽可能地根据客观的尺度来进行,特别是在对待与自己的假设、理论不一致的数据资料时,更应谨慎处理。其三,在做结论时,应根据所收集的资料,在其允许的范围内作判断,而不应该作过分的推论。
  2.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指在研究心理现象时应把人的心理作为一个开放的、报考的、整体的系统而加以综合考虑,这样才更有可能把握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本质及它们的必然联系。系统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整体性。尽管人的心理现象是复杂多变的,但这些心理现象的出现并不是孤立的,人的心理是具有各种机能的一个有机的整体。采用孤立、分离的方式来研究心理现象,便无法理解这些心理现象的特性及其相互制约关系。而且人的心理所受影响的因素是复杂多变的,人的心理是在生理、环境刺激、行为活动、神经系统的交互作用之下形成的,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变化,才使得人们的心理活动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现象。因此,对待教育中出现的各种心理现象,必须把它放在大的背景之下进行综合的考虑。
  其次是层次性。人的心理是一个有序的、有组织的、复杂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之中,人的心理又具有结构上的层次性。总体而言,人的心理包括四个层次水平的结构;心理的社会实践结构(心理的起源与发展),个性心理结构,心理活动结构以及心理的物质结构(脑的结构)。这四个结构在心理活动中具有不同的功能。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应该区分这些心理现象的结构层次及其相互关系,找到相应心理现象之间的结构层次网络,揭示出支配人的心理的各水平的规律。
  第三是报考性。它是指人的心理处于一种报考平衡之中,呈现出一种相对稳定的报考变化过程,也就是随着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变化,心理活动也会随着信息的输入而不断变化,因而应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心理现象作报考的分析,弄清其产生的原因、过程、发展转变的机制等。
  第四是自组织适应性。人的心理系统是一个有序的系统,而这个系统又是报考发展的、开放的。在人的大脑的调节下,通过与外界环境的信息交流,人能够不断地对原有的心理结构进行改造与调节,从而提高心理系统的有序性,达到对外界的适应。学习者的行为应是机体与外界环境的交互作用的结果,教育教学的目的是要通过外部环境的刺激作用,影响和改善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有序性。
  3.教育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是指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试验手段与方法应能促进被试心理的良性发展,特别是对于人类被试而言,这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道德原则。
  心理学研究中所应遵循的道德原则是一个引起广泛注意的问题。有时为了获得被试的真实心理现象和反应,需要隐藏研究的目的,特别是在双盲实验中,实验者与被试均不知道实验的真实目的,这样做是为了排除被试在面对实验刺激时,故意不把真实的心理表现出来,从而使收集的数据失去意义。在心理学研究中,采用适当的手段获取真实的数据应该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但在这里存在着一个度的问题。在心理学的研究历史中,曾出现过一个非常不好的例子。当年华生(J. B. Watson)为了研究儿童的恐惧心理,在儿童抚摸小白兔时,大声敲锣,结果使这个儿童不但对白兔,甚至对其他白色的东西都产生了畏惧心理,实验在某种程度上伤害了儿童的正常心理发展,这在心理学研究中应该竭力避免。特别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是以儿童、青少年被试为主,更应该遵循教育性原则,在研究过程中特别注意避免不良外部刺激对被试心理的影响。
  4.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指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应从实际的需要出发,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有三种类型;第一是基础的科学研究,它是以探明理论为主,而非指向特殊的实践研究,如教育心理学发展初期对(动物)学习实质的研究以及学习的生理机制的研究等。这类研究无疑是非常有用的,但它也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缺陷是研究结果的推广性和可应用水平不高。第二类研究是外推的基础研究,它的课题来自于教育教学的实践,而它的实验设计则是建立在高度简化的基础研究水平之上的,如有关记忆规律的一些研究。第三是应用水平的研究,这类研究从选题到具体的研究过程,都是针对教育教学的实践问题,并考虑了各种可能的影响因素,因而研究结果的适合性与可应用性程度都很高。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呈现出这样一个趋势,即研究重点已由基础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其原因在于,教育心理学理论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密切联系教育教学实践是检验教育心理学理论的最好方法,更何况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实践也给教育心理学带来了大量的有意义的课题。因而在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应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把应用研究放在突出的位置上。
  (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总体上,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两类,第一类是描述性的研究方法,它是对教育教学活动中发生的特定情景的事实与关系进行详细的描述。另一类是实验性的研究方法,它是在控制严格的实验条件下,操纵教学情景中的一些变量而研究其效应的方法。
  1.描述性研究方法
  常见的描述性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观察法。观察法是通过直接观察教育教学过程并记录下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或行为变化,从而了解学生的心理的方法。在观察中,研究者对观察情景不加任何控制条件,不影响被观察者的正常行为。
  观察法是教育心理学研究中最普遍、最基本的方法之一。这种方法使用简便,可直接使用,也可结合其他方法进行。观察法记录的材料比较真实,但是不够精密,它不但需要观察者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从纷繁复杂的情景中捕捉所需的行为表现,同时还要进行及时的记录,观察法只能了解学生心理活动的某些自然的外部表现,而不能对心理活动施加影响,了解其因果关系。
  为了取得良好的系统观察效果,在观察中应注意:(1)选择特定的观察内容,观察面不宜太广,最好只观察少数或一种行为; (2)所观察的行为需事先进行界定;(3)观察时应随时记录,有条件时可以利用一定的录音录像器材;(4)观察时间不宜过长,对同一类行为可采用重复观察的方法,即采用“时间取样”的方式; (5)最好不让被试知道研究人员的观察行为,以免影响他的正常行为,可采用单向玻璃摄像监控等技术。
  (2)调查法。调查法是通过多种方式收集调查对象的内部心理、外显行为等资料。调查法的途径与方法很多,如通过面谈的方式了解被调查者的情况,通过家访了解学生平时在家的情况,通过作品 (如教师的评定,学生的作业、日记、诗歌、作文、成果等)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分析。调查法中使用最广泛的是问卷法(Questionnaire method),它的优点在于简便易行,而且可以做到取样很大,使研究对象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克服小样本资料所具有的推广性不高的缺点,还可对获取的资料进行一定的统计处理。但是这种方法存在不够严密和准确的缺点,有时不能及时反映被调查者的心理变化,被调查者可能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统计处理上也不够精确。
  要通过问卷法了解到被调查者的真实心理活动和行为,在编制调查问卷时应注意:(1)问卷题目不宜过多,对问卷题目的回答应是所需了解的内容:(2)问卷的编制应尽量生动有趣,最好能够消除被调查者的防御心理,对题目的回答应尽量简单,不需要太多的思考;(3)在问卷中应加入一些探测项目,用以了解被调查者是否真实回答了调查项目,(4)问卷在正式施测之前,应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以保证问卷的有效性。
  (3)个案研究。个案研究是对一个人或一组人的问题进行研究的方法,有时也与纵向的追踪研究相结合,系统记载被试某些心理活动的发展状况,某些教育心理问题产生与发展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这种方式比较适合于特例研究,如对智力超常儿童、特殊才能儿童、学习困难儿童及品德不良儿童的研究等。研究中要求对个案的材料收集齐全、详尽,只有这样,才能对所关心的问题提出中肯的意见。
  在进行个案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除深入了解被调查者的各种情况外,还应与他们多接近,建立良好的关系,树立研究者良好的形象,使其充分信任研究者的帮助和关心,这样才能在个案研究中取得真实的第一手材料,使个案研究顺利进行。
  (4)教育经验总结法。教育经验是指教育工作者对自己平时工作经验的总结,以获得对有关教育心理学的一些现象的理解。在教育教学之中,由于教师接触学生的机会较多,对学生的情况比较了解,教师通过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学生进行观察、了解能够总结出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而这些总结出来的感性的知识又可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得到进一步的验证或修订。教育经验总结是教育工作者常用的一种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的质量与教师自身的理论修养水平有关,教师的理论修养水平高,则可总结出教育心理学中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否则容易出现只谈现象,而不能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的毛病。
  2.实验性研究方法
  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我们可以得出两个变量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从而为我们通过一个变量预测另一个变量的变化提供一定的依据,但相关关系不是因果关系,而且描述性研究所得到的材料数量化程度不高,难以精确揭示变量之间的关系,这就需要实验性研究方法了。它是指实验者有意控制某些因素,以引起被试的某些心理现象的方法。
  实验法主要有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是在专门的实验室内利用一定的仪器进行心理实验,通过实验获得人的心理现象的某些科学依据。教育心理学的某些研究,如对记忆、字词识别的影响因素等,均可利用先进的移动视窗、眼动仪、速视仪等器材在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实验室实验的主要优点在于它的控制比较严格,所获得的数据可重复性高、比较可靠,结论经得起检验。但实验室实验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它有把教育心理学中的很多心理现象过于简化之嫌。在教育心理学研究中,采用更多的是自然实验法。
  自然实验法是指在教育实际中按照研究目的控制某些条件,以引起某种心理活动而进行研究的方法。自然实验法兼具观察法和实验法的长处,既能较好地反映教育实际的情况,又可对变量进行一定的控制,使研究达到一定精确程度。自然实验法的基本组织形式有三种。
  (1)单组实验形式。它是指同一组被试先后两次接受不同实验因素的影响,在实验过程中,保持其他条件的恒定,然后对实验因素产生的结果进行观察和比较。这种方式的优点是比较简便,实验因素容易控制,但是由于先后两次接受实验的影响,因而在两种实验因素中就可能产生交互作用,使得两种实验条件下的被试不同质,从而影响实验的精度。
  (2)等组实验形式。它是根据实验条件,将被试随机分成条件相同的等组作为实验对象进行研究。如研究文章中生字密度对阅读理解的影响,以生字密度为自变量,分为高、中、低三个水平,这样可将被试分成三个相等的组进行实验。在教育心理学中,经常采用实验组与控制组相对照的方法,即将被试分成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组接受实验影响,控制组则不接受实验影响,在实验过程中两组被试其他条件保持相同,最后将实验因素所产生的结果加以观测和比较,考察差异的显著性,从而判断实验因素的作用效果。等组实验的关键在于保证各实验组的同质。
  (3)循环组实验形式。它是单组实验和等组实验相结合的一种形式,各实验因素在各组中轮流施行。由于采用循环的形式,各组条件可不必完全相同,同一时间内各组分别接受不同实验因素的影响,比较实验结果后,再进行下一轮的循环实验,比较结果。这种形式兼具前两种形式的优点,但组织运用的难度较大,实验较为复杂。循环组实验比较好地体现了教育实验的教育性原则,如果设计得好,此种方法可使学生都受益于实验。
  (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科学化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是为了探明学校教与学情境中各种心理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以便更好地为教育教学实践服务。而要取得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就必须注意研究的科学性。要做到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科学化,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范式化和程序化
  科学是以系统、组织、实证性方法所获得的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知识体系。对科学知识而言,正确的研究方法是其关键问题。而这首先就必须明确进行这类研究的科学范式和程序,否则就可能使研究不完整。一个完整的教育心理学研究范式和程序,主要涉及下面一系列内容。
  (1)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理论是一个具有逻辑关系的假设或原理,它的功能在于能够解释已有的知识和预测未来的知识。任何一个课题的研究,都要从已有的理论出发,验证或推翻它们。如果课题缺乏相应的理论基础,则难以站住脚。
  (2)课题的正确选择。有了良好的理论基础,还必须要有有意义的课题。课题的恰当与否,不仅直接关系到课题能否做得出来,而且关系到课题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好的课题应该是既有理论贡献,又能解决实际问题。课题的选择实际上就是确定研究的是哪方面的问题。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问题既有理论问题也有实践问题。在选择具体的研究课题时既要考虑到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又要考虑到有利于理论建设。由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各种心理现象的复杂性,所以教育心理学研究的课题也是比较丰富的。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即使存在着大量被经验证明了的问题,这些问题也需要教育心理学进行研究检验,找出它们应用的范围、条件和推广的价值。对于研究课题的筛选,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对感兴趣的研究领域逐步加以收缩的方式来确定自己的研究问题;二是从文献、前人或自己的研究中确定自己的研究问题,通过对文献进行分析,发现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或对前人的研究进行验证、改进或扩充。
  (3)有关资料文献的收集与查阅。通过围绕所确定的课题进行一定的文献研究,可以使我们掌握目前这方面研究的状况、存在的问题,这样可使课题更加明确,还可从别人的研究中获得一定的借鉴和启发。资料文献的收集一般采用倒推法,先从最新的权威专业杂志或索引中找到相关内容,然后根据找到的材料在其后所引的参考资料中寻找所需材料。
  (4)提出假设。研究假设是研究者对所研究问题事先做出的预测,它是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的可检验的预测。提出具体的研究问题之后,还必须根据理论预期,提出研究假说,这个研究假说就是研究所要验证或推翻的。
  (5)研究计划的制定。有了前面的准备,就可以制定课题的研究计划了。研究计划的制定包括:①确定自己的研究是属于开创性的,还是发现已有研究中的不足而提出进一步的研究,研究计划的制定可使研究工作有章可循。②选择适当的实验变量,这包括对自变量、因变量的选取和对无关变量的控制,具体做法可参照本节有关变量部分内容。③考虑使用什么方法来测定它在自变量作用下的变化。基本的测量方法主要有四种,具体应用时需根据研究设计和情景的特点加以选择:一是自我报告法,即在对被试呈现刺激之后,让他们报告自己的心理活动;二是直接观察,即对感兴趣的心理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和评判;三是测量,通过编制一定的量表来反映被试的心理变化;四是教师或同伴的评判。④研究材料的编制和指标的确定。研究材料的好坏实质上就是自变量的好坏,只有编制好了研究材料,才有可能获得预期的因变量的变化。
  (6)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是服务于研究任务的,因而应该根据研究任务的具体性质、特点来确定相应的方法与选择相应的被试,研究方法与任务之间的关系就如鞋与脚的关系,不能削足适履。具体方法的选择及其组合应用只有对研究问题与研究对象的具体情况和各种实验方法的特性进行综合考察以后才能获得。
  (7)具体研究步骤或程序的实施。这是确保教育心理学研究工作最后得出可靠结果的最直接保证。研究步骤、计划不好或次序上有问题,程序的实施中控制不好,均可能影响到最终的结果。
  (8)研究结果的整理与分析。无论是经过实验所获得的材料还是原始的资料,只有对它们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处理,才能真正揭示材料的意义。
  (9)对研究结果的检验。研究结果出来以后就存在与现有理论和心理现象之间是否相符的关系问题,而这种关系还需进一步的检验。
  一般而言,在教育心理学的科学研究中,都包含了上述九个方面的内容。如果一个研究缺乏一个或几个方面的内容,那么这个研究就是不完整的,得出的结论甚至可能是不正确的。因此,教育心理学研究应遵循上述研究步骤。
  2.判断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有效性
  要保证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性,还必须客观评价所进行的研究是否有效,这一般是通过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的处理来判定,具体评判步骤如下。
  (1)研究中被试的分组是否做到了随机同质。 如果随机化不好,各组被试不同质,差别很大,那么因变量的变化有很大一部分可归于这种随机误差的影响。在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常采用实验组与控制组对照的方法,各组被试应严格做到随机同质。
  (2)无关变量的鉴别与控制如何。控制无关变量的目的是保证实验效应均由自变量的变化引起,不控制好无关变量,就难以确定实验效应的来源。
  (3)实验过程的控制如何。实验过程应严格按照研究计划进行,对实验过程的控制程度不好,也会影响到实验效应的获得。
  (4)实验结果的分析处理如何。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处理,直接影响到实验结果的推导,因而必须确保对实验结果处理的科学性。
  (5)实验的可重复性如何。实验结果的可重复性,反映了实验各个方面的状况,可重复性好,表明实验结果的可靠性高。

  试题推荐:

  8套2013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2012年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5套

  2013年教师资格考试试题免费测试给你最真实的考场!!

  如何一次顺利通过考试:2013年教师资格HD高清讲师辅导课程,带你轻松过关!

相关阅读

ʦʸ֤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