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教师资格证>辅导知识>小学心理学辅导

2015辽宁教师资格小学心理学复习资料:4.3小学生社会性的发展

来源:233网校 2014年12月9日
  三、小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一)亲社会行为的含义与类型
  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谦让、帮助、合作、分享、安慰和捐赠等。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形成和维持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是一种积极的社会行为,它受到人类社会的积极肯定和鼓励。
  亲社会行为的类型主要包括助人、同情、救援、分享、鼓励、保护、捐赠、牺牲、合作、安慰。这些友好的行为使他人得到协助、支持或者可以从中获益,而且行为者通常并没有期待外部的酬赏。在很多时候,他们还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例如,保护一个在身体上处于危险处境中的朋友。一个人采取或拒绝亲社会行为的倾向性在童年期习得并得到实践,这种倾向性一直被带入成年期。有确凿证据表明,即使年幼的孩子在很多情境中也有能力采取多种亲社会行为。这样,童年期就成为发展亲社会的观念与行为的最佳时期。
  亲社会行为分为两个主要类别:合作与助人。合作指人们通过在一起工作以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如五年级的同学一起工作,共同努力为班级的运动会做宣传画的准备,通过合作,个人将群体目标视为自己的目标,共同分担工作并分享成果;助人是指减轻他人痛苦或者促进其工作或游戏的行为,“减轻他人痛苦”指为某人消除痛苦根源、营救受害者或保护被攻击的人,“促进其工作或游戏的行为”是指与他人分享信息与资料,或者为其提供身体上的协助,如把吓着某人的蜘蛛处理掉、维护另一个被队友嘲笑的儿童、把自己的三明治分一半给另一个没有食物的人等。这样的帮助可以是功能性的(如协助任务的完成)或者是心理上的(如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大多数儿童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既表现出合作行为也表现出助人行为。许多研究表明,年长儿童比年幼儿童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二)亲社会行为的年龄特点
  分享、助人和其他的亲社会行为从学龄早期开始变得越来越普遍,在一次研究中我们可以很好地发现年龄和分享行为之间的关系。实验者要求每个儿童把一堆糖果(奇数个)分给自己和另一个同龄的熟悉儿童。实验者把儿童分为两种类型:利他型和自私型。如果儿童留给对方的糖果比自己的多或拒绝分配最后一个糖果而达到与对方平等的分享,这样的儿童被归为利他型;如果他们分给自己的比别人多,就被划分为自私型。结果发现分享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4~6岁儿童中仅有33%选择了资源的利他型分配,而6~7岁儿童中有69%,7~9岁儿童中有81%,9~12岁儿童则高达96%。Handlon和Gross在美国也进行了同样的研究,结果也发现了学前儿童在资源分配上是自私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变得慷慨。

  辽宁教师资格证VIP班:怎样让备考才万无一失?233网校教师资格,讲师带你告别盲目备考,轻松掌握考点!零基础VIP班,不过免费重学!点击免费试听>>

相关阅读

ʦʸ֤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