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教师资格证>辅导知识>中学心理学辅导

2015辽宁教师资格中学心理学复习资料:3.4品德的形成

来源:233网校 2014年12月13日
  五、学生品德的培养
  道德品质的培养主要表现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方面。
  (一)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
  道德认识始终贯穿于品德形成的各个方面,学生道德认识水平的状况对其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道德认识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包括道德知识的掌握、道德信念的确立和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三个环节。
  1.道德知识的掌握是道德认识形成的前提。道德知识是指个体对道德规范有正确的理解,能够概括地掌握道德标准,判断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调节与支配自己的言行。道德知识的掌握依赖于以下三方面的内容:形象的事件与感性的经验;道德知识的学习和概括能力的发展;理解道德行为规范的社会意义和个人意义。
  2.道德信念的确立是道德认识发展的关键。道德信念是坚信道德规范的正确性并伴有情绪色彩与动力性的道德观念。它是与道德情感、行为紧密联系的一种坚定的道德观念,是道德认识高度发展的结果,是品德形成的关键因素。
  学生道德信念的确立不仅取决于道德认识的深度,更主要的是通过道德实践,使学生获得道德行为的经验和富有情感色彩的体验。研究表明,只有当经验被集体道德经验所证实时,学生才会更加信赖自己的经验,从而坚信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正确性。因此,在品德教育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一定情境,使学生得到与良好道德要求相应的经验;也要防止学生吸取反面经验而削弱道德要求的能力;要注意把个别教育与集体教育结合起来,善于利用集体舆论来强化学生的良好道德行为。
  3.道德评价能力是道德认识发展的标志。道德评价是指学生运用已有的道德知识,对别人或自己行为的是非、好坏和善恶进行分析、评价的过程。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是学生品德形成的重要标志,它是道德认识的外部表现,并能巩固和加深道德认识。其发展趋势如下:
  (1)从“他律”到“自律”,即从仿效别人的评价发展到独立的评价。开始时个体常常只是重复老师或别人的评价,以后才逐步学会独立的道德评价。在这个阶段,教育者尤其要注意实事求是地给学生做出评价示范,不要轻率地下结论,以免对他们的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
  (2)从“片面”到“全面”,儿童和少年对他人的道德评价往往从带有较大的片面性,逐渐发展到能深入本质。他们容易受情境和个人情绪的影响,对道德事物做出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评价,直到青年初期,学生才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或他人。
  (3)从“结果”到“动机”,即小学生在评价道德行为时大多注意行为造成的后果而忽视道德动机的作用;初中生较多地倾向于从行为原因上做出评价而不注意行为的后果;高中生则能把动机与效果联系起来做判断。
  (4)从“对人”到“对己”,即从偏向评价别人发展到学会评价自己。小学低年级学生由于自我意识尚未形成,因而他们只会评价别人的行为,而不善于评价自己的行为。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也只能评价自己行动的一些表面现象。到了初中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开始形成,因而评价自己行为的能力也随之发展起来。到高中阶段,学生在评价别人的过程中逐步学会评价自己。也就是说,学生只有在自我意识形成之后,才能比较客观地自我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我认识、自我调节等能力,完成从“对人”到“对己”的道德评价过程。
  (二)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
  道德情感即道德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它是人类特有的高级情感,是促使认识转化为行为的桥梁。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方法。
  1.对学生开展道德认识教育的同时,激发他们的情感。例如,讲解勇敢、诚实、维护集体利益的行为时,用充满赞赏的语言和表情,引起尊敬、羡慕的感情;讲解欺骗、损害集体利益行为时,用指责、不满或否定的表情和语言,激发学生愤慨、厌恶的情绪。教师要善于利用自己的感情感化学生。一种正确的适当的情感表达,能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道德的社会意义。同时,教师还要注意以理服人,丰富学生的道德知识,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水平。只有知情结合、相互促进,才能够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2.提供榜样的具体形象和生动事例,引起情感上的共鸣。青少年正处在积极的探索人生之路、寻找自己所崇拜的榜样的时期,而英雄的道德形象是社会道德准则的典范。因此,教师要选择具有时代特征的英雄人物,组织开展学习英雄的活动,这有助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3.真情感化,激发和保持学生的道德情感。教师对学生的情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道德情感的发展,教师对学生的真诚的爱与期望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会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亲切感,从而乐于接受教师所讲的道理。教师的爱又是学生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重要来源。学生取得进步时能得到老师的及时肯定和表扬,碰到困难时能得到老师的关心和帮助,这些都能引起学生高兴、感激等情感体验。这些情感体验可激励学生奋发向上,也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这种积极的情感能够为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三)加强学生道德意志的锻炼
  道德意志是人为了实现预定目的,在行动中自觉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它是调节道德行为的内部力量,在品德教育的四要素的互动关系中起关键作用,在道德认识、情感向道德行为的转变中起保证作用。
  教师在学生的道德意志的培养中应注意到:提供道德意志锻炼的榜样,引发学生锻炼意志的愿望;在各项活动中,向学生提出具有适度困难的任务,让他们经过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最终取得成功,对学生在活动中做出的各种意志努力要及时鼓励和赞扬;组织有关锻炼道德意志的漫谈、讨论、访问等活动,提高学生锻炼意志的自觉性;引导学生及时总结锻炼道德意志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激发锻炼的信心和积极性;根据学生的不同意志特征,有针对性地施以教育影响,如对优柔寡断的学生培养果断性、对胆小怕事的学生培养勇敢精神。
  (四)注重学生的道德行为训练
  道德行为是个体道德意识的外在表现,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是个人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标志。道德行为的训练主要包括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
  1.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必要条件。指导学生掌握道德行为方式有多种形式:①组织学生共同讨论完成某一活动任务的行为措施。②经常性地开展分析、评议活动。选择生活实践中或学生集体中正反面的典型事例,引导学生分析、争
  论,最后取得一致的认识。让学生通过具体范例的剖析,领悟到要使道德动机与行为绪果一致,采取何种方式是适宜的,何种方式是不当的。③正确处理好心办坏事的行为。对学生出现不良后果的行为要仔细观察;采用个别谈话,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理想、感情和动机;在全班同学面前,明确地肯定他们的道德动机。
  总之,在道德行为方式指导中,一是要使学生知道一些道德行为的具体要求、规则步骤;二是必须提高学生道德认识水平,使他们具有主动地、独立地或创造性地选择合理的道德行为方式的能力;三是既要注意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行为方式,又要使学生形成相应的道德动机。
  2.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道德行为习惯是指一个人在一定的道德情境下,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道德行为方式。道德行为习惯是一个由不经常的道德行为转化为稳定的道德品质的关键因素。
  为了使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更有效,要注意:①使学生了解有关行为的社会意义,产生自愿练习的愿望。一个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都需要个体运用自己的行动实践、自觉的练习才能形成,这是转化为道德品质的关键。②创造重复良好行为的情境,避免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充分利用表扬和批评的作用,建设积极向上的班风,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这些都有利于个体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③注意矫正不良的行为习惯。要让学生知道坏习惯的害处,增强克服坏习惯的信心。教师要有耐心,细致地做好工作。

  辽宁教师资格证VIP班:怎样让备考才万无一失?233网校教师资格,讲师带你告别盲目备考,轻松掌握考点!零基础VIP班,不过免费重学!点击免费试听>>

相关阅读

ʦʸ֤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