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教师资格证>辅导知识>中学心理学辅导

2015辽宁教师资格中学心理学复习资料:10.2人际认知

来源:233网校 2014年12月15日
  四、人际认知的归因
  (一)什么是归因

  归因指的是根据所获得的各种信息对他人的外在行为表现进行分析,从而推断其原因的过程,也就是说对自己或他人的外在行为表现的因果关系做出解释或推论的过程。
  凡是认知对象都有归因问题,如责任归因、动机归因、成败归因、错误归因等。归因不仅影响着个人的活动成就,也影响着人际知觉和人际交往。能否对他人的行为做出正确的归因,对一个人能否适应社会生活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只有了解了行为的原因,才能预测人在某种情况下如何行为,否则人就不能满意地控制环境。
  由于人们轻易不愿付出自己的认知资源,所以并不是对所有发生的事情都加以归因。只有在三种情况下人们才会归因:一是发生出乎意料的事情,如飞机失事等。二是负性事件发生时,如身患疾病、被别人责骂。三是发生对个体很重要但又不太了解、不太肯定的事,如当一位同事被炒鱿鱼了,其他人就会试图了解为什么,因为被炒鱿鱼的原因对他们至关重要。
  (二)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是关于知觉者推断和解释他人和自己行为原因的各种理论和方法的总称。它试图根据不同的归因过程和归因的作用说明归因的各种原理。下面简单介绍几种有影响的归因理论:
  1.海德的归因理论。海德重视对个人知觉的研究,认为对个人知觉的研究实质就是考察一般人处理有关他人和自己信息的方式。一个观察者对被观察者为何如此行动感兴趣,他寻求解释行为的因果关系。他指出,人的行为的原因可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是指存在于行为者本身的因素,如需要、情绪、兴趣、态度、信念、努力程度等;外部原因是指行为者周围环境中的因素,如他人的期望、奖励、惩罚、指示、命令、天气的好坏、工作的难易程度等。他认为,对个人知觉在人际交往上的作用就在于使观察者能预测和控制他人的行为。
  2.韦纳的归因理论。韦纳认为,内因~外因只是归因判断的一个维度,还应当增加另一个方面,即稳定一不稳定方面。这两个方面都是重要的,而且彼此是独立的。稳定一不稳定方面在形成期望、预测未来的成败上至关重要。之后,他又提出了归因的第三个维度——可控制性,即事件的原因是个人能力控制之内还是之外。在韦纳看来,这三个维度经常并存,可控制性这一维度有时本身也可以发生变化。他认为,当归因对象是自己时,把成功的结果归因于可控制的原因,如努力会充满自信;归因于不可控的原因,如能力、任务难度、运气等则产生惊异的感觉。若把失败的结果归因于可控制的原因会感到内疚;归因于不可控的原因则会感到无奈,如表10一3所示。
  表10一3 韦纳的归因理论——成功与失败的归因

稳定性程度

控制点

稳定

不稳定

内部

成功

失败

能力
   “我很聪明”

“我很笨”

努力
   “我下了工夫”

“我实际上没努力”

外部

成功

失败

任务的难度
   “这很容易”

“这太难了”

运气
   “我运气好”

“我运气不好”

  3.凯利的归因理论。凯利认为,可以使用三种不同的解释说明行为的原因:即行动者、对象和环境。以教授甲批评学生乙一事为例,既可归因于学生乙,如学生乙懒惰;也可归因于教授甲,如教授甲是个爱批评人的人;又可归因于环境,如环境使教授甲误解了学生乙。这三个原因都是可能的,问题在于要找出一个真正的原因。凯利认为,要找出真正原因需要调动三种信息,即一致性、一贯性和独特性。
  (1)一致性是指其他人对同一刺激物是否也做出与行为者相同方式的反应。
  (2)一贯性指行动者是否在任何情境和任何时候对同一刺激物做相同的反应,即行动者的行为是否稳定持久。
  (3)独特性是指行动者是否对同类其他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他是在众多场合下都表现出这种行为还是仅在某一特定情境下表现这一行为。
  一致性、一贯性和独特性信息可以结合成9种情况,但只有3种情况是有意义的,如表10一4所示。
  表10一4归因分析模型

信息资料

条件

一致性

一贯性

独特性

归因

1

对象(外归因)

2

行为者(内归因)

3

环境(外归因)

  (三)归因偏差
  归因是人们试图寻找行为的原因,若不考虑归因问题,有时很难完全理解人们的社会行为。但是,找到的原因却不一定合理或正确,因为人们的归因常是错误的、有偏差的。下面介绍几种重要的归因偏差:
  1.基本归因错误。基本归因错误是指人们经常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人格或态度等内在特质上,而忽视他们所处情境的重要性。犯这种错误的原因与两方面的因素有关:一是人们总有一种对自己活动结果负责的信念,所以更多地从内因去评价结果,而忽略外因对行为的影响;二是因为情境中的行动者比其他因素突出,所以人们把原因归于行动者,而忽略情境背景。基本归因错误有时表现为行动者与观察者之间的偏差:当人们作为一个评价者对他人的行为归因的时候往往倾向于稳定的内部的归因,而当人们作为自我评价者对自己的行为归因时却倾向于做外部的归因,即观察者高估个人特质因素,行动者高估情境因素的作用。
  2.自利偏差。自利偏差是一种动机性的偏差,它是指人们倾向于把自己的成就归因于自己,如能力、努力等,而否认或者推托自己失误的责任,如“我败下阵来是因为有人做了手脚”。印象管理理论可以较好地解释归因中的自利偏差。按照这一理论,人们总是试图创造一个特殊的、良好的印象以使他人对自己有一个良好的评价。把这一概念用到自利偏差中去,当别人问原因时,人们会尽量让对方相信,成功完全是由于自己本身,而失败则不能怪自己,如此才能让对方给你较高的评价。

  辽宁教师资格证VIP班:怎样让备考才万无一失?233网校教师资格,讲师带你告别盲目备考,轻松掌握考点!零基础VIP班,不过免费重学!点击免费试听>>

相关阅读

ʦʸ֤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