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教师资格证>历年真题>中学心理学真题

辽宁2009年教师资格中学教育心理学真题试题

来源:233网校 2014年12月2日
四、简述
1、简述学习迁移及其种类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结果对另一种学习的易化或干扰现象。其实质就是把学得的知识经验(包括概念、原理、原则、技能、技巧、方法等)加工重组改变后运用于新情境的过程。学习迁移广泛存在于知识、技能的各种学习活动中。根据迁移作用的性质,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前一种学习有助于后一种学习的现象称为正迁移。前一种学习阻碍了后一种学习的现象称为负迁移。根据迁移时间顺序的不同,迁移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先前学习对后面学习的影响叫顺向迁移。逆向迁移是后面学习影响着前面学习所形成的经验结构,使原有的经验结构发生一定的变化,使之得到充分修正、重组或重构等。根据迁移的内容的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迁移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水平迁移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垂直迁移是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迁移分为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一般迁移是指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其他学习中去。具体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特殊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2、简述感觉记忆及其特征
感觉记忆是指客观刺激物停止作用后,它的印象在人脑中只保留一瞬间的记忆,又称为瞬时记忆。
感觉记忆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1、感觉记忆杂瞬时能储存大量的信息。2、感觉记忆中的信息保持时间很短。3、感觉记忆中的信息是未经过任何加工的,是按照刺激的物理特征原样直接加以编码和储存的。4、感觉记忆中的一部分信息由于模式识别而被传送到短时记忆中,并在那里赋予它以意义。
3、简述思维及其种类。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根据思维的凭借物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可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根据思维过程中是以日常经验还是理论为指导来划分,可分为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根据思维结论是否有明确的思考步骤和思维过程中意识的清晰程度,可分为知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根据解决问题时的思维方向,可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根据思维创新成分的多少,可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4、简述情绪状态。
情绪状态是指在某种事件或情境影响下,在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激动不安状态。情绪状态一般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比较持久而微弱的情绪状态。心境具有弥漫性的特点,他不是关于某一事物的特定的体验,而是以同样的情绪状态体验对待一切事物。激情是一种强烈而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通常是由对个人生活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所引起的。
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下所引起的情绪状态。
五、论述题
1、(1)教育活动要遵循手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一个是社会发展规律,一个是个体身心发展规律。教育活动首先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教育最终要促进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又有起自身的规律,即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认识和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也是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所在。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和不均衡性等特征。这些特征是不以人的一直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在教育活动中,适应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就会使教育工作取得最大的效果。
(2)教师工作要有心理学指导
驾驶的工作就是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教师通过讲授,使学生发展自身的各种能力,塑造出完美的人格。着就要求教师要了解,掌握和运用学生学习的规律和人格形成的规律。教师只有掌握了学生学习的本质规律,不同学习的类型划分,学习的过程阶段特点等心理学理论,才能顺利的事实教学活动,实现其教学目的。教师也只有掌握了学生的人格结构及其特征表现,才能针对学生的人格差异,因材施教,依据品德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3)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理论是教师专业化的主要指标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要具有教师职业所必须的职业素养。教育理论知识是教师职业素养的主要条件,而心理学理论则市教育理论知识的重要组成。因此,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理论的水平就成为检验教师专业化程度的主要指标。
2、人际认知是个体在交往中观察了解他人的外在特征和外显行为,形成印象,并推测,判断其心理状态,人格特征,行为动机和意向的过程。他是个体对他人的感知,理解和评价,涉及道德内容,有对他人表情的认知,对他人性格的认知可,对人与人关系的认知,对他人行为原因的认知等。
人际认知是人际知觉的结果,是人际关系形成的理性条件,它反映的是个人对自己及自己人际关系状况的了解程度。个人只有正确的认识他人与他人的关系,他人与自己的关系以及他人对自己的反应,才能更好的认识自己,从而调节促进人际关系的改善和发展。从整体上看,人际认知的发展是人际关系发展的基础。人与人的交往首先是从感知、识别、理解开始的,彼此之间不相认识、毫无所知,就不可能有人际交往,也不能建立人际关系。一般情况下,良好的认知产生良好的情感可,良好的情感带来良好的行为,从而形成人际交往的良性循环。
六、案例分析
一、李某的症状应属于品行障碍问题。根据对李某各方面的分析,导致他品行障碍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因素使他情感得不到满足。由于父母工作繁忙,李某缺乏来自父母的关心、爱护以及正常的情感交流。同时爷爷奶奶的溺爱又使他在良好品德的培养上出现缺失,因此导致其在思想认识以及行为上的偏差。
2、不良平行环境的影响。因为渴望交流和理解,他与学校中的不良少年成为朋友。经常打架,打游戏,泡网吧,并在他们中成为“英雄”,这使他希望受到关注的心理得到了满足,因此乐在其中,难以自拔。
3、学习困难带来的自信心的丧失。李某学习成绩很差,使他经常遭遇失败,导致缺乏自信,自我评价出现偏差,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出现旷课、给老师捣乱、结交不良朋友等品行问题。
解决方案:
1、认真分析该生成长经历,运用综合性心理辅导政策。给他安慰、关怀,支持该生建构新的认知,并帮助他建立合理的生活、学习计划,制订符合其自身状况的成就目标,帮助他重拾自信。
2、各方面的协调,形成教育合力。首先,父母要给予其应有的关爱,并改变现存的教育方式,用理解、宽容、真心、耐心取代溺爱。其次,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帮助李某重新建立学习的信心,创造各种条件,使他融入班级,体会到同学、老师的爱,集体的荣誉感以及个人成功的体验。
3、改变李某认知结构。使其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合理信念及消极情绪,帮助他予以放弃。
小结:
品行障碍由于青春期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是经常出现的。通常会表现为反社会和攻击行为。另外,还有逃课、撒谎、吸烟等行为的出现。家庭和学校环境因素是青少年出现品行障碍的重要因素。引导其正确对待生活中的不如意,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变化,家长和老师要给予他们更多的爱和心灵的关注。
二、该案例体现的是师德掩盖下的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原因分析
1、压力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案例中的小赵由于工作量的激增,使他在超负荷的工作压力下,在面临职称评定,按绩取酬、末位淘汰等方方面面的教育改革中发生了心理状态上的巨大改变。由富有激情变的冷漠懈怠。
2、认知上的不协调造成的心理冲突。在小赵的观念中始终存在多劳多得、有付出就要有回报的想法。而在现实中出现的不协调使他对原有价值观念产生怀疑而导致不公平感,心态失去平衡。3、在主观上对教师职业的理解不够深刻。不能把教师要具有献身教育事业的热情、在困难面前百折不挠的坚强以及完善的人格等要求内化为自身的品质,导致心理失衡的产生。
解决方案:
1、从学校的角度,首先学校领导应重视对教师的人文关怀,树立为教师服务的思想,多给老师一些关注。学校既要让教师有压力,又要对教师关怀备至。其次,建立宽松的人际交往平台。让教师之间有机会相互了解,相互启发,相互安慰,相互鼓励,相互依靠,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相互学习一些经验。最后,适当地组织教师培训,教授心理知识和方法。
2、从教师的角度,最能够条情绪与心理压力的人还应是教师自己。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停止学习。新形势下,教师应调整自己的脚步和心理,不断适应新的环境,学习运用新的方法解决新的问题。同时,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加强职业素质的培养,从师德、知识以及能力各方面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小结:
教师是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人物。只有从各方面加强素质培养,具有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才能以更合理、健康的方式开展教育实践活动。

历年真题:辽宁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历年真题(中小学)

教师资格证VIP班:怎样让备考才万无一失?233网校教师资格8年培训经验,讲师带你告别盲目备考,轻松掌握考点!零基础VIP班,不过免费重学!点击免费试听>>

ʦʸ֤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