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教师资格证>中学模拟试题>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章节习题:教育的基本规律

来源:233网校 2015年7月9日
第二章 教育的基本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D【解析】题干的意思:“建设国家,管理公众事务,教育为最优先、最重要的事情。”这体现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2.A【解析】生产力的发展是引起社会生活一切方面发展变化的最基本、最内在的因素,因而也是教育发展的决定因素。
3.C【解析】教育的领导权由谁来掌握是由一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掌握着教育权。
4.D【解析】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决定着教育领导权和受教育权。教育的领导权由谁来掌握由一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掌握着教育权。
5.A【解析】“教育能把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教育再生产劳动力的一种表现,它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是经济功能的体现。
6.B【解析】生产力水平制约着人才规格和教育结构,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引起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等的变革,进而推动教育结构的变革。
7.C【解析】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在同一政治经济制度下,各国的教育形式存在差异,但其本质属性是相同的。
8.B【解析】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主要表现为两方面:第一,它是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这时它与文化构成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第二,它的实践者本身和实践本身又体现着文化的特质,成为文化本体。
9.C【解析】现代教育的发展逐渐与社会生产相结合,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主要力量,题干中的内容体现了现代教育具有生产性。
10.A【解析】美国学者华勒最早提出“学校文化”这一概念。
11.B【解析】观念文化也叫精神文化,它是学校文化的内核与灵魂,是学校组织发展的精神动力。
12.A【解析】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演化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守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它是由观念文化、规范文化和物质文化三部分构成的。
13.B【解析】学校文化具有三大功能,即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规范功能。
14.A【解析】题干的描述体现了学生文化过渡性的特征。
15.C【解析】学校文化中蕴含着道德因素,能调节人际关系,使之和谐有序,这是学校文化的规范功能。
16.B【解析】题干阐述的是学校文化的概念。
17.D【解析】D项属于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不符合题干要求。
18.A【解析】题干阐述的是人的身心发展的概念,简称“人的发展”。
19.B【解析】青春期是人的一生中最为关键的发展阶段,也是继婴儿期后,人生第二个生长发育的高峰期。青春期的学生正处于初中阶段。
20.D【解析】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爱好、兴趣、特长等都不一样。因此,要因材施教,苏霍姆林斯基创立多种兴趣小组便体现了个别差异性。
21.B【解析】心理断乳期是指青春期到青年初期这一年龄阶段,是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时期。
22.A【解析】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表明人的身心发展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的。
23.A【解析】个体身心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地促进个体的发展。
24.B【解析】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要求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25.B【解析】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教育工作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体现了人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26.C【解析】个体身心发展不是一个匀速前进的过程,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
27.D【解析】题干的描述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规律中的互补性规律。
28.C【解析】“少年得志”“大器晚成”体现了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水平和速度不同。这表明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29.B【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
30.A【解析】内发论强调内在因素,代表人物有孟子、弗洛伊德、高尔顿、威尔逊等人。
31.C【解析】内发论强调内在因素,如“成熟”“需要”,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树大自然直,人大自然长”的意思是对孩子无须多加管教,听其自然,像树长大了就会挺拔一样,人长大了就会成为人才。这种观点与内发论的观点一致。
32.A【解析】题干中的内容是霍尔的观点,他认为人的发展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后天的教育只能影响其发展的速度(如加速或延缓),属于“遗传决定论”的观点。
33.A【解析】遗传因素在人的一生中,总体上是呈递减趋势的,它不决定人身心发展的现实性。
34.B【解析】题干中的观点出自洛克,他是外铄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35.B【解析】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36.A【解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体现了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37.D【解析】“狼孩”事件说明遗传素质仅仅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不起决定作用。
38.D【解析】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要是通过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出来。
39.B【解析】人才成长中的逆境定律充分说明了人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环境的影响,而是积极主动的实践过程。
40.D【解析】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身心发展的内在因素,环境、教育等外在因素必须通过内在因素才能起作用,促进人的发展。
41.D【解析】学校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特殊的环境。题干所列三条都是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42.A【解析】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43.C【解析】学校教育是由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负责,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能有效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44.B【解析】学校教育的一些特殊性有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如目标明确、时间集中、有专人指导。
二、辨析题
1.错误。
【解析】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通过三方面来实现,即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和教育再生产新的科学技术。
2.错误。
【解析】遗传素质是个体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3.错误。
【解析】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4.错误。
【解析】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教育不起决定作用。因此,教育不能改变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方向。
5.正确。
【解析】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一方面,文化通过教育活动得以传递和深化;另一方面,文化通过教育发展得以丰富。
6.错误。
【解析】人口对教育具有影响和制约作用。人口数量、质量分别影响着教育的规模和质量。
7.错误。
【解析】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级中等教育的要求;信息革命后,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
8.错误。
【解析】“一刀切”“一锅煮”等教育方法没有考虑人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采用相同的教育方法,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
9.错误。
【解析】这是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它片面夸大了外部的力量,忽视了个体内在的发展机制。
10.错误。
【解析】教育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教育再生产新的科学技术。
11.正确。
【解析】个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12.错误。
【解析】人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13.错误。
【解析】自我意识是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是主体觉知到自身存在的心理历程。
14.错误。
【解析】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楼梯试验说明了成熟个体发展的影响。
三、材料分析题
1.【参考答案】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教育的领导权是判断和确定教育性质最主要的标志。在人类社会中,谁掌握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谁掌握了国家主权,谁就能控制精神产品的生产,谁就能够控制学校教育的领导权。因此,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一个国家建立怎样的教育制度,什么样的人享受怎样的教育,基本上是由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古代印度宗教权威至高无上,婆罗门教处于最高等级的统治者,因此享受最优良的教育。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所提出的要求的集中体现,它直接反映着统治阶级的利益和需要。古代印度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他们的统治。
2.【参考答案】
(1)人的发展具有顺序性。这启示教育工作者要遵循这种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神童现象很大一部分是“揠苗助长”的结果,即使智商超过同龄人,情商还是停留在儿童时期,这不利于以后的发展。
(2)人的发展具有阶段性。教育工作者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材料中神童的教育便是超阶段的教育。
(3)人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教育工作者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以求取得最佳效果。神童的教育找到了发展关键期,在某些方面成长迅速。
(4)人的发展具有互补性。教育工作者要做到长善救失。材料中的青少年智力超群但其心理素质不佳。
(5)人的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教育工作者要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材料中的青少年天赋异禀反映了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
3.【参考答案】
(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但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生理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尼克•胡哲虽然没有手脚,但他的五官是正常的,并且具有大脑,这为他正常接受教育提供了可能性。
(2)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对儿童而言,常常是通过教育活动实现的。尼克•胡哲的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都非常好,这为他取得成就奠定了很好的外界条件。
(3)学校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尼克•胡哲的成功离不开教师的教育和帮助,这使他能够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长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等。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具有鲜明的目的性、指向性和程序性,体现了人的主动选择性。尼克•胡哲能够克服自身缺陷,取得巨大成就最根本的因素是自己的坚持不懈和刻苦努力。这体现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对个人发展的决定性的作用。
4.【参考答案】
(1)方仲永的事例说明,遗传素质好的人,如果离开后天的环境、教育和主观努力,是不可能得到充分发展的。
(2)人的知识、才能、思想、观点、性格、爱好以及道德品质都是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
(3)如果离开了后天的社会生活和教育,遗传素质所给予人的发展的可能性便不能变为现实。
5.【参考答案】
三则材料都说明了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因素,如遗传素质、环境、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
 (1)材料一中华生的观点是外铄论的典型代表,强调后天教育对人的影响。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2)材料二说明了遗传素质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3)材料三体现了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特别推荐:教师资格高频考点速记 各科题型强化练习 章节考题猜想

网校课程:想快速通关,怎样让备考才万无一失?233网校教师资格讲师带你告别盲目备考,轻松掌握考点!零基础VIP班,不过免费重学!赶紧报名吧!点击免费试听>>

交流区(点图快速加群)233网校-教师资格3群(教师群:378498923) 微信号:lxhlxh233

 

相关阅读

ʦʸ֤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