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下,资源配置不仅要追求效率,还要兼顾公平,这构成了区别于其他市场经济模式的显著特征。理解这一双重目标的实现机制,对于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至关重要。
首先,从理论层面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资源配置实质上是社会总劳动时间在不同生产部门的分配问题。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这种分配既要符合价值规律的要求(效率维度),又要体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公平维度)。
其次,从制度设计看,双重目标的实现依赖于三个关键支撑:
1. 所有制结构:公有制主体地位保障了国家对关键资源的掌控力
2. 收入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 宏观调控体系:财政、货币、产业等政策的协同配合
当前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包括:
- 通过要素市场化改革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如深化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市场改革
- 运用税收、社会保障等再分配手段促进社会公平
- 在乡村振兴等领域采取特殊支持政策补齐发展短板
- 通过反垄断执法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环境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效率与公平并非简单的此消彼长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二者可以实现良性互动:
- 效率提升为公平实现提供物质基础
- 公平改善为效率持续提升创造社会条件
未来完善方向包括:进一步健全市场体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优化政府作用,在公共服务、收入分配等领域更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这种效率与公平的辩证统一,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活力所在。
科目:中级经济基础知识
考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和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