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被视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关键突破口。当前我国正通过以下三大维度推进改革:
1. 要素价格形成机制革命性变革 传统由政府主导的要素定价模式正被"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新机制取代。以电力市场为例,2025年全国统一电力交易平台已实现跨省区交易电量占比超35%,工商业用户电价波动完全由供需关系决定,较改革前降低用电成本约1200亿元/年。
2. 城乡土地要素平等入市 《建设用地统一市场建设方案》实施后,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实现『同权同价』。浙江某试点县数据显示,2024年农村土地入市交易溢价率达78%,带动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43%,同时缓解了城市用地紧张问题。
3. 数据要素市场培育取得突破 全国首批数据交易中心已建立标准化交易流程,涵盖数据确权、定价、清算全链条。上海数据交易所2024年交易额突破80亿元,其中跨区域交易占比达60%,标志着数据要素开始突破地域限制自由流动。
改革面临的核心挑战在于破除行政垄断与地方保护。例如在劳动力市场,部分地区的社保转移接续仍存在隐性壁垒。对此,最新《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方案》要求2026年前全面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医保异地结算覆盖率需达95%以上。
专家指出,当劳动、资本、土地、技术、数据等要素都能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公平竞争时,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将得到质的提升,这正是建设统一大市场的本质要求。
科目:中级经济基础知识
考点:三、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