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教师资格证>辅导知识>中学心理学辅导

2015辽宁教师资格中学心理学复习资料:9.1概述

来源:233网校 2014年12月15日
  三、人格发展
  (一)人格发展阶段

  艾里克森提出,人格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从出生到死亡经历八个发展阶段,每个发展阶段都会经历一个重要转折。艾里克森用危机表示每一发展阶段的特征。对于发展转折或是危机,有积极或消极的解决。积极解决有助于正常人格发展,加强自我;消极解决则削弱自我,影响人格正常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社会文化和环境起着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表9—1所示是八个发展阶段。
  表9—1 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

  期别

年龄

心理危机(发展关键)

发展顺序

发展障碍

1

婴儿期

1~1.5岁

信赖一一对人不信赖

对人信赖,有安全感

与人交往,焦虑不安

2

儿童期

1.5~3岁

自动一一羞愧怀疑

能自我控制,行动有信心

自我怀疑,行动畏首畏

3

学前初期

3~6岁

主动一一内疚

有目的方向,能独立进取

畏惧退缩,无自我价值

4

学龄期

6~12岁

勤奋一一自卑

具有求学、做人、待人的

基本能力

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

满失败感

5

青年期

12~18岁

自我同一性一一角色混乱

自我观念明确,追寻方向

肯定

生活缺乏目标,时感彷

徨迷失

6

成年早期

18~25岁

亲密一一孤独

成功的感情生活,奠定事

业基础

孤独寂寞,无法与人亲

密相处

7

成年期

25~65岁

繁殖一一停滞

热爱家庭,栽培后代

自我恣纵,不顾未来

8

老年期

65岁以上

自我整合一一失望

随心所欲,安享天年

悔恨IE1事

  (二)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人格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的。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折射着一个人的生活经历,并受到来自多方面的制约。制约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物遗传。生物遗传因素是指有机体与生俱来的生理解剖特征和后天形成的某些生理特点,主要有神经类型、运动系统、感知系统、内分泌系统的特点,以及生理倾向等。一个人人格的发生和发展有着生物学的根源。
  (1)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在人格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使个体在出生后即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这种差异直接影响成人对他们的教养态度和教养方式,而教养态度和方式对儿童人格的形成会产生极大的影响。由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决定的气质特征影响着人格的外部表现。研究还表明,神经系统的某些遗传特性影响人格的形成,而某些人格特征会使一些人成为精神分裂症的易感人群。
  (2)身高、体重、体型和外貌等生理特征对人格的形成具有影响。人的这些特征有的可能符合人的价值观念,有些则可能不符合。人们在感受他人的评价,或自己在对这些特征评价时,对人格的形成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人长得漂亮、身材匀称就容易形成自信、热情等人格特征。反之,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则可能形成自卑、孤僻等人格特征。
  虽然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有一定的生物学根源,但主要还是由社会因素决定的。
  2.家庭环境。家庭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起着先导作用。对人格的影响主要通过父母的养育态度、家庭气氛、家庭结构特点以及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等来实现的。
  (1)亲子关系和家庭教养方式。亲子关系是儿童最早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研究表明,儿童早期形成的稳定的依恋情节,以及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健康人格形成的重要条件。母爱是亲子关系中最为重要的方面,对儿童人格形成影响最大,缺乏母爱的孩子容易形成任性、孤僻、情绪反应迟钝、不合群等人格特征。父亲在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为男孩提供了模仿同化的榜样,为女孩提供了与异性交往的机会。早年没有与父亲接触过的孩子,在性别的社会化方面容易出现问题。
  不同的教养方式对人格差异所构成的影响。家庭教养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权威型教养方式。这类母亲在对子女的教育中表现得过于支配,孩子的一切由父母来控制。成长在这种教育环境下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做事缺乏主动性,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人格特征。第二类是放纵型教养方式。这类母亲对孩子过于溺爱,孩子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唯我独尊、蛮横胡闹等。第三类是民主型教养方式。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处于一个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并给予孩子积极正确的指导。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使孩子形成了一些积极的人格品质,如活泼、快乐、直爽、自立、彬彬有礼、善于交往、富于合作、思想活跃等。
  (2)家庭气氛和家庭结构。家庭气氛也影响着儿童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一般来说,和谐的、相互尊重的、相互理解的、在事业上互相支持的家庭,对儿童人格形成有积极的影响;父母间的争吵、隔阂、猜疑,甚至关系破裂对儿童人格的形成会有消极的影响。
  研究表明,缺陷型家庭(指父母病故或离异的家庭)的儿童在行为上容易有以下特点:心不在焉、神经紧张、萎靡不振、心境喜怒无常、孤独、离群、行为出轨、学业成绩下降等。青少年犯罪中,犯罪率最高的是出生至4岁之间丧父或丧母的人,比一般人要高出两倍。
  (3)家庭地位和出生顺序。家庭中子女出生顺序及其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也会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艾森伯格的研究认为,长子或独子比中间的孩子或末子具有更多的优越感。儿童在家庭中越是受重视,对家庭的作用越明显,其性格发展倾向于自信、独立、优越感强,反之则会形成依赖、盲从、优柔寡断、不善交际的性格特征。当然,这是一种较大的可能性,因为儿童生活的环境是丰富多彩的,除家庭环境外,还有社会与学校及其他环境因素。同时,在不同的环境中,儿童受到的重视程度与地位也是不一样的。
  3.学校教育。学校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场所。教师、班集体、同学与同伴等都是学校教育的元素。
  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指导定向作用。教师的人格特征、行为模式与思维方式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这种风格为学生设定了一个“气氛区”。在教师的不同气氛区中,学生有不同的行为表现。研究发现,在性情冷酷、刻板、专横的老师所管辖的班集体中,学生的欺骗行为增多;在友好、民主的教师气氛区中,学生欺骗减少。研究还表明,学生极为看重教师对他们是否公正、公平,教师的不公正表现会导致中学生的学业成绩和道德品质的降低。“皮格马利翁效应”就说明了每个学生都需要老师的关爱,在教师的关注下,他们会朝着老师期望的方向发展。
  学校是同龄群体会聚的场所,同伴群体对学生人格具有巨大的影响。少年同伴群体也是一个结构分明的集体,群体内有具有上下级关系的“统领者”和“服从者”,有平行关系的“合作者”和“互助者”。在少年这个相对“自由轻松”的群体中,他们学习待人接物的礼节与群体规范,他们了解了什么样的人格容易被群体所接纳。他们也从榜样和同伴中相互学习模仿。因此,学校、家长及社会要用强有力的、积极健康的教育手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
  4.社会文化。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文化对人格的影响极为重要。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例如,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这里的“勤劳勇敢”的品质便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的人格特征。而这种相似性又具有维系一个社会稳定的功能。这种共同的人格特征又使得个人正好稳稳地“嵌入”整个文化形态里。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影响力因文化而异,这要看社会对顺应的要求是否严格。
  社会文化具有塑造人格的功能,这反映在不同文化的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文化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文化认同。
  值得重视的是,随着对文化因素的强调而产生的生物因素与文化因素之间的平衡,文化在个体人格发展中的作用受到进一步重视。
  5.自我因素。自我因素即人自身的主观因素。人的性格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任何环境因素都要通过人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心理活动才能发挥作用。来自社会环境的各种因素,首先要为个体接受和理解才能转化为需要和动机,才能推动他的行为,而个体已有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对其接受什么样的社会影响起决定作用。
  6.自然环境。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这些物理因素都会影响人格。但自然环境对人格不起决定性影响作用,更多地表现为一时性影响,而且多体现在行为层面上。自然物理环境对特定行为具有一定的解释作用。在不同的物理环境中,人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点。
  除上述因素外,影响人格形成的还包括自我调控等内部因素。由此可见,人格是先天与后天的“合金”,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各个因素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个体的整个人格的形成。

  辽宁教师资格证VIP班:怎样让备考才万无一失?233网校教师资格,讲师带你告别盲目备考,轻松掌握考点!零基础VIP班,不过免费重学!点击免费试听>>

相关阅读

ʦʸ֤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