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化工生产过程中,静电积累是引发火灾爆炸事故的重要诱因之一。根据《化工过程安全管理导则》(AQT 3034-2022)要求,防静电技术必须与湿度控制协同实施,原因在于:
湿度影响机理:当空气相对湿度低于40%时,物料表面电阻率显著升高,静电不易消散。而湿度超过70%可有效降低绝缘体表面电阻,使静电电荷快速泄漏。
关键技术措施:
增湿系统设计:在粉体处理、溶剂输送等高风险区域安装自动加湿装置,维持湿度在60%-70%范围(GB/T 45420-2025要求)
复合接地方案:所有金属设备须采用"双接地"(主接地极+辅助接地极),接地电阻≤10Ω(SH/T 3210-2020规定)
抗静电材料应用:输送管道、储罐内壁应使用表面电阻≤1×10^6Ω的导静电涂层(T/CCSAS 004-2019标准)
典型事故案例:某化工厂因苯类溶剂灌装时未启动加湿系统(当时湿度仅35%),导致静电放电引燃蒸气,造成罐区连环爆炸。事后检测发现接地线腐蚀断裂,多重防护失效。
最新规范强化要求(2025版更新要点):
涉及甲类火灾危险物质的作业场所必须配置"湿度-静电联动监测系统"(AQ3062-2025第7.4条)
防静电设施纳入"设备完整性管理"范畴,每月测量接地电阻并记录(T/CIESC 0008-2020)
实务操作中还需注意:人员需穿戴点对点电阻在1×10^5-1×10^7Ω范围内的防静电服,禁止在防爆区域快速脱卸化纤衣物。企业应每年开展两次静电防护专项演练,重点测试湿度突变工况下的应急响应能力。
科目:化工安全
考点:防静电与防雷安全技术
1、为了降低罐内油面电位,过滤器不宜离管出口太近。一般要求从罐内到出口有( )的缓冲时间,如满足不了则要配置缓冲器或其他防静电措施。
A.15s
B.20s
C.25s
D.30s
2、关于减少静电的产生,下列说话不正确的是
A.对于液体物料的输送,可以通过增大流速,减少输送时间来减少静电的产生
B.增加空气湿度
C.加抗静电添加剂,使绝缘材料增加吸湿性或离子性
D.储罐、混合器、物料输送设备将其连成一个连续的导电整体并加以接地
3、防止静电危害的措施主要有:一方面要控制静电的产生,另一方面要防止静电的积累和放电。关于静电防护措施和方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外接电源式中和器消除静电的方法,属于泄漏导走法
B.输送液体物料时,可通过控制介质流速来限制静电的产生
C.添加抗静电添加剂,可使静电迅速消散,属于中和电荷法
D.轻质油罐收油作业结束后即可进行检测温度和采样等作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