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涉及可燃气体、液体或其他爆炸性物质的工业生产及储存环节中,安全防范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具有爆炸风险的场合中,作业人员的行为、使用的设备以及管理流程,都必须严格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要求,以有效预防火灾或爆炸事故的发生。
首先,在人员着装与携带物品方面,《易燃易爆环境安全操作规范》明确规定,不得穿带有金属钉的鞋子进入易燃易爆区域。这是因为金属材质在与地面或其他物体摩擦时,可能产生静电火花,进而引燃空气中的可燃气体或粉尘。此外,任何使用铁器工具的行为也是明令禁止的。铁制器具碰撞时易产生火花,存在极高引发燃烧的风险。因此,在此类场所中应优先选用不发火材料制成的工具,例如铜合金或包铜钢制成的敲击工具,它们具备较低的点火能量阈值,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火花产生的可能性。
其次,在搬运和运输易燃易爆物品的过程中,需采用专门的防爆运输装置。禁止将含有易燃液体的金属容器直接在地面上拖拽、滚动或抛掷,因为这些行为不仅会损坏包装导致泄漏,还可能因摩擦或冲击而引发起火或爆炸。对于需要移动的可燃物容器,应当配备具备防爆功能的专业运输工具,并确保其稳固固定于运送平台上,防止在转运途中发生倾斜、碰撞或渗漏等意外情况。
再者,生产设备尤其是运转部件的设计也必须考虑防爆因素。《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指出,机械设备在有爆炸危险的环境中工作时,其转动部分应由不产生火花的有色金属材料构成,如铝、铜合金等。这类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能,不易在摩擦过程中形成高温热点,从而大幅降低因机械磨损而引发火灾的可能性。为了进一步提升安全性,机器轴承等持续运转的部位还需要保持充分润滑状态,并定期清除积聚的油脂和其他可燃污垢。这不仅有助于延长设备使用寿命,更能显著降低局部过热所引发的潜在风险。
针对管道系统而言,《化工企业防爆安全技术规程》对输送易燃液体和可燃气体的管线提出了明确的技术要求。所有管路必须通过耐压试验和气密性检测,确保不会出现破裂、接头松动等问题而导致物料外泄。泄漏出的气体或液体一旦遇到点火源,极容易引发严重安全事故。因此,建立完善的巡检机制、安装自动监测报警装置显得尤为必要。同时,在设计阶段就应对管材材质进行选择,尽量采用抗腐蚀性强且具备优良密封性能的复合材料或不锈钢管道,提高系统的整体可靠性。
图:典型爆炸危险区设立的安全警示标识。
综上所述,在日常管理和运营中,相关单位不仅要加强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培训,还要不断优化设备配置、完善管理制度,从源头上杜绝一切可能导致火灾爆炸的因素。这样才能真正构建一个高效、可靠的防火防爆体系,为企业的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科目:安全生产技术基础
考点:摩擦和撞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