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定义中 “货币供应量超过需要量” 里的 “需要量”,指的是在特定经济环境、经济规模下,为维持正常的商品流通、经济运转,所需的货币数量 。它由商品交易总量、货币流通速度等因素决定,比如社会上有价值 100 亿元的商品,货币一年流通 5 次,那么理论上需要的货币量就是 20 亿元(100÷5 ),这就是 “需要量” 。
当货币供应量超过这个 “需要量” 时,就可能引发通货膨胀。因为货币多了,而商品总量没同步增加,根据供求关系,货币的 “购买力” 就会下降,表现为纸币贬值、物价持续上涨 。比如市场需要 20 亿元货币,实际供应了 40 亿元,那么原来 1 元能买的东西,可能现在得 2 元才能买,物价就涨了,进而出现通货膨胀 。
在考试中,可能直接考查通货膨胀定义里 “货币供应量超过需要量” 的理解,或者结合案例问货币供应和通货膨胀的关系。所以要把握 “需要量” 的含义,以及它和通货膨胀发生的逻辑联系 。
【试题巩固】关于通货膨胀中 “货币供应量超过需要量”,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
A. “需要量” 是维持经济正常运转所需的货币量
B. 货币供应超 “需要量” 就必然引发通货膨胀
C. “需要量” 仅由商品总量决定
D. 货币供应超 “需要量” 时,物价一定会马上上涨
A 选项,“需要量” 确实是维持经济正常运转,保证商品流通等所需的货币量,正确 。
B 选项,货币供应超 “需要量” 是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条件,但不是必然引发,还受其他因素影响(如货币流通速度等 ),错误 。
C 选项,“需要量” 由商品交易总量、货币流通速度等共同决定,不只是商品总量,错误 。
D 选项,货币供应超 “需要量” 后,物价上涨有个过程,不是马上上涨,错误 。所以选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