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了没?”这是时下许多2005年毕业生的见面问候语。时值隆冬,却也正是各类学校毕业生求职的高峰期,为了满足这支数量庞大的就业队伍,各地举办了各种类型的招聘会。然而,在招聘市场火爆的背后,许多毕业生依然苦叹“今年找工作,难啊!”“就业难”已经是毕业生眼中无法掩盖的忧郁。根据上海市教委《2002-2003年上海大学生发展报告》,在现有大学毕业生中,有86.8%的人认为目前就业压力增大,这个数字远远高于2000年的58.9%。学生就业遭遇到了史无前例的强“寒流”。
又是一年求职时,面对就业市场的压力,如何积极应对才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似锦前程呢?日前,笔者带着新出炉的《2004年毕业生薪酬调查报告》,就学生就业难问题采访了部分学生、家长、企业以及政府有关部门,听到了一些来自各方的声音。
学生:转变观念练好“内功”
面对《2004年毕业生薪酬调查报告》,今年夏天就将毕业的复旦大学硕士生李梦博的观点代表了当下许多应届毕业生的想法。他认为,过去那种“非机关事业单位、大型国有企业、知名外资企业不去”的求职观念早已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大学生不应该太在乎一、两年内的薪资水平,而是要在年轻时练好“内功”,多学多想多锻炼,能力的提高才是自身发展的硬道理。
小李说,大公司固然有其优势,但年轻人也可能由于竞争激烈而难以脱颖而出,相反去规模小一点的企业,你发挥的空间会更广阔,得到的机会更多,可以更淋漓尽致地表现自己的能力。目前,小李经过再三权衡,已经决定与一家私营高科技企业签约,他看重的就是这家企业的发展潜力。
家长:首月工资只是“起跑线”
学生就业压力大,做家长的自然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中。然而调查发现,随着就业进一步走向市场化,一部分家长的心态也逐渐趋于理性。儿子就读于某大学高职的顾妈妈认为,不要说首月工资,哪怕是前三年的薪酬在孩子一生的发展中也不过是“起跑线”而已,就象是跑马拉松,一开始落后一点,并不会影响到中途发力、最后冲刺。对孩子家长不应该急功近利,盲目攀比,孩子一生的路很长,年轻时少赚一点钱没关系,学到真本事才是关键。与顾妈妈意见一致的还有家住杨浦的陈先生,他说,首月薪酬与一辈子赚的钱相比,那真是“小巫见大巫”,孩子与家长的眼光都应该看远一些,那样才能干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