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索桥塔顶鞍座作为主缆转向的关键构件,其安装精度直接影响全桥受力状态和线形控制。在实际工程中,必须严格控制以下施工环节:
1. 三维空间定位控制 鞍座安装前需建立桥梁独立坐标系,采用0.5"级全站仪进行三维放样。安装底座的水平度偏差应≤1/5000,中心线偏差≤2mm。考虑到日照温差影响,测量工作宜在日出前完成,并采用强制对中装置减少仪器误差。
2. 预偏量设置技术 根据主缆架设工况计算理论预偏量时,需综合考虑:①成桥状态主缆水平力;②施工阶段不平衡张力;③混凝土塔柱徐变影响。一般预偏量为塔高的1/2000~1/3000,安装时通过千斤顶系统精确调整,并用红色防松标记锁定位置。
3. 温度补偿措施 鞍座定位必须进行温度修正,钢构件测量应记录实时温度,按α=12×10^-6/℃计算膨胀量。当昼夜温差超过10℃时,需分时段复测并取平均值。特别要注意索塔阳面与阴面的温差变形,必要时搭设遮阳棚。
4. 误差动态调整 采用'测量-调整-复核'的闭环控制流程,建立误差传播模型。发现偏差时,优先通过垫片调整竖向误差,水平误差则需重新计算预偏量。累计误差超过5mm必须召开专家论证会。
5. 锚固系统验收 鞍座安装后需进行72小时持续监测,确认无位移后方可浇筑环氧砂浆。验收时重点检查:①高强螺栓终拧扭矩(±3%偏差);②抗滑移系数(≥0.45);③防腐涂层厚度(≥250μm)。
实际工程案例表明,严格控制上述要点可使鞍座安装合格率达到98%以上。某长江大桥施工中,通过采用BIM技术模拟预偏过程,最终将主缆中心线偏差控制在3mm以内,显著提高了结构可靠性。
科目:市政公用工程
考点:悬索桥施工技术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