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客观题卷一>法理学

法理学:第六节法律关系

来源:233网校 2006年7月11日


  2. 下列哪些情况不属于法律关系的范畴?()(1998年试题,1分)

  A. 限制行为能力人之间的法律权利和义务关系

  B. 奴隶主对奴隶的占有关系

  C. 政党社团章程所规定的权利义务关系

  D. 无效的合同关系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的是法律关系的概念。D所述及的无效合同关系虽不能在当事人之间产生合法的合同关系,但依我国民法及其他法律,因合同无效导致一方当事人损失的,会在当事人之间产生返还财产、赔偿损失等权利义务关系,新《合同法》为此还规定了缔约过失责任,实际上,这是一种法律关系,故D不能选。A中法律关系为《民法通则》等法律所规定;B 中奴隶主是通过制定法律的手段建立奴隶主对奴隶的占有使用关系的,因此属于法律关系的范畴,不能入选。

  3.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关系的主体有哪些?()(1996年试题,1分)

  A. 具有我国国籍的中国公民 B. 居住在我国的外国人和无国籍人

  C. 国家 D. 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

  【答案】 A B C D

  【解析】 本题考的是法律关系主体的种类。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关系主体有三种:一是自然人,包括中国公民、居住在我国的外国人和无国籍人;二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三是国家,依此,AB是自然人法律关系主体,D为集体主体,C中的国家可以作为所有权关系、刑法以民国际法关系的主体。本题中容易漏选的是B,原因是认为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关系的主体不应包括外国人和无国籍人,其实,按照我国法律以及我国同其他国家缔结的国际条约,居住在我国的外国人和无国籍人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成为我国法律关系的主体。举一个部门法实例,我国《刑法》第8条所规定的保护管辖原则和第9条所规定的普遍管辖原则,就存在把外国人和无国籍人作为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情形。

  4. 下列哪些行为必须经过有关国家机关履行一定手续加以证明,才能引起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1997年试题,1分)

  A. 小张和小王结婚

  B. 老杜将自己私有住房转让给小丁

  C. 陈女士参加所在选区的人民代表选举

  D. 某公司去保险公司为职员大李投保

  【答案】 A B C

  【解析】 本题考的是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及法律事实。一个法律事实可以引起多种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而某些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需要多个法律事实。A中,小张和小王登记这一行为需经民政部门办理,即须到民政部门办理登记手续。B中,私有房屋转让也须得到房产部门登记过户,否则无法产生公示公信力,这是物权法的基本原则在法律事实中的体现。选项C中,选民也得登记,这三个选项所述需要有这些法律事实的结合,才能引起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故应选ABC。D是错误的,因为引起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主要依据两个条件,一是法律事实,二是法律规范,D勿需一定法律事实就已能引起法律关系的产生,因此不能选D。

  三、不定项选择题

  1. 下列何种表述符合权利与义务的一般关系?()(2003年试题,1分)

  A. 法律权利和义务相互依存

  B. 权利和义务具有一定的界限区别

  C. 在任何历史时期,权利总是第一性的,义务总是第二性的

  D. 权利是义务,义务也是权利

  【答案】 AB

  【解析】 本题考的是法律关系的内容——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及其相互关系。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相互联系,也相互区别。二者的联系表现在,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相互依存,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二者相互依存,不能分离,可见,A的表述符合权利和义务的一般关系。权利和义务的区别表现在,所属的领域、针对的主体、法律的效力等都是不同的,所以权利和义务具有一定的界限区别,可见B的表述符合权利和义务的一般关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权利和义务的地位是不同的,在阶级对立的社会里,权利和义务的分离导致义务是第一位的,而权利是第二位的;在现代法治社会,则权利是第一位的,而义务是第二位的,义务主要是为了保障权利的实现,因此C的表述不能成立。权利和义务是有界限之分的,不能混淆,因此D的表述不能成立。综上分析,AB是正确答案。

  2. 按照法律关系产生的依据、执行的职能和实现规范的内容不同,可以分为调整性法律关系和保护性法律关系。下列关于调整性法律关系和保护性法律关系特征的表述,哪些是正确的?()

  A. 调整性法律关系不需要适用法律制裁,法律主体之间即能够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B. 刑事法律关系属于保护性法律关系

  C. 工商局到商店购买办公用品而与商店形成的法律关系属于保护性法律关系

  D. 国家不可能成为调整性法律关系的主体

  【答案】 A B

  【解析】 本题考的是调整性法律关系和保护性法律关系的区别。按照法律关系产生的依据、执行的职能和实现规范的内容不同,可以分为调整性法律关系和保护性法律关系。调整性法律关系是基于人们的合法行为而产生的、执行法的调整职能的法律关系,它所实现的是法律规范(规则)的行为规则(指示)的内容。调整性法律关系不需要适用法律制裁,法律主体之间即能够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如民事法律关系,可见A的表述是正确的。保护性法律关系是由违法行为而产生的,旨在恢复被破坏的权利和秩序的法律关系,它执行着法的保护职能,所实现的是法律规范(规则)的保护规则(否定性法律后果)的内容,是法实现的非正常形式。它的典型特征是一方主体(国家)适用法律制裁,另一方主体(通常是违法者)必须接受这种制裁,如刑事法律关系、行政法律关系等。可见,B的表述是正确的。工商局到商店购买办公用品是以民事主体的身份出现的,是一种民事行为,形成调整性法律关系,所以C的表述是错误的。一般而言,国家是保护性法律关系的一方主体,例如人民法院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判决被告有罪;税务局对漏税行为予以处罚,等等。但是国家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参与民事活动,成为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例如,发行国债、购买修建基础设施的设备,等等。而民事法律关系属于调整性法律关系。可见D的表述是错误的。综上分析,AB是正确答案。
相关阅读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