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教师资格证>辅导知识>小学心理学辅导

2015辽宁教师资格小学心理学复习资料:4.1小学生人格的发展

来源:233网校 2014年12月9日
  四、小学生人格的培养
  人格具有鲜明的社会性,人格的发展也是一个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应该说,随着学校以及整个社会以德育为首的教育的开展,小学生的人格状况总体看是健康向上的,但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新旧观念的撞击中孕育着全新的社会价值取向,这一切必然通过各种途径影响着儿童的心灵,影响着儿童的心理和人格的发展。鉴于此,教育工作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小学生健康良好的人格。
  (一)营建温馨的家庭氛围
  良好、民主、温馨的家庭氛围是小学生良好人格养成的摇篮。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的场所,家庭的教养方式、亲子关系是否融洽都直接影响孩子的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家庭是“传授诚实、忠诚、信任、自我牺牲、个人责任和尊重他人等公民美德最有效的机构”。父母通过教育方式,抚养和塑造孩子的言行,把社会价值、行为方式和社会道德规范传递给孩子。正确的家教方式有利于孩子道德人格的发展。从人的社会化过程来看,小学阶段是人的品德、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都非常强。父母是孩子成长中道德品行发展的重要榜样,父母的身教远胜于言教。家长要注重从细微之处人手,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必须做到,做到言行一致,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促进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的形成。同时,良好的亲子关系也影响着小学生道德人格的发展。
  (二)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小学生社会价值的获得、社会能力的培养、学业的顺利完成以及认知和人格的健康发展。小学生在同伴群体中确立自己的位置,学会与其他孩子相处的能力,在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形成和发展自己的道德品质,形成良好的道德人格。所以教育工作者要充分重视同伴关系的积极作用,让小学生从关爱身边的同学开始.到关爱父母、老师,再到关爱他人、最后到关爱整个社会,以此增强小学生对关爱的直接感受和亲身体验,在友爱、互助的同伴关系中得到德性的锻造和自身价值的升华。
  (三)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捷克伟大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不单是科目应当在学校里教授,道德与虔信也是应当在学校里教授的。”小学生由于各方面发展的不成熟,缺乏客观认识事物、辨别是非的能力,具有对老师言谈举止、道德观念、道德行为等加以肯定、认同和模仿,并付诸于个人的道德实践并内化为道德标准的特征。因此,教师要重视对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培养和塑造。正确掌握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助于设置相应的道德发展课程,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促成他们的品德发展,重视学生日常行为在道德人格发展中的作用。行为主义认为,良好行为得到强化易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条件恰当的惩罚可以矫正不良行为。
  (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在人格培养的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应该是主体,教师应肯定学生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德育实践活动,真正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具有愿意努力和有所成就的倾向,成就感对人格发展有极大影响。因而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模拟环境,激发成就动机,在实践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使成就欲望得到满足,对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以及形成对目标执著追求的稳定品质能起到明显作用。把人格教育与班会活动、团队活动结合起来进行,充分重视发挥学生骨干队伍作用,引导学生自觉参与人格教育活动.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增强学生知与行的统一,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自觉地进行思考,学会解决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纠正自己的人格偏差,并最终通过实践内化成自己的品行与品格,形成完善的理想人格。使学生在个性发展中快乐学习、体验思考,从而促进小学生良好人格的养成和道德认知、道德行为的和谐发展。
  (五)创建健康的社会环境
  每一种社会文化都被其成员根据自己的道德标准接受下来,以实现该文化体系的道德目标。通过参与社会进行社会化是个体道德形成的途径。人格教育和整个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是分不开的,要充分发挥社会教育的感化作用,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等手段,规范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约束和制止不文明行为,形成健康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减少其对青少年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道德品格的负面影响。加强教育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丰富教育内涵,拓展教育功能,比如加强对互联网监督管理的力度,净化网络环境,提供健康有益的绿色网络空间。通过健康的社会文化环境潜移默化的道德引导和感化,创造一个健康的社会道德环境,确保小学生道德人格的健康发展。

  辽宁教师资格证VIP班:怎样让备考才万无一失?233网校教师资格,讲师带你告别盲目备考,轻松掌握考点!零基础VIP班,不过免费重学!点击免费试听>>

相关阅读

ʦʸ֤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