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 >中级经济师 > 学习笔记 > 金融笔记

2014经济师《中级金融》讲义笔记:第七章2节

来源:233网校 2014-07-17 14:30:00

三、货币供给机制

(一)货币供给过程

1.货币供给的决定

现代信用制度下货币供应量的决定因素主要有两个: 基础货币(B)与货币乘数(m)。 。

货币供给与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成正比。

2.基础货币的决定

(1)基础货币的构成

基础货币又称高能货币、强力货币或货币基础,是非银行公众所持有的通货(C)与银行的存款准备金(R)之和。弗里德曼和施瓦兹认为,高能货币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能随时转化为存款准备金,

不具备这一特征就不是高能货币。

B=C+R

基础货币量一般用B表示:其中,存款准备金包括商业银行持有的库存现金、在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一般用R表示;流通中的通货等于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货币发行,一般用C表示。基础货币的表达式:B=C+R=流通中的通货+存款准备金,而R又包括活期存款准备金 ,定期存款准备金 ,以及超额准备金 。所以,全部基础货币方程式可表示为:B=C+ + +。

(2)货币存量(供应量)的影响因素
基础货币量、银行存款与其准备金的比例、存款与通货的比率都会引起货币存量的同方向变化。这三个因素是由公众、银行、货币当局三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分别决定的。

(3)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渠道

基础货币的构成虽然比较复杂,但都是由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创造的,可以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渠道主要包括: (1)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再贷款;(2)收购金、银、外汇等储备资产投放的货币;(3)购买政府部门(财政部)的债券。

如果中央银行能够有效控制基础货币B的投放量,那么,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关键,就在于中央银行能否准确测定和调控货币乘数。

相关阅读

添加经济师学习群或学霸君

领取资料&加备考群

经济师备考学习群

加入备考学习群

经济师备考学习群

加学霸君领资料

拒绝盲目备考,加学习群领资料共同进步!

互动交流
扫描二维码直接进入经济师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