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是一种可燃物与氧化剂(通常是氧气)发生的放热化学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烟气的现象。根据《安全生产技术基础》的要求,燃烧发生的必要条件包括以下四个:
存在可燃物:可燃物是指能够与氧化剂发生化学反应并释放能量的物质,如木材、纸张、汽油等。
存在氧化剂:氧化剂是提供氧元素以支持燃烧过程的物质,最常见的是空气中的氧气。
热源:热源是提供足够能量以引发和维持燃烧的源头,如火柴、电火花等。
未受到抑制的链式反应:从现代燃烧理论的角度分析,燃烧过程中必须保持参与燃烧物质的链式反应(活性基因)未受到抑制,否则燃烧会停止。
这四个条件构成了燃烧的四要素,缺少任何一个条件,燃烧都无法发生。在实际应用中,理解和控制这些条件对于预防和扑灭火灾至关重要。
考试科目:安全生产技术基础
科目知识点:燃烧和火灾的定义、条件
考点试题:
1、可燃物质在规定条件下,不用任何辅助引燃能源而达到自行燃烧的最低温度称为自燃点。关于可燃物质自燃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液体可燃物质受热分解越快,自身散热越快,其自燃点越高
B. 固体可燃物粉碎的越细,其自燃点越高
C. 固体可燃物受热分解的可燃气体挥发物越多,其自燃点越低
D. 一般情况下密度越小,闪点越高,其自燃点越低
选项B,固体可燃物粉碎的越细,其自燃点越低;
选项D,一般情况下, 密度越大,闪点越高而自燃点越低,语句逻辑组织关系错误。
液体和固体可燃物受热分解并析出来的可燃气体挥发物越多,其自燃点越低。选项C正确。固体可燃物粉碎得越细,其自燃点越低。一般情况下,密度越大,闪点越高而自燃点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