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旧课
提问上课时的复习题(1)~(3)题。
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商品有两个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在质上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那么价值在量上又是如何来衡量它的大小呢?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什么决定的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商品的价值(板书)
(此框内容,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关系到对价值规律基本内容及价值规律作用的理解,内容比较抽象,因此应以教师讲授为主,讲授过程中要注意使用启发式原则对学生进行推理能力的训练。)
1.商品价值量的决定(板书)
(让学生阅读第10页第1自然段后,点题)莫泊桑的小说《项链》中的项链,一串500法郎,一串3.6万法郎,价格相差71倍,说明商品的价值在量上是有差别的。
1)什么是商品的价值(板书)
(教师讲解)量即大小、多少。“商品的价值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划分第10页经2段粗体字)那么,一种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2)价值量的决定(板书)
(教师讲解)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可见,要衡量商品价值的大小,就应当看凝结在该商品中劳动量大小来决定。那么,用什么作为衡量凝结百商品中的劳动量的大小的尺度呢?
(学生讨论。略)
(教师归纳)衡量劳动的天然尺度是劳动时间(上时、分、秒等)所以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教师设疑)社会上生产同一商品的厂家或生产者有许多,他们的生产工具有好有坏,技术水平有高有低,也胆勤有懒,因而生产同一商品不同的厂家或生产者,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是不同的。我们把生产同量商品的不同生产者、不同厂家所耗费的劳动时间称为个别劳动时间。请问:商品的价值量能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吗?
(学生回答)不能。
(教师问)为什么?
(学生讨论。略)
(教师归纳)如果每个生产者或厂家的个别劳动时间都能决定商品的价值,那么同一商品就会有不同的价值量。那就意味着哪个生产者的工具越差,技术越低,人越懒,因而花费的劳动时间也越长,他
的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反之,则越小。那么社会性就会出现奖懒罚勤、奖慢罚快的奇怪现象了吗?哪还会有生产力的发展、科技进步呢?可见,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现实生产中告诉我们,商品是量个天生的平等派,同一商品,它不管个别生产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有多么不同,在市场上出卖时,只能是同样的商品卖同样的价钱;也就是说,同样的商品,它们的价值是相同的(如电视上颂城市每天统一的菜价)
(注意:改革开放以来,同一商品,不同厂家、不同品牌的价值同,问题比较复杂,有原料、成本、质量、地区差价、季节差价、营销策略等因素,这里暂不涉及。)
这说明:“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划分第10页第3段)什么是社会必要的劳动时间呢,请同学们阅读并划书第10页第3段粗体字:“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请同学们看书第11页第1段。看看“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个概念有几层含义?
(阅读、思考后,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个概念含义有二:一是物的因素;二是人的因素。
A.物的因素:“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指提是当时某个生产部门绝大部分产品的生产条件,其中
最主要的是使用什么样的劳动工具。
(提问)除书上的例子外,谁能再举个例子?
(学生回答)在现代采煤业中,绝大多数煤炭都是用机械采煤机采掘出来的,虽然还有和数小煤窑用手工工具采掘,但采煤业中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机械采煤机。
(教师讲解)回答正确。
B.人的因素:“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指的是,在同样的生产条件下,由于每个人的技术水平有高有代,生产经验有多有少,体力有强有弱,劳报考度有勤有懒,因而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是不一样的,生产同一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是不同的,有快,有慢,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既不能取快者,也不能取慢者,而是取大多数生产者或企业所耗费的劳动时间。例如,如果在同样的生产条件下生产同样一匹布,有的用8小时,有的用13小时,而大多数是10小时,此时,这匹布的社会很必要劳动时间就是10小时,一匹布的价值量就是由这10小时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教师设疑)我们知道了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的劳动时间决定,这对商品生产者提利益有什么影响呢?
C.商品价值的决定对商品生产者的利益的影响(板书)
练习题:1个瓷碗的价值量是2小时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1匹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10小时
快的8小时,慢的用12小时,问:一匹布换瓷碗,各能得多少?
(学生甲答)织布快的换得多,慢的换得少。
(学生乙答)生产一匹布用12小时的能换6个小瓷确定,用8小时的能换4个小瓷碗。
(学生丙答)他们都换5个小瓷碗。
(教师归纳)学生丙答案是正确的,因为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以无论快的、慢的,都是个别劳动时间,而个别劳动时间是不能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的,所以,一匹布都必须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10小时决定的价值量,去与瓷碗2小时的价值量相比较、相交换,用图表示:
可见,无论快的、慢的,他们都换得5个小瓷碗。
上述事例说明:“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竞争中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而“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很必要劳动时间,在竞争中必将吃亏。”(划分第11页第1段)用图表示:
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获得多,竞争中获胜;
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获利少,竞争中破产。
(教师设疑)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那么,决定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否会发生变化呢?它随什么变化而变化?
(学生讨论。略)
(教师归纳)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不是静止不变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会随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下面,我们将研究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2.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板书)
首先要说明的是:商品的价值量有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同一时间、同一劳动的价值总量之分;劳动生产率又有个别生产率与社会劳动生产率之分,它们对商品价值量的影响是不同的。
(1)什么是劳动生产率(板书)
看书第11页第2段:“劳动生产率就是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划分)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每个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数量”。(划分)如,原来1小时生产5区布,改进技术设备后,1小时生产10匹布,说明劳动生产率提高了1倍。可见,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说明劳动生产率越高。另“一种是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划分)例如,原来织一匹布用1/5小时(12分钟),改进技术设备后,织一匹布用1/10小时(6分钟)。可见,单位产品所耗费提劳动时间越少,说明劳动生产率越高。
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取决于各处经济和技术因素,如劳动者的技术熟练程度、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及在生产中应用的程度、组织和生产管理状况、生产资料的质量和效能、自然条件的优劣等。
我们已经知道: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获利多,竞争中获胜;个别劳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亏本甚至破产。因此,“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个别劳动时间,是商品生产者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划分第11页第2段倒数第1行)
这里所说的劳动生产率,是指某一企业或生产者的个别劳动生产率。
作以下练习:下列各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请选出并说明理由。
1.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多,因此()
A.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越少,价值总量不变
B.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值总量增加
C.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为,价值总量不变
D.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为,价值总量增加
2.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所创造的商品数量越多,而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怕创造的价值总量(注:做此题可帮助学生理解第12页上端“的想一想”)()
A.越大B、越小C、不变D、无法测定
(教师归纳)第1题的答案是D。理由是:首先要指出的是,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和一定时间内劳动创
造的价值总量的含义是不同的。一定时间内同一劳动创造的价值总量应是若干单位商品价值量之和。因为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是不变的。但个别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则意味着这个商品生产进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商品数量的增加,因而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商品价值总量增加。
例如,1小时织5匹布,1匹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1/5小时,假定1匹布价值的货币表现为100元,1小时所创造的价值总量为500元(100×5=500).
假定某企业率先提高了劳动生产率1倍,则1小时织10匹布,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没变,仍是1匹布1/5小时,价值100元,则该企业1小时织1小时创造的价值总量为:100×10=1000元。
可见,一个商品生产者或企业的个别劳动生产率与他所创造的价值总量成正比。因此,个别劳动生产率高的商品生产者,获利就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反这,获利就秒,甚至亏本。(注意:这里把问题讲透,可为后面讲价值规律作用的二、三点的丁基础。)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如下结论:
2.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价值总量成正比(板书)
即: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价值不变,而同一劳动、同一时间的价值总量增大──竞争中获利多。(为了巩固以上结论,可让学生看书第11页第3自然段并划分)
第2题的答案是C。理由是:由于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因此,同一劳动,只要是在同一时间里,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一定的,即价值总量是不会改变的。所以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意味阒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里所生产和产品数量越多,而由于价值总量不变,单位商品由耗费的社会必要的劳动时间就会越短,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截止小。因此,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
例如,1小时织5匹布,1匹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1/5小时,假定1匹布的货币表现为100元,1小时所创造的价值总量就是500元(100×5=500);改进技术、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后,1小时织10匹布,1匹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1/10小时,1匹布的货币表现为50元(500÷10=50),1小时创造的价值总量仍是500元(50×10=500)
可见,书第12页上端“想一想”的答案应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的价值总量不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的使用价值增多。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3.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板书)
即: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则单位商品的价值降低,而同一劳动、同一时间的价值总量不变。(板书)(社会劳动生产率:某一部门生产某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看书第12页第1段并划分)
(提问)书第12页下端的“说一说”。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由于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所以,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商品的价值越低,东西就越便宜。计算机以及冰箱、彩电等家用电器,刚上市时价格高得惊人,而今已进入寻常百姓家,这是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而教材中第12页第2段所说,当年法国皇帝拿破仑第三宴请上方宾客,别介都用银碗,唯独他用铝碗,现在,铝盆、铝碗、铝勺成了百姓家的日用品,也是佐证。
(提问)是什么力量推动着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呢?
(学生讨论。略)
(教师归纳)我们已经知道,商品生产者或企业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竞争中获利多,因此,生产某种商品的个别生产就生率先提高基个别劳动生产率。在先行者的带动下,同一部门的生产者普遍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缩短了,从而使这种商品的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降低,个别生产者的额外收益也就消失了。这样,商品生产者又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降低自己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努力。可见,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是凝固不变的,它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在商品经济下,竞争是推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动力。(这句话,教材中不出现,但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点破,为以后讲价值规律的作用打下基础,且可因势利导,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11页第2、3段和第12页第1段内容。)
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影响着商品生产者的利益。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竞争中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竞争中必将吃亏。因此,个别商品生产者总要率先提高其个别劳动生产率,竞争推动了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因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所以,科技越进步,生产力越发展,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低,东西就越便宜。本框题内容,是第一课的重点和难点,与后边讲提规律的内容及作用的关系密切,因此一定要复习巩固好。
复习题
1.什么是商品的价值量?它由什么决定?
2.什么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3.举例说明商品价值量提决定对商品生产者利益的影响?
4.结合实例说明商品的价值量是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5.第11页“算一算”,答案是32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