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行经济效果评价时,计算期的选择和价格体系的应用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方面。这两个因素直接影响到项目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因此,理解它们的结构和具体使用方式对于项目的可行性分析至关重要。
一、经济效果评价中采用的计算期
所谓计算期,即经济效果分析所依据的时间范围,通常包括项目建设期和运营期两部分。建设期是指从项目开始动工到建成投入使用的整个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以固定资产投资为主,涉及到的资金流量以投入为主,并且不会直接产生收益。在建设项目完工后,便进入项目的运营期。
运营期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两个子阶段:投产期和达产期。
投产期指的是项目开始正式运营初期的一段阶段,这一时期设备可能尚未完全达到最佳运行状态,生产能力和经营效率处于逐渐提升的过程中。而达产期则标志着项目的全面投入运行,设备利用率接近或者达到设计标准,经济效益逐步稳定显现。在这段时间内,项目的现金流状况将得到显著改善。
在确定合理的计算期长度时,除了考虑项目建设本身的实际进度外,还需结合行业发展情况、市场竞争环境以及技术进步速度等因素。一般而言,一个较长的运营期可以帮助更全面地捕捉项目的潜在经济收益;然而,过长的周期可能会增加不确定性,因为市场条件可能发生较大变化。
二、经济效果评价采用的价格体系
经济效果评价中的价格体系主要是财务分析所依据的定价标准。通常,财务分析采用的是以市场价格为基础进行预测的方法,这有助于更好地反映未来市场的真实情况和风险。
- 建设期内的价格处理方法
在项目建设期间,往往存在价格波动的可能,尤其是在通胀水平不确定或某些特定原材料价格大幅变动的情况下。为应对这种情况,一般会引入“涨价预备费”或“价差预备费”的概念。这种预备费用是对未来建设成本上升可能性的一种综合估算,通常会在总投资预算中预先预留,以降低后续实际支出高于预期的风险。
涨价预备费的计算方式可以基于对物价水平上涨趋势的判断,也可以参考相关历史数据并适当加入对当前经济走势的考量。其目的是保证项目建设过程中因价格上涨导致的资金短缺不会严重影响项目进度或最终质量。
- 运营期内的价格选择与使用策略
与建设期相比,在项目的运营阶段,由于时间跨度较长,价格波动的影响更为复杂。为此,在进行经济评价时通常采取一种简化的方式来预测价格——即仅根据项目运营期开始时的价格水平来进行测算,并在整个运营期保持不变(称之为“不变价格”)。
这样做的原因是:
- 可以提高评价工作的可操作性,减少因对未来市场变量过度调整而导致的结果失真。
- 同时也降低了分析复杂度,使得评价工作更加高效可靠。
尽管采用了统一的不变价格来预测项目在各个年份的成本和收入,但为了充分考虑通货膨胀或其他因素对资金价值的影响,在后续的动态分析过程中仍可以通过适当的贴现率进行修正,确保不同时间点上的经济效益能够在同一价值基准上进行比较。
综上所述,计算期与价格体系在经济效果评价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合理设定计算期能够帮助评价者更科学地把握项目的生命周期及其效益特征;而恰当运用价格体系,则有助于更准确地预测项目的财务表现及未来的经济效益。通过系统性地考虑这两个要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投资项目决策的可靠性和前瞻性,进而为企业乃至社会的资源优化配置提供有力支撑。
科目:建设工程经济
考点:2.1.3 经济效果评价采用的计算期和价格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