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效果评价中,正确选择计算期和价格体系对于评估项目的经济效益具有决定性作用。计算期是指从项目开始实施到结束使用的全部时间,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建设期和运营期。建设期是指项目的投资实施阶段,即从动工建设或采购安装到完工并投入运行的时间段;而运营期则是指项目进入正式使用或生产阶段的时间段,通常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投产期和达产期。投产期是指项目刚开始运行时未能完全达到设计能力的阶段,而达产期则是指项目已稳定运行、生产能力充分发挥的时间段。
此外,在经济效果评价的过程中,价格体系的确定同样至关重要。财务分析过程中应采用基于市场实际情况的预测价格作为分析依据。在不同的阶段,价格的应用方式也有所区别:
在建设期内,考虑到物价波动的因素,通常会引入涨价预备费(即价差预备费)这一概念来进行综合计算,以覆盖建设期内可能出现的价格上涨带来的额外支出。涨价预备费的测算需要结合对未来市场的合理预测,通过一定公式计算得出,并纳入总投资预算中。
进入运营期后,经济效果评价仅需预测经营初期的价格水平,而不对运营期内各年出现的价格变化做动态调整。换言之,运营期内所有年份均按照同一不变的价格进行计算,这样能够简化经济模型的复杂程度,同时保持数据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当然,在一些长期运营的大中型项目中,若存在明确的成本增长或通胀压力预期,也可以分阶段采用不同价格体系进行敏感性分析或不确定性研究,以更全面地评估项目的可行性。
综上所述,计算期与价格体系的选择是开展经济效果评价的基本前提之一。科学合理地划分建设期与运营期,灵活应对建设与运营阶段不同的定价机制,将有助于提升经济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和参考价值。这不仅关系到企业投资决策的有效性,也为政府相关部门审批立项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基础。
科目:建设工程经济
考点:2.1.3 经济效果评价采用的计算期和价格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