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程项目决策过程中,方案比选是一项核心任务。根据不同的项目性质和方案类型,应当科学选择适宜的定量分析方法,从而确保决策的合理性与经济性。以下我们将针对常见的方案类型展开讨论,并探讨如何正确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
一、独立方案的比选分析:重点在于自身经济性的判断
独立方案比选的本质是判断某个方案是否“值得做”或“不该做”。换句话说,这是一种对单个方案的经济可行性进行判断的问题。独立方案是否可接受并不依赖于其他备选方案的存在与否,而是完全取决于该方案自身的经济效果是否达到了预设的目标或最低可行标准。因此,独立方案的主要评估依据为绝对经济效果。常用的方法包括财务净现值(FNPV)、内部收益率(IRR)、投资回收期等。当方案的某项关键经济指标达到或超过预定阈值时,则该方案被认为具备基本的经济合理性而被采纳;反之则被拒绝。
二、互斥方案的比选分析:需要兼顾绝对与相对经济效益
互斥方案指的是多个方案之间只能择其一加以实施的情况。此时的分析任务不仅需要判断哪些方案具备基础经济价值,还需在这些通过初步筛选的方案中,找出最具经济效益的一个最优选项。互斥方案比选通常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绝对效果分析,即排除那些达不到基本经济要求的方案;第二阶段为相对效果分析,在符合绝对标准的备选中选出最优者。
互斥方案常用的比选方法有两类:一是评价指标直接对比法,二是增量指标对比法。这两种方法各有适用范围和技术细节上的差异,合理使用对于最终结论至关重要。
三、评价指标直接对比法:适用于价值型指标的方案比较
此方法的核心在于选取适当的价值型指标对方案进行逐一评价与排序。常见做法如下:
-
对于计算期相同的互斥方案,普遍采用财务净现值(FNPV)作为主要评判标准。首先分别计算各个方案的FNPV数值,并据此剔除那些FNPV<0的方案,完成首轮绝对效益筛查;随后,将剩余FNPV>0的方案进行相互比较,财务净现值最大的那个被视为最优方案。
-
对于计算期不一致的互斥方案,则存在多种技术路径进行处理,其中包括年值法、最小公倍数法以及研究期法等:
-
年值法通过将各项目的年度现金流换算成一个标准化年金来实现对比。这种方法尤其适合于各项目寿命周期不同但具有可重复特性的情景。按照年值的最大化原则进行优选即可确定最佳方案。
-
最小公倍数法,也被称为方案重复法,利用所有参与评选项目周期的最小公倍数作为统一的比较期限,并假定项目在其各自的计算期内持续不断地重复运行。在此基础上,重新计算各方案在整个统一周期内的总财务净现值,最终以数值较大的为准。
-
研究期法则是一种更现实的简化手段,通常会选择最短的项目寿命作为统一研究周期,或者由专家基于实际需求确定一个适当的评估年限。之后只考察每个项目在该特定时间窗口内所创造的价值,同样以FNPV最大者优先。
四、增量指标对比法:用于区分投资额度接近的项目间的经济性
在许多情况下,互斥方案的投资额存在明显差异,单纯从整体价值指标出发可能难以得出可靠结论。这时,我们引入增量经济分析技术——比如增量财务净现值法(ΔFNPV)。这种分析方法特别适用于投资水平相近、且都满足基本经济条件的情况下,旨在识别哪一方在成本上升的前提下带来更多收益增值。
具体步骤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步,按投资额从小到大排列所有备选方案;
第二步,确立基准方案(即初始优选的小额投资项目),以此为基础进行逐层对比;
第三步,比较相邻两方案间因投资差异所带来的财务效益变化量(ΔFNPV);若增量净现值为正且满足预设判断标准,则高投资方更具优势,取代低投资额方案成为新的比较基准;否则保留原有基础不变。
第四步,依此类推继续迭代,直至所有参评选项都被覆盖分析完毕。
最终输出的将是整个参评序列中最为优质的选项。
结语:综上所述,在面对多方案选优问题时,应根据具体问题的特点灵活运用各种分析工具,并深刻理解每种模型背后的前提假设和限制条件,才能做出科学而稳健的选择。无论是对独立方案采取单独经济检验方式,还是在多个冲突目标间运用互斥策略精挑细选,精准的数据支持始终都是成功决策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
科目:建设工程经济
考点:2.3.3 方案比选定量分析方法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