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客观题卷一>中国法律史

法制史授课讲义:唐宋至明清时期的法制

来源:233网校 2008年9月27日
  十二、明(1368-1644)
  (一)立法
  1、《大明律》 太祖时编修颁行,共计7篇30卷460条。它一改传统刑律体例,更为名例、吏、户、礼、兵、刑、工七篇格局,其律文简于唐律,精神严于宋律,成为终明之世通行不改的封建大法。
  2、《明大诰》
  (1)太祖朱元璋将其亲自审理的案例整理汇编,加上因案而发的"训导”,作为训诫臣民的特别法令,具有与《大明律》相同的法律效力。
  (2)集中体现了朱元璋“重典治世”的思想。对于律中原有的罪名,一般都加重处罚,滥用法外之刑,“重典治吏”。
  (3)也是中国法制史上空前普及的法规,每户人家必须有一本大诰,科举考试中也列入大诰的内容。明太祖死后,大诰被束之高阁,不具法律效力。
  3、《大明会典》
  (1)英宗时开始编修,孝宗弘治十五年初步编成,但未及颁行。武宗、世宗、神宗三朝重加校刊增补。
  (2)基本仿照《唐六典》,仍属行政法典,起着调整国家行政法律关系的作用。
   (二)罪名、刑罚与刑罚原则
  1、奸党罪与充军刑
  (1)“奸党”罪 该罪无确定内容,实际是为皇帝任意杀戮功臣宿将提供合法依据。
  (2)充军刑 在流刑外增加充军刑,并有本人终身充军与子孙永远充军的区分。
  2、从重从新与重其所重轻其所轻的原则
  (1)实行刑罚从重从新
  (2)“重其所重,轻其所轻”
  ○1对于贼盗及有关钱粮等事,明律较唐律处刑为重,此即“重其所重”原则。
  ○2对于“典礼及风俗教化”等一般性犯罪,明律处罚轻于唐律,此即“轻其所轻”的原则。
  (三)司法制度
  1、司法机关
  皇帝以下之中央司法机构为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一改隋唐以降的大理寺、刑部、御史台体系。
  (1)刑部 增设十三清吏司,分掌各省刑民案件,加强对地方司法控制;
  (2)大理寺 掌复核驳正,发现有“情词不明或失出入者”,驳回刑部改判,并再行复核。如此三改不当者,奏请皇帝裁决。
  (3)都察院 掌纠察。主要是纠察百司,会审及审理官吏犯罪案件。设有十三道监察御史。都察院司法执掌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复核或审理直隶、各省及京师职官犯罪案件;
  ○2复核或审理直隶、各省及京师斩绞监候案件;
  ○3奉旨监察御史巡按直隶、各省地方,对职官犯罪奏闻皇帝裁决,民人案件或亲审或交两司审理,“大事奏裁,小事立断”。
  ◎中央上述三大司法机关统称“三法司”。对重大疑难案件三法司共同会审,称“三司会审”。
  (4)地方司法机关
  ○1分为省、府(直隶州)、县三级。
  ○2沿宋制,省设提刑按察司有权判处徒刑及以下案件,徒刑以上案件须报送中央刑部批准执行。
  ○3府、县两级仍是知府、知州、知县实行行政司法合一体制。
  ◎越诉受重惩。
  ○4在各州县及乡设立“申明亭”,张贴榜文,申明教化,由民间德高望重的耆老受理当地民间纠纷,加以调处解决。
  2、管辖制度。
  (1)明朝在交叉案件的管辖上,继承唐律,同时实行被告原则,减少推诿。
  (2)实行军民分诉分辖制
  ○1凡军官、军人有犯,“与民不相干者”,一律“从本管军职衙门自行追问”。
  ○2 “在外军民词讼”有涉“叛逆机密重事”者,允许“镇守总兵参将守备等官受理”。
  ○3若军案与民相干者,由管军衙门与当地官府“一体约问”。
  ◎反映出明代军事审判程序的健全与管辖制度的完善。
  3、廷杖与厂卫。
  (1)廷杖 即由皇帝下令,司礼监监刑,锦衣卫施刑,在朝堂之上杖责大臣的制度。
  朱元璋在位期间曾将工部尚书薛祥杖杀于朝堂之上。明武宗正德初年,宦官刘瑾秉承皇帝旨意,“始去衣”杖责大臣,使朝臣多有死者。嘉靖年间因群臣谏争“大礼案”,被杖责的大臣多达134人,死者竟有16人。
  皇帝法外用刑,加深了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对法制实施造成恶劣影响
  (2)“厂”、“卫”特务司法机关 既是明代司法的一大特点,又是有明一代的一大弊政。
  厂卫,多由宦官充当,干预司法始于太祖时期。到明后期,厂卫特务多达十余万,严重地干扰了司法工作。
  ○1奉旨行事,厂卫作出的裁决,三法司无权更改,有时还得执行。
  ○2非法逮捕行刑,不受法律约束。
  4、诉讼制度
  ◎明代的会审制度
  (1)九卿会审 又称“圆审”。是由六部尚书及通政使司的通政使,都察院左都御使,大理寺卿九人会审皇帝交付的案件或已判决但囚犯仍翻供不服之案。
  (2)朝审 三法司会同公侯、伯爵,在吏部尚书(或户部尚书)主持下会审重案囚犯。清代秋审、朝审皆渊源于此。
  (3)大审 宪宗命司礼监(宦官二十四衙之首)一员在堂居中而坐,尚书各官列居左右,从此“九卿抑于内官之下”,会同三法司在大理寺共审囚徒, “每五年辄大审。”―――其实应该是太审
  十三、清(1644-1911)
  (一)立法
  1、《大清律例》
  (1)于乾隆年间重新修订颁行,
  (2)结构、形式、体例、篇目与《大明律》基本相同,
  (3)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部封建成文法典;(第一部,李悝的《法经》)
  (4)是中国传统封建法典的集大成者〔区别《唐律疏议》〕。
  (5)自乾隆五年颁律以后律文部分基本定型,极少修订,后世各朝只是不断增修律文之后的“附例”。
  2、清代的例 清代最重要的法律形式就是例。例是统称,可分为条例、则例、事例、成例等名目。
  (1)事例 指皇帝就某项事务发布的“上谕”或经皇帝批准的政府部门提出的建议。事例一般不自动具有永久的、普遍的效力,但可以作为处理该事务的指导原则。
  (2)成例 也称“定例”,指经过整理编订的事例,是一项单行法规。成例是一种统称,包括条例及行政方面的单行法规。
  (3)条例 一般而言是专指刑事单行法规,大部分编入《大清律例》,附于某一律条之后。条例是由刑部或其他行政部门就一些相似的案例先提出一项立法建议,经皇帝批准后成为一项事例,指导类似案件的审理判决。然后,经“五年一小修,十年一大修”的条例纂修活动,由律例馆编入《大清律例》,或单独编为某方面的刑事单行法规。
  (4)则例 指某一行政部门或某项专门事务方面的单行法规汇编。它是针对政府各部门的职责、办事规程而制定的基本规则。“则例”作为清代重要法律形式之一,对于国家行政管理起着重要作用。
  3、《大清会典》
  (1)清廷仿效《明会典》编定《清会典》,记述各朝主要国家机关的职掌、事例、活动规则与有关制度。
  (2)计有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光绪五部会典,合称“五朝会典”,统称《大清会典》。
  (二)刑罚原则
  ◎清代继承明代刑罚的“重其所重,轻其所轻”的原则。
  (1)清律扩大和加重对“十恶”中“谋反”、“谋大逆”等侵犯皇权的犯罪的惩罚。凡谋反大逆案中只要参与共谋,即不分首从一律凌迟处死;其父子、祖孙、兄弟及同居之人(不论同姓异姓)、伯叔父、兄弟之子(不限户籍之同异),年16岁以上者(不论笃疾、废疾)皆斩;15岁以下者及犯人之母女妻妾、姊妹及子之妻妾,“皆给付功臣之家为奴,财产入官”。
  (2) 清律中对“文字狱”确实没有相关的直接条款,但所有“文字狱”均按谋反大逆定罪,从而导致因文字获罪者罪名最重,多被处极刑并诛连最广,以此达到镇压具有反对皇帝专制制度和反抗民族压迫的社会思潮。
  (三)司法制度
  1、司法机关
  清承明制,皇帝以下中央司法机构仍为刑部、大理寺、都察院。
  (1)刑部
  ○1清朝的主审机关,为六部之一,执掌全国“法律刑名”事务,下设十七清吏司分掌京师和各省审判事务,还设有追捕逃人的督捕司、办理秋审的秋审处、专掌律例修订的修订法律馆。
  ○2是清朝最重要的司法机构,在处理全国法律事务方面一直起主导作用。
  ○3主要负责:
  A.审理中央百官犯罪;
  B.审核地方上报的重案(死刑应交大理寺复核);
  C.审理发生在京师的笞杖刑(此处辅导用书有误!应为“徒刑”)
  D.处理地方上诉案及秋审事宜;
  E.主持司法行政与律例修订事宜。
  (2)大理寺 主要职责是复核死刑案件,平反冤狱,同时参与秋审、热审等会审,如发现刑部定罪量刑有误,可提出封驳。
  (3)都察院 清承明制,都察院是全国最高监察机关,负责督察百官风纪、纠弹不法,同时负有监督刑部、大理寺之责。如刑部、大理寺发生严重错误,可提出纠弹,亦可参与重大案件的会审。
  (4)地方司法机关
  ○1分州县、府、省按察司〔臬司〕、总督(及巡抚)四级。
  ○2其中州或县为第一审级,有权决定笞杖刑,徒以上案件上报。一般而言,有关田土、户婚、斗殴诸般“细故”,均由州县自理,但命盗重案,州县初审后,应将人犯并案卷一并解赴上级机关审理。
  ○3府为第二审级,负责复审州县上报的刑事案件,提出拟罪意见,上报省按察司。
  ○4省按察司为第三审级,负责复审各地方上报之徒刑以上案件,并审理军流、死刑案的人犯,对于“审供无异”者,上报督抚,如发现有疑漏,则可驳回重审,或改发本省其他州县、府更审。
  ○5总督(或巡抚)为第四审级,有权批复徒刑案件,复核军流案件,如无异议,定案并谘报刑部。对死刑案则须复审,并上报中央。
  2、诉讼制度
  清在明代会审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重案会审制度,形成了秋审、朝审、热审等会审体制。
  (1)秋审 是最重要的死刑复审制度,因在每年秋天举行而得名。
  秋审审理对象是全国上报的斩、绞监候案件,每年秋8月在天安门金水桥西由九卿、詹事、科道以及军机大臣、内阁大学士等重要官员会同审理。
  秋审被看成是“国家大典”,统治者较为重视,专门制定《秋审条款》。
  (2)朝审 是对刑部判决的重案及京师附近绞、斩监候案件进行的复审,其审判组织、方式与秋审大体相同,于每年霜降后十日举行。
  ◎案件经过秋审或朝审复审程序后,分四种情况处理:
  ○1情实:指罪情属实、罪名恰当者,奏请执行死刑;
  ○2缓决:案情虽属实,但危害性不大者,可减为流三千里,或发烟瘴极边充军,或再押监候;
  ○3可矜:指案情属实,但有可矜或可疑之处(其情可怜,其罪可疑),可免于死刑,一般减为徒、流刑罚;
  ○4留养承嗣:指案情属实、罪名恰当,但有亲老丁单情形,合乎申请留养条件者,按留养奏请皇帝裁决。
  (3)热审 是对发生在京师的笞杖刑案件进行重审的制度,于每年小满后十日至立秋前一日,由大理寺官员会同各道御史及刑部承办司共同进行,快速决放在监笞杖刑案犯。

相关阅读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