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 >教师资格证 > 面试指导 > 面试真题 > 高中面试真题 > 高中语文面试真题

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教资面试真题

来源:233网校 2023-04-19 09:57:15

历年教资面试真题下载>>

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教资面试真题:《游褒禅山记》

1.题目:必修二《游褒禅山记》片段教学

2.内容: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3.基本要求

(1)试讲约10分钟;

(2)理解文章大意;

(3)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4)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查看答案        
参考解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记”的相关文体知识;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作者游山的心得,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理解作者“尽吾志”“深思而审取”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游山的心得。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请学生分享旅游的经历及感受,由此导入新课。(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了解文体及作者

1.学生齐读课题, 说一说对题目“游褒禅山记”的理解。

明确:“记”是一种文体,从形式上看有奏记、游记、杂记等。从内容看,分为四类:记游(《游褒禅山记》)、记事(《五人墓碑记》)、记亭台楼阁(《岳阳楼记》、记物《核舟记》)。“记”:古代游记中一种特殊体式,以发议论为主而以记游为辅,议论又常常涉及哲理问题。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在任舒州通判时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褒禅山,三个月后以追忆的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

2.学生结合课前的预习,介绍作者,教师进行补充。

明确: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因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文学家。他两度为相进行变法,强调“权时之变”, 反对因循保守。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在文学上为宋朝一大家。其散文雄健峭拔,语言简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作品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

(二)解决生字词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己练习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断句。

3.教师检查反馈,提醒学生注意“家、王回深父”等字音。

(三)了解文章内容

1.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章大意,不懂的地方同桌之间可以相互交流讨论。

2.教师检查自学效果:请学生翻译部分句子,教师选讲实词、虚词。如:

(1)“距其院东五里”中的“东”名词作动词,往东走。

(2)“常在于险远”中的“险远”形容词作名词,危险遥远的地方。

3.提问: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

明确:第一层(1-2段):记叙游山所见到的景物和经过。第二层(3-4段):议论游山的心得。第三层(5段)是记游的结尾,补叙了游山的同伴和时间。

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

1.提问:作者在游山时看到了什么景色?

要求:齐读课文,自主发言。

明确:仆碑、前洞、后洞。

教师追问:作者是如何描写的?有什么写作特色?

明确:

(1)在描写仆碑时特别提到仆碑上的文字,辨识“华实”之“华”。 应为误读,充分体现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主要是为后文的议论埋下伏笔。

(2)在描写“前洞”和“后洞”时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如: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窈然、深、寒对比;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记游者甚少对比;“ 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对比。

2.提问:作者游洞后出来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明确:后悔。

教师提问:他为什么要后悔呢?

明确:因为“余之力尚足以入,火足以明也”,却随之出,“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实意在说明自己意志不坚定。以“悔”结束记游,为下文说理议论作铺垫。

3.提问:作者认为如何才能“不悔”?游山后有什么心得?

明确:

(1)欣赏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到达目标)

(2)尽吾志而不能至,可以无悔。(尽力却没到达目标)

4.提问:作者认为如何才能欣赏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明确:志、力、物。首先要有“志”;虽然有矢志不渝的决心,但力量不足也不行;尽管志向坚定,力量充足,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境地,如果没有外物相助,也不能至。既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反映了作者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主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体现了作者朴素的辩证观点。

5.提问:作者出洞又遇仆碑,此时他论说了什么道理?

明确:治学要深思而慎取。

6.提问:作者游山时,从具体的小事悟出了许多的人生哲理,这样的写作特点叫什么呢?

要求:小组展开讨论,教师适时引导。

明确:因事见理,让道理有据可依。

7.朗读指导: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把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带入到朗读中,也可以想象如果你是王安石,在游褒禅山时又会有怎样的心得体会呢?

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

提问:文章最后为什么要补叙同游者?运用这种定式有什么好处?

明确:古代游记在文末列出同游者姓名,几乎成为一种定式,比如柳宗元《小石潭记》结尾:“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日恕己,日奉壹。

作用:

①集中笔墨,使主体突出。古代游记大多是借山水、景物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文章主体部分中不出现同游者姓名:即便在记游踪时不得不涉及同游者,也只用泛称,如第2段中的“四人”“怠而欲出者”“或”等。

②节省笔墨,使行文简练。

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教师请学生谈谈学完本课的启示。

六、实际演练,分层作业

1.课后搜集王安石其他的作品找来读一读,与同学交流心得体会。

2.仔细阅读《石钟山记》,体悟其中体现的作者情感和思考,并说说和《游褒禅山记》有什么不同。

板书设计:

游褒禅山记

仆碑——治学要深思而慎取

前洞、后洞——尽吾志无悔矣

板书设计:略

教资面试课程推荐
1上岸无忧班:理论+实战双重教学,直播密训班从结构化、试讲到答辩串讲,直击面试现场。加购>>
2面试指导班:360度详解面试全流程,含模板和试讲示范,加购 >>
★推荐:加教师学霸君微信【ks233wx3】享1v1报考答疑。扫码添加↓↓
教师资格证微信群
相关阅读

距2024社会工作者考试还有

48

立即提分

考试圈子
  • 社工学霸君微信号

    233网校官方认证

    扫码加学霸君领资料

  • 中级社工考试圈子

    233网校官方认证

    扫码进群学习

  • 初级社工考试圈子

    233网校官方认证

    扫码进群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