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 >教师资格证 > 面试指导 > 面试真题 > 初中面试真题 > 初中语文面试真题

2021下半年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答案

来源:233网校 2021-12-21 09:31:02

2021下半年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考试已结束,2021下半年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答案如下:

扫描下方二维码立即获取2021下半年初中语文教资面试真题及答案

中小学教资面试结构化真题及答案

历年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答案汇总>>

历年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下载版>>

在线刷初中语文教资面试真题>>

一、《渔家傲.秋思》

1.题目:九年级下册《渔家傲.秋思》片段教学

2.内容:

渔家傲.秋思.png

3.基本要求:

(1)指导学生朗读;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试讲时间10分钟左右。

答辩:

1.《渔家傲》上阕用了什么意象,描绘了什么之景?

2.你认为板书对课堂有什么用?

参考解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嶂、羌"等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词并背诵。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诗歌、想象画面,学生体会词的情感,提高对词的鉴赏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诗句中感受边塞的环境和戍边将士的复杂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诵词并背诵,掌握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从词句中感受边塞的荒凉和将士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温故导入,联系知识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关于边塞的诗歌,如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

2.根据学生发言,教师引导: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盛唐的边塞诗中普遍带着昂扬的气魄和建功立业的雄心,那么宋代的边塞词又有怎样的情调,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一)读通诗句

1.教师范读该词,学生认真听,生字标注拼音。

2.学生自己练习朗读词,注意读准字音,注意断句和节奏。

3.教师邀请请学生朗读,给予反馈评价,尤其注意要读出词中上下阕之间的停顿。

(二)理解诗歌大意

1.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诗歌大意,不懂的地方小组之间交流讨论。

2.教师检查反馈,讲解疑难句子和词语。如:

千嶂:绵延而俊俏的山峰。

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的声音。

羌管:羌笛。

三、研读诗歌,深入分析

1.提问:我们先来看这首词的上阕,上阕描绘 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要求:学生齐读上阕,自主发言。

明确:深秋孤城落日图。

教师再问:你是如何概括出来的?

明确:作者在开头就点名、塞下秋来,描绘了秋天的北雁南飞之景,并写出"落日孤城闭”的场景。

2.提问:作者在上阕说到“塞下秋来风景异”,这个“异”字该如何理解呢?

要求:同桌思考讨论,并举手发言。

明确:边塞秋景的“异”表现在:北雁南飞毫无留恋,城外都是号角、羌笛之声,狼烟不绝,孤城独守。

3.提问:上阕全是景色描写,作者是怎样写景的?

要求: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

明确:运用视听结合的方式,词人看到了燕、长烟落日孤城之景;听到了四面边生。

教师追问:作者在上阕写景有什么用意?

明确:是为了下阙抒情作铺垫,写边塞清冷荒凉之景,以抒发作者悲情。

4.提问:刚刚我们用“异” 来概括词的上阕,那大家能不能用一个字来概括下阙?

要求:学生齐读上阕,根据理解自主发言。

明确:“泪”。

教师追问:词人的 “泪”是因为什么呢?

明确:是因为燕然未勒,战功还没有建立;离家万里,归期难定。

5.提问:大家能试着边想象画面边朗读词的下阙吗?

要求:男女生齐声朗读,要求读出词的雄浑壮阔之感。

6.提问:通过对下阙的分析和朗读,大家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

要求:学生想象边塞画面并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

明确:表达了成边将士厌战的情绪,战功未建的无奈,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归期难定的痛苦等种种复杂情绪。

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

提问:大家脑海中的戍边将士是怎样的形象?带着自己理解的情绪朗诵这首词。

要求:学生自由朗读,并比一比谁读得最有感情。

明确:戍边将士是孤苦、无奈、凄凉的形象。

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教师请学生谈谈学完本课的收获。

六、实际演练,分层作业

1.背诵并默写本词。

2:将这首词和王昌龄的《出塞》对比,看看有什么差异。

板书设计:略

二、《紫藤萝瀑布》

1.题目:七年级下册《紫藤萝瀑布》片段教学

2.内容:

紫藤萝瀑布.png

3.基本要求:

(1)试讲约10分钟;

(2)有感情地诵读课文,鉴赏紫藤萝美好形象和品味文章优美语言;

(3)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自我反思,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

(4)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参考解析:

【参考解析】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教师引导:有人说,一树一菩提,一花一世界。面对一株盛开的紫藤萝,女作家宗璞从中感悟到什么样的生活哲理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首先介绍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2.提问:朗读课文,带着问题思考本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要求:自由朗读课文,高度概括。

明确:紫藤萝旺盛的生命力,使作者领悟了花和人虽各有各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无止境这一永恒的哲理。

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

1.老师提问:文章第一句“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老师总结:从侧面烘托出紫藤花引人止步,眩人眼目的美丽,也引出下文。

2.老师提问:文中哪些句子描写了紫藤萝瀑布?有什么好处?

引导学生学习分析重点句子:“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在不停地生长。”“花儿一串挨着一串,……好不活泼热闹!”“‘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出花的勃勃生机和浪漫情趣。

3.老师提问:“它依傍着一株枯槐爬得很高…再也看不见藤萝花了。”这句话中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写作方法?

学生自由回答,老师总结:对比方法,作者通过花的由哀而盛,联想到类似的家庭境况和人生际遇,触景生情。

4.老师提问:作者为什么说“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这里的花有什么象征意义?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总结:象征着新的历史时期,中国人民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5.提问:结尾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学生自由提问,明确:与开篇相照应,“不觉加快了脚步”暗示作者被花感动,迈出了人生坚定的脚步。

6.全班再次齐读课文,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生命的永恒与美好,鼓励人们要热爱、珍爱生命。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引导:搜集一些吟咏花木的诗文,与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理解?

明确: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

五、总结全文,加深理解

学生总结,教师补充。

六、布置作业,提升认知

搜集宗璞的其他的作品,下次课一起分享。

板书设计:略

三、《次北固山下》

1.题目:七年级上册《次北固山下》片段教学

2.内容:

次北固山下.png

(1)试讲约10分钟;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体会诗歌所抒发的旅途思乡之情;

(4)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参考解析: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通过反复朗读、小组讨论,掌握即景抒怀的表现手法,提高朗读感悟和合作学习能力。

领悟诗歌所抒发的旅途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意,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领悟诗歌所抒发的旅途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板书课题《次北固山下》并抛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看到这个课题的时候有什么疑问?

(学生自由发言)次是什么意思?谁是“次北固山下”?作者在次北固山下后见到了哪些景物呢?

老师:看来大家对今天的新课文都有很多好奇,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今天的新课《次北固山下》。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

提问:说一说,你对王湾有哪些了解?

要求学生结合课前预习以及自己的了解,鼓励学生踊跃发言,教师总结并补充。

明确:王湾,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洛阳人。先天(唐玄宗年号)进士,官洛阳尉。早有文名,往来吴楚间。作品有《奉使登终南山》等。

(二)了解背景

提问: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作的呢?

要求:学生结合课前预习以及自己的了解,自主发言,教师归纳补充。

明确:本诗选自《全唐诗》。诗人家住洛阳,先天年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诗人经镇江到江南一带去,一路行来,当船停留在北固山下的时候,被那里开阔秀丽的景色吸引。此时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诗人心中的情思,于是就有了这一千古名篇。

(三)揭示主题

提问:你从此诗的题目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要求:学生结合课前预习以及自己的了解,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次:停留、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

诗题即停泊在北固山下,点明诗歌的内容是写人在旅途中,诗歌是作者在旅途中所作。

(四)朗读诗歌,感受韵律

1.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分清断句,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明确: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

3.学生齐读?

三、研读诗歌,深入分析

1.提问:诗歌首联“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诗人为什么要写他的道路还在青山之外呢?

要求:同桌之间交流讨论。

明确:首联点题,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诗人乘着一叶扁舟在绿水中前进,他要驶向青山,而思绪已飘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2.提问:发挥想象,想象、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画面?说说你的理解

要求: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小组代表发言。

明确:“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

3.提问:”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历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你认为该如何理解?

要求: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小组代表发言。

明确:作者从“炼”字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 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道理: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 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美好的新生的事物必将取代旧的事物,光明必将取代黑暗。

4.提问: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这句是如何传达乡思愁绪的?

要求: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小组代表发言。

明确:作者写这首诗很明确地是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而却无法回到故乡的一种遗憾。乡书何处达的意思是说我寄给家乡的书信会到达什么地方呢?说明作者是有乡却不可归、有家却不能回,一种失落、遗憾、惆怅的情怀体现得淋漓尽致。而此时的作者看到正在归去的大雁落在了洛阳河边,思乡之情更加浓烈,道出一种无尽的无奈之情。

5.提问: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要求: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小组代表发言。

明确:这是一首写景诗,就长江的风景引起旅途的乡愁,是即景抒怀。

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

提问: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歌。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歌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思乡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结",一个套在炎黄子孙身上的结”。 在你所积累的诗歌中,哪些诗句抒写了乡愁?

要求: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总结后,小组代表发言。

明确:

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②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

③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唐王维《杂诗三首》

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请学生各抒己见,谈谈学了这篇课文之后的感受。教师补充:这首诗意境清新辽远,描写细腻,运用了即景抒怀的写法。诗人通过对江南残冬早春景象新鲜而又精致的描绘,表达出诗人无比热爱江南水乡和怀念家乡及亲人的思想感情。

六、实际演练,布置课后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诗歌;

2.请你代替作者写一封家书以表达其思乡之情;

3.课下搜集有关思乡的诗词,品味其中的情感。

【板书设计】略

四、《春夜洛城闻笛》

1.题目:七年级下册《春夜洛城闻笛》片段教学

2.内容:

春夜洛城闻笛.png

3.基本要求:

(1)试讲时间10分钟左右;

(2)引导学生体会情感;

(3)根据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参考解析:

【233网校解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了解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法,学生把握诗歌内容,提高语言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李白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感受李白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提问:(ppt展示李白画像)同学们对李白有什么样的了解呢?

2.学生回答: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李白所作词赋,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3.根据学生发言,教师引导:今天就一起学习李白的一首诗《春夜洛城闻笛》,一起去课文中感受李白的故园情。(教师板书今日课题)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一)写作背景介绍

要求:学生结合课前预习,针对本诗写作背景进行介绍。

明确: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时,李白游洛城时作出这首诗。

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当时称为东都。当时李白客居洛城,身处客栈里,偶然听到笛声触发了故园情,因此写下了这首诗。

(二)读通诗歌,识读生字

要求: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律,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读的同时用笔圈画疑难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解决。

(三)理解诗歌大意

提问: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要求:学生默读诗歌后回答。

明确: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李白客居洛城时听到了《折柳曲》的笛子声,因而写了此诗表达思乡之情。

三、研读诗歌,深入分析

1.提问:这是怎样的笛声?

明确:玉笛。

教师提问:玉笛是什么意思?

明确:笛子的美称。

教师提问:从哪里看出来的?

明确:从课下注解看到的。

教师总结:我们在学习诗歌时,一定要关注到课下的注释,注释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诗歌的内容。

2.提问:“暗飞声” 是什么意思?

明确:笛子的声音隐隐约约,并不是很清楚…

提问:那为何作者说“满洛城”?

要求:同桌交流后回答。

明确:静谧的晚上,洛阳城的春风带着笛声飘散,作者的心里都是这样的笛声。

提问:作者心里为什么都是这样的笛声?

明确:因为这是折柳曲,柳与“留"谐音,与送别有关,代表离别和哀怨。

教师提问:这种离别的曲调勾起了李白怎样的情丝?

明确:深深的思乡之情。

3.朗读指导:教师播放配乐,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情感。

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

提问古代还有哪些思乡的诗?

明确: (生1),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生2)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生3),“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教师请学生谈谈学完本课的收获。

六、实际演练,分层作业

学生写一首思乡的小诗歌。

板书设计:

《春夜洛城闻笛》

折柳→思乡之情

五、《范进中举》

1.题目: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片段教学

2.内容:

范进中举.png

3.基本要求:

(1)试讲约10分钟;

(2)朗读第二段,体会人物情感;范进中举疯了之后说了一句话:“噫!好了!我中了!”有学生说“好”字更重要,有学生说“中”字更重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

(3)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参考解析:

【233网校解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同时分析范进中举后的喜极而疯的人物形象,体会范进中举后的心情变化。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课文和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习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人物描写手法,提升课文阅读能力,加强自主合作探究,提高感悟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封建社会的人生百态,感受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荼毒。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朗读第二段,分析人物对话,体会范进喜极而疯的过程,学习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描写手法。

教学难点:了解封建社会的人生百态,感受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茶毒。

教学过程:

一、作品导入,激发兴趣

上课之初,教师发言:《范进中举》选自《儒林外史》,“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儒林外史》 全书正是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书中人物,大都有那个时代的真人真事为影,全书故事没有一个主干,但有一个贯串其中的中心,即反封建科举、封建礼教,讽刺因热衷功名而造成的极端虚伪的社会风气。作品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如周进、范进、严监生等。那么今天,我们就走进范进的故事,看看在他身上发生了哪些事?

由此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文段,整体感知

1.识读第二段生字词

读准字音,体会语气、语调的运用,注意文下注释中的一些旧小说中的词语的解释。

2.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二段,注意表现出人物性格。

三、研读文段,深入分析

1.提问:文段中哪些地方能表现范进的经济状况?

要求:学生举手回答。

明确:“这十几年, 不知猪油也曾吃过两三回”“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这几句可见范进家境贫寒。

2.提问:在这种情况下,范进的社会地位如何?

要求:教师邀请同学回答问题。

明确:“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尖嘴 猴腮,也该撒泡尿照照自己”,胡屠户对他的轻侮中可见他社会地位低下。

3.提问:那么,面对这样的侮辱,范进又是什么表现呢?

要求:同桌交流,举手回答。

明确:面对屠户的训骂,他竟然“唯唯连声”。

4.提问::在这种情况下,他仍偷偷赴试,这说明了什么?

要求: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回答。

明确:表现出他对功名的热衷。

(PPT展示范进中举后发疯的画面)

5.提问:说说范进发疯的过程分为哪四个层次?

要求:学生朗读第五段,举手回答。

明确:时间线:昏厥——疯跑——跌倒——发疯。

6.提问:文段中反复出现的场景是什么?

要求:点名回答。

明确:拍手、大笑、“我中了” 这句话。

7.提问,这一情节的设置,目的是什么?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要求: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回答。

明确:作者运用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手法,充分表现了范进的利欲熏心,从而揭示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8.提问:“噫!好了!我中了!”和“噫!好!我中了!”,哪种表述比较好?

要求: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回答。

明确:两个句子在文段中的位置不同,要读出不同的语气,反映了范进的情绪变化。 “噫!好了!我中了!”要读出平常说话的语调,略带高兴。“噫!好!我中了!”要读出伤感、悲叹的语调。

9.提问:“噫!好了!我中了!”,这句话中,“好” 字重要,还是“中”字重要?

要求: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回答。

明确:都不可缺少,“好”是“中”的结果,“中”是“好”的原因。

10.提问:范进已经看见及第的报贴了,他可能想到了什么?

要求: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明确:想到了岳父对他的辱骂,想到了他已经饿得两眼昏花的母亲。

11.提问:你认为范进是一个怎样的人?

要求: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令人心酸、精神麻木、十分可怜、性格扭曲的人。

四、巩固小结,思想提升

提问:学习本课,你有哪些心得体会?

要求:学生举手回答。

明确:同学们的总结非常得精彩,我们学习课文就是一个由未知到已知,以点窥豹的过程。本文作者给范进取名也费了些考量。

看大屏幕:“范”一词在古代是“模子”的意思,“进” 则通进士。此时此刻,我们又由一个范进看到了千千万万个像范进一样被侮辱、被扭曲、自私而又令人心酸的读书人们。科举制度虽然有其不好的一面,但我们没有理由嘲笑它;因为它也是我们研究中华文化的一大坐标。

五、分层作业,学以致用

1.仿照本节课所学的分析范进人物形象的方法,自己分析课文中胡屠户、张乡绅等人物形象。

2:课外继续阅读《儒林外史》。

板书设计:略

六、《再塑生命的人》

1.题目:七年级上册《再塑生命的人》

2.内容:

再塑生命的人.png

再塑生命的人

老师安妮·莎莉文来到我家的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这是1887年 3月3日,当时我才6岁零9个月。回想此前和此后截然不同的生活,我不能不感叹万分。

那天下午,我默默地站在走廊上。从母亲的手势以及家人匆匆忙忙的样子,猜想一定有什么不寻常的事要发生。因此,我安静地走到门口,站在台阶上等待着。 下午的阳光穿透遮满阳台的金银花叶子,照射到我仰着的脸上。我的手指搓捻 着花叶,抚弄着那些为迎接南方春天而绽开的花朵。我不知道未来将有什么奇迹会 发生,当时的我,经过数个星期的愤怒、苦恼,已经疲倦不堪了。

朋友,你可曾在茫茫大雾中航行过,在雾中神情紧张地驾驶着一条大船,小心 翼翼地缓慢地向对岸驶去?你的心怦怦直跳,惟恐意外发生。在未受教育之前,我 正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无从知道海港已经非常临近。我 心里无声地呼喊着:“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恰恰正在此时,爱的光明照在 了我的身上。

我觉得有脚步向我走来,以为是母亲,我立刻伸出双手。一个人握住了我的手, 把我紧紧地抱在怀中。我似乎能感觉得到,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 我深切的爱的人,——安妮·莎莉文老师。

第二天早晨,莎莉文老师带我到她的房间,给了我一个洋娃娃。后来我才知道, 那是柏金斯盲入学校的学生赠送的。衣服是由年老的萝拉亲手缝制的。我玩了一会 儿洋娃娃,莎莉文小姐拉起我的手,在手掌上慢慢地拼写“DOLL”这个词,这个举 动让我对手指游戏产生了兴趣,并且模仿在她手上画。当我最后能正确地拼写这个 词时,我自豪极了,高兴得脸都涨红了,立即跑下楼去,找到母亲,拼写给她看。 我并不知道这就是在写字,甚至也不知道世界上有文字这种东西。我不过是依 样画葫芦模仿莎莉文老师的动作而已。从此以后,以这种不求甚解的方式,我学会 了拼写“针”(PIN)、“杯子”(CUP)、以及“坐”(SIT)、“站”(SfAND)、 “行”(WALK)这些词。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名字,是在老师教了我几个星期以后, 我才领悟到的。

有一天,莎莉文小姐给我一个更大的新洋娃娃,同时也把原来那个布娃娃拿来 放在我的膝上,然后在我手上拼写“DOLL”这个词,用意在于告诉我这个大的布娃 娃和小布娃娃一样都叫做“DOLL”。

这天上午,我和莎莉文老师为“杯”和“水”这两个字发生了争执。她想让我 懂得“杯”是“杯”,“水”是“水”,而我却把两者混为一谈,“杯”也是“水”, “水”也是“杯”。她没有办法,只好暂时丢开这个问题,重新练习布娃娃“DOL [,”这个词。我实在有些不耐烦了,抓起新洋娃娃就往地上摔,把它摔碎了,心 中觉得特别痛快。发这种脾气,我既不惭愧,也不悔恨,我对洋娃娃并没有爱。在 我的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莎莉文小姐把可怜的 洋娃娃的碎布扫到炉子边,然后把我的帽子递给我,我知道又可以到外面暖和的阳 光里去了。

我们沿着小路散步到井房,房顶上盛开的金银花芬芳扑鼻。莎莉文老师把我的 一只手放在喷水口下,一股清凉的水在我手上流过。她在我的另一只手上拼写“WN” ——“水”字,起先写得很慢,第二遍就写得快一些。我静静地站着,注意她手指 的动作。突然间,我恍然大悟,有股神奇的感觉在我脑中激荡,我一下子理解了语 言文字的奥秘了,知道了“水”这个字就是正在我手上流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 西。

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井房的经历使我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啊!原来宇宙万物都各有名称,每个名 称都能启发我新的思想。我开始以充满新奇的眼光看待每一样东西。回到屋里,碰 到的东西似乎都有了生命。我想起了那个被我摔碎的洋娃娃,摸索着来到炉子跟前, 捡起碎片,想把它们拼凑起来,但怎么也拼不好。想起刚才的所作所为,我悔恨莫 及,两眼浸满了泪水,这是生平第一次。

那一天,我学会了不少字,譬如“父亲”(FATHER)、“母亲”(MUYHIi:II)、 “妹妹”(SISYIIR)、“老师”(TEAHER)等。这些字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 花团锦簇,美不胜收。记得那个美好的夜晚,我独自躺在床上,心中充满了喜悦, 企盼着新的一天快些来到。啊!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

3.基本要求:

(1)试讲时间10分钟左右;

(2)朗读第一段,表现出作者的感情;

(3)问题设计紧扣题本,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题目的内涵;

(4)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参考解析:

【233网校解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准确流利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文章内容,感悟莎莉文老师的形象,提升感悟思想、情感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课文中体会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准确流利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从文章中理解作者对莎莉文敬爱和感激的情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介绍作者的生平故事导入)上课之前,教师给学生一下介绍本课的作者海伦·凯勒。海伦凯勒是美国著名女作家、教育家,她一岁半时场重病夺去了她的视力和听力,随之又丧失了说话能力。然而就在那个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里,她竟然学会了读书和说话,并以优秀的成绩从大学业,成为一名学识渊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和希腊五种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海伦凯勒是个奇迹” ,那么又是谁创造了这个奇迹?今天,我们学习海伦凯勒口述的一篇文章《再塑生命的人》一起来解决这个谜。(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问: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要求: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教师归纳总结。

明确:主要讲了莎莉文老师教“我"识字,认识各种事物的过程。

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

1.提问:我们先来看课文的第1~5段。这五段主要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要求:学生齐读前五段,同时思考并概括这五段的主要内容,邀请同学自主发言。

明确:主要写了莎莉文老师来到“我”家前” 我”和我的家人所做的准备以及" 我"的心理活动。

教师追问:为什么要写莎莉文老师来之前,我"的心理活动,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为莎莉文老师的出场做了铺垫,烘托出“我”对老师的到来的期待,也为后文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做铺垫。

2.提问:你能读出‘我” 对莎莉文老师的期待吗?

要求:教师指读,给予反馈评价。

3.提问:莎莉文老师来到“我”身边后做了什么?

要求: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自主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归纳。

明确:莎莉文老师教"我"每一个东西都有自己的名字。

教师追问:莎莉文老师是怎么教“我"的?

要求: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回答问题。

明确:她先让“我”自己摸洋娃娃,然后在我的手心写下洋娃娃这个单词,通过这种方法“我” 学会了写字。

4.提问:文章的题目是《再塑生命的人》,思考一下,“再塑生命”是什么意思?

要求:学生再读课文,自主回答。

明确:再塑生命”指的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给予生命。

教师追问:再塑生命的人指的是谁?作者为什么说她是再塑生命的人?

明确:指的是莎莉文老师。莎莉文老师对我“我"来说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使我拥有了知道了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名字。

5.提问:这篇文章中,作者表达了对莎莉文老师怎样的感情?

明确: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和敬爱之情。

6.朗读指导:带着“我”对莎莉文老师的真挚的情感再次朗读课文。

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

阅读贝多芬身残志坚,扼住命运的咽喉创作出《月光曲》的故事,体会他和海伦凯勒一样付出艰辛取得成功的故事。

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教师请学生谈谈学完本课的收获。

六、实际演练,分层作业

1.找一找古今中外身残志坚的故事。

2.以莎莉文老师的口吻写一封信给海伦凯勒。

板书设计:略

七、《观沧海》

1.题目:七年级上册《观沧海》片段教学

2.内容:

观沧海.png

3.基本要求:

(1)试讲约10分钟;

(2)认识诗人的诗歌风格,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3)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参考解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风格,体会诗表达的意境。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诗歌、想象画面的方式,学习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描写方法,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提高朗读感悟能力和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的诵读,结合想象画面,学习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描写手法,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认识诗人古直悲凉、豪迈有力的诗歌风格,理解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激发情感

教师提问:世界上最快的人是谁?学生自由发言

引导:说曹操,曹操到。曹操平常给我们的印象都是枭雄、狡猾、奸诈。

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观沧海》,进-一步了解曹操。由此导入新课。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读准字音,找出新词,对不懂的词句借助工具书或与同桌交流,教师根据交流情况正音、析字形,引导学生理解字词含义。如“峙”读zhì。

2.教师PPT展示诗文,学生尝试朗读,注意读出断句并用斜线画出,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二)认识作者、了解内容

1.学生结合预习资料分享对曹操的认识,教师借助多媒体引导总结。

2.提问:诗歌的哪一句话与题目相照应?

要求:学生自主阅读,结合工具书以及课后注释,明确诗文大意,教师点名回答。

明确:“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以下十句的描写,都是由此句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

1.提问:作者登上碣石山以后,看到了什么?这几句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运用了什么样的写景手法?

明确:水何澹澹(动景), 山岛竦峙(静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动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静景),描绘了一幅宏大的画面,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

2.提问:诗人描绘的景象都是自己真实所看到的吗?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教师引导总结。

明确:山岛、树木、百草、洪波是作者真实看到的。日月和星汉是作者想象到的。诗人既写了实景又写了虛景,这样的表现手法叫作虚实结合。

3.提问:诗人用来抒发情感的句子有哪些?其含义是什么?

明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表现了诗人开阔、博大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远大抱负。

4.朗读体会:结合曹操一代枭雄的身份,邀请男生齐读诗歌,注意读出豪迈的气势。

5.提问:大家是如何感受到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呢?这种抒情方式叫做什么?

明确:通过诗人对景物的描写感受到的。这种抒情方式叫作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6.提问:诗人运用这样的表现手法的作用是什么?

要求:教师播放相关图片及音乐,学生带入情境感受手法的妙处。

明确:感觉到整片大海都是属于自己的。大海这种磅礴的气概正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写照,诗人以大海自比,表达了他豪迈、渴望建功立业的宽阔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

7.提问:你认为曹操诗歌的风格是怎样的?

明确:古直悲凉、豪迈有力。

8.朗读指导:全班齐读,读出气势。

四、巩固小结,深入理解

提问。请你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画面。然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口语练习,深入把握诗歌内容及感情。

明确:海水宽阔浩荡,山岛高高挺立,树木和百草十分的丰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浩瀚的海洋中,仿佛有运行的日月,仿佛有灿烂的银河星光。

五、实际演练,分层作业

1:把《观沧海》写成一个400字的小片段,注意要用到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

2.阅读曹操的其他诗歌作品,进一步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

板书设计:略

八、《论语十二章》

1.题目: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片段教学

2.内容:

论语十二章.png

3.基本要求:

(1)试讲约10分钟;

(2)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理解课文内容;

(3)体会课文丰富的思想内涵,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

(4)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参考解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课文丰富的思想内涵,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提高自身修养。

【教学中难点】

教学重点: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丰富的思想内涵,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提高自身修养。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你们知道是谁提出的名言吗?引导学生自由发言,谈谈感受。根据学生的发言,讲解孔子地位,孔庙、孔子学院等。

教师引导:《论语》即使在今天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触摸经典,接受儒家文化熏陶。(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读通文言句子

1.教师范读诗歌,学生认真听。

2.学生以组为单位练习朗读文言文,注意读准字音,画出节奏并体会韵味。

3.教师邀请学生朗读,给予反馈评价。

(二)理解文言句子大意

1.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言大意,不懂的地方同桌之间交流讨论。

2.教师检查反馈,讲解疑难实词和虚词。(适当板书)如:

子:孔子 而:进而,然后

时:按时 习:温习 之:代词,它

说:通“悦”愉快 乎:语气词, 吗

朋:志同道合的人

自:从 知:了解

而:但是 愠:愤恨、恼恨

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

1.提问:在弄懂文意的基础上讲讲每一则语录的意思?

要求:学生齐读文言,小组合作,代表发言。

明确:一是主要谈学习方法以及怎样做人。“学”是认知过程,“习”则是巩固提高的过程,二者有机统一,才能学有所成。

“人不知而不愠”,这是谈个人修养的崇高境界。

二是则讲治学的人的品德修养。“吾日三省吾身”后面用了一个冒号,表示它是总领后面的内容。“三省吾身”在今天也仍然有它的现实意义。

三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四主要谈对知识的巩固与创新。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不断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才能为人师表,简练的话语中蕴含深刻的哲理。

五是讲的是学习方法,强调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的必要性,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六是讲孔子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七讲的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

八是要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德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

九讲的是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已成为至理名言。

十讲要珍惜时间,孔子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

十一讲人要立志。“志”就是人的志向、志气。“匹夫不可夺志”,反映出孔子对于“志”的高度重视,甚至将它与三军之帅相比。人要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他应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受威胁利诱,始终保持自己的“志向”。

十二讲教育方法问题。即:博览群书,广泛学习,就与切身有关的问题提出疑问并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2.提问:哪几则讲的是学习态度,哪几则讲的是学习方法,哪几则讲的是品德修养?

要求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并讨论。

明确:谈学习方法的有:第一则、第四则、第五则、第十二则。

谈学习态度的有:第七则、第九则。

谈品德修养的有:第一则、第二则、第六则、第八则、第九则、第十一则、第十二则。

3.分组再读学习方法的句子、学习态度的句子和道德修养的句子。

4.提问:宋开国丞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结合所学的《论语》十二则,说说你的理解。

要求:学生讨论,教师引导。指师

明确: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精通《论语》就可以治理天下。这句话道出了《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的作用。

5.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全文:说说自己的感受。

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

提问:文章中有很多的成语,同学们能找出来吗?并进行成语接龙游戏。

要求: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温故知新、不耻下问、诲人不倦.......

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教师请学生谈谈学完本课的收获。

六、实际演练,分层作业

1.摘录自己喜欢的名言警句。

2.搜集更多的孔子与学生之间的故事,下节课继续分享。

板书设计:略

九、《老王》

1.题目:七年级下册《老王》片段教学

2.内容:

老王1.png老王2.png

3.基本要求:

(1)试讲约10分钟;

(2)"朗读最后一段;

(3)体会不幸与幸运那一句话;

(4)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参考解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品析文段,探究作者对老王心怀“愧怍”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文本细读,引导学生体会老王的不幸。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发现杨绛先生的人性之美。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通过文本细读,引导学生体会老王的不幸。

教学难点:品析文段,探究作者对老王心怀“愧怍”的原因。发现杨绛先生的人性之美。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进入新课

同学们,杨绛说:“唯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她非常感念那些在苦难岁月中保持高贵人性,在自己一家落难时,给予她帮助的普通人。老王就是这样一位令作者难忘的布衣之交。(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最后一段,学生认真听。

2.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老王送鸡蛋的目的

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

1.提问:第8段对老王的描写,老王给你什么印象?

要求:学生朗读第八段,归纳概括。

明确:老实、善良、贫苦、瘦弱、生病、懂得感恩。

2.提问:鸡蛋和香油值钱吗?老王为什么要在生命的最后阶段送给作者一家如此一份厚礼(鸡蛋和香油) ?作者在他心目中处于什么地位?

要求: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不是那么值钱,但对老王来说,是自己能拿出的最好的礼物。表达对作者的感激,表现患难时代老王对作者一家的深厚情谊。

3.提问:作者谢了老王的香油、大鸡蛋,拿什么给老王作为回报?作者拿钱给老王有错吗?老王不是要钱,他要的是什么呢?

要求:学生朗读句子,并回答。

明确:他想要的是钱,作者拿钱是因为老王贫苦,老王要的是作者接受他的好意。

4.提问:作者是对什么愧怍呢?

要求:朗读文章最后一段,小组讨论。

明确:作者想拿钱给老王,伤害了老王的情谊和自尊,侮辱他的善良。

5.提问:怎样理解“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句话?

要求:学生朗读最后一段,小组讨论,小组派代表回答。

明确:老王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身子僵直,样子非常怕人,作者心里只有同情和悲酸,老王死了好几年了,作者每每想起来还感觉有愧于这个不幸者,总觉得在他生前,对他关爱不够,还用钱伤害他的自尊。

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

结合文化大革命背景,分析作者的幸运,通过例子,发现杨绛的人性美。并交流总结在生活中类似这样富有爱心的人和事。

要求: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合理、切题即可。

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师生共同总结:杨绛先生亲历了特殊岁月里的起起伏伏,坚贞于伟大女性的关怀与慈爱。我们分明看见她在真诚地为她的灵魂清点行囊。她是如此的温暖动人,她的人性光辉,将照亮我们,成为引导我们前进的灯火。让我们怀着关爱去点亮他人前行的路吧!(适当板书)

六、实际演练,分层作业

1.写一篇作文描述自己的心得感受。

2.读读杨绛的《干校六记》《我们仨》等作品。

板书设计:略

十、《蒹葭》

1.试讲题目:《蒹葭》

2.详细内容: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png

3.试讲要求:

(1)音字词读音准确;

(2)体会作者感情;

(3)引导学生学会比兴手法;

(4)试讲10分钟。

答辩:

(1)举例证明比兴手法

(2)你觉得诗歌中男女见面了吗?

参考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蒹葭是什么?有谁见过蒹葭?给我们讲讲吧!(同学自由发言)老师PPT播放蒹葭图片,师生交流蒹葭留给我们的感觉。我们了解到的蒹葭随风飘荡,柔美可爱给人宁静的感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首古诗就以蒹葭命名,它会写些什么?一起来进入今天的课堂学习吧!(板书课题)

(二)《蒹葭》教学过程

1、读:整体感知

(1)齐声朗读:教师点评并给与朗读指导。

(2)教师配乐范读或名家范读,学生听读。

(3)学生赛读:通过赛读读准节奏字音。

2、练:落实重点字词(约5分钟)

a.找出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几组词

明确:第一组:苍苍,萋萋,采采(茂盛、众多的样子)

第二组:(道阻且)长,跻,右(道路漫长,险阻,弯曲形容难以到达)

第三组:(在水之)湄,涘(水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

第四组:(宛在水中),中坻,中沚(水中的高地或陆地)

此处有小小的区别要明确

第五组:(白露未)晞,已(干,完溯)

b.找出方向相反的一组词:洄,溯游

3、品:品味诗歌内容及情感(约20分钟)

第一组: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问:这是一个怎样的时间怎样的情景?(引导学生想象联想,体会诗歌意境)

明确:a.深秋的早晨,晨雾氤氲,雪白的霜结在在蒹葭叶片上,慢慢地融化为晶莹的露珠。蒹葭随晨风中轻轻地摇摆,露珠轻轻地滑落,摔碎在丛草间,溅落一地的清脆。

b.霜——晞——已:从秋霜到露水变化看出时间的变化。

第二组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1)问:展开想象“伊人”是谁?她是个怎样的那还?

明确:“伊人”是男主人公心仪的女孩子,美丽善良,委婉害羞,但是她十分朦胧,看不真切。

(2)问:(在水)一方——湄——涘:“伊人”的位置变化说明了什么?

明确:朦胧,漂浮不定,难以追寻。

第三组: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问:此组诗歌讲述了什么故事?

明确:男子逆流而上,顺流而下寻找“伊人”。道路漫长而崎岖,可见追寻“伊人”的路途十分艰难。(可引导学生想象男子怎样跋涉,怎样达到穿过艰难险阻,用了些什么方法到达上游)

(2)问:男子找到心中的她了吗?

明确:没有找到,从三个“宛在”可知女子仍然和他有着一河之隔。若隐若现,如梦似幻。

4、议:诗歌的结构特点及写作特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说说诗歌结构有什么特点,写作有何特点?

明确:赋、比、兴及重章复唱手法的讲解。

(2)诗中表现了男主人公什么样的品格?

(3)诗中“伊人”确实存在还是男子想象的?

(4)展开想象和联想“伊人”除了可以指男子爱慕的女孩还可以指喻什么?

5、练:

把诗歌改编成一个小故事,合理想象给这个故事续上一个结尾。

要求:感情基调,文字风格要与诗歌一致。

十一、《列夫●托尔斯泰》

1.题目:八年级.上册《列夫●托尔斯泰》片段教学

2.内容:

列夫●托尔斯泰.png

3.基本要求:

(①)试讲时间10分钟左右;

(2)讲解要目的明确、条理清楚、重点突出;

(3)理解课文表达内容;

(4)根据讲解内容适当板书。

参考解析:

【233网校解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鬈、粗制滥造”等字词,了解文章涉及的人文背景,学习文中细致的肖像描写。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文章中的重点段落,掌握外貌描写的方法,提高语文赏析能力和写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人生的奋斗意义和坚守正确的价值取向,明白心灵美才是真的美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文中细致的肖像描写手法。

教学难点:掌握外貌描写的方法,明白心灵美才是真的美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名言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朗读名言:他曾说:“选择你所喜欢的,爱你所选择的”;他曾说“人生并非游戏,因此,我们并没有权利凭借自己的意志放弃它”,请学生聆听。并请学生交流听完之后的感受,并猜测这位名人是谁?

2.根据学生发言,教师引导:这就是伟大的作家列夫· 托尔斯泰,进而引出本课——列夫·托尔斯泰。(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读通全文,解决生字词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己练习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教师点名请学生朗读,给予反馈评价,并相机提醒学生注意“鬈、粗制滥造”等字的读音和字形。

(二)理解课文大意

1.学生借助课下注释,自主疏通课文大意,不懂的地方同桌之间交流讨论。

2.教师检查反馈,讲解疑难词语。

3.学生进行汇报,谈谈自己对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

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

1.提问:本文题目为“列夫·托尔斯泰”,请问你对他有什么了解呢?

要求:播放视频介绍,请学生观看,并结合前期所查阅的资料,自由发言。

明确:列夫· 托尔斯泰是世界文豪,生于贵族家庭,1845年入喀山大学进行学习,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做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 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托尔斯泰给人类留下了《战争与和平》《安娜 ·卡列尼娜》等传世之作。

教师追问:那本篇课文要介绍的是不是这位文豪的作品呢?

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明确:本文是茨威格的作品,其主要内容是对列夫·托尔斯泰进行描写。

2.提问:那主人公到底长得怎么样呢?

要求:教师点名同学朗读第1自然段,并请其回答上述问题。

明确:课文描写了主人公毛发众多、长相普通、面部轮廓崎岖等特点。

3.教师追问:那作者运用了怎么的描写方式呢?

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并自主发言。

明确:课文中主要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比喻有“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

夸张有“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

教师追问:为什么要用这两种修辞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要求:学生再读课文,并自主发言。

明确: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有着相似点却本质不同的事物进行描写,借此来突出事物的特点,增强形象感:夸张是在描写事物或者人物时,用言过其词的方式来进行表达,可以夸大也可以缩小。文章运用这两种手法,是为了突出主人公的外貌特点:毛发和胡须很浓密、外表粗陋、皮肤粗糙、缺乏光泽。

4.提问:主人公的长相让你联想到什么人?尝试用画笔进行简单地创造。

要求:学生拿出提前准备好的绘画纸进行简单地绘画。

5.提问:如此平庸的外貌怎么就创造出了令人惊叹的文学作品呢?

要求:教师播放列夫托尔斯泰的文学作品的选段资料,学生进行自由阅读,并回答上述问题。

明确:主人公外貌一般,但内心丰富,精神世界饱满,思绪开阔,对社会有着深刻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

6.提问:文章第2自然段,运用了怎么的写作手法呢?作者又想说明什么呢?

要求:学生重点朗读“因为,无可否认的是,这个出身于名……”片段,并展开想象。

明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低矮的陋屋”比喻主人公的外貌,说明主人公虽然有着良好的家世和令人羡慕的出身,但他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来,突出主人公的外貌

鄙陋。

7.提问:作者用大量笔墨来描述主人公的外貌鄙陋,是为了表达什么呢?

要求:学生相互讨论,合作汇报。

明确:全文既对托尔斯泰的“形”“神” 作了独到细致的刻画,同时也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赞美之情,明确心灵美才是真的美的道理。

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

提问:同学们都阅读过哪些世界闻名的文学作品呢?

要求: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阅读可以开阔视野、提高认知、丰富思绪。

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教师请学生谈谈学完本课的收获。

六、实际演练,分层作业

1.积累本文中的修辞手法,并尝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2.搜集列夫.托尔斯泰的其他作品,并阅读。

板书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

外貌:毛发浓密、普通粗鄙

思想:独到见解、成就斐然

十二、《钱塘湖春行》

1.题目:八年级上册《钱塘湖春行》片段教学

2.内容:

钱塘湖春行.png

3.基本要求:

(1)试讲在10分钟之内;

(2)要有感情地朗读;

(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4)适当板书。

参考解析:

【参考解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诗大意,并能说出作者创作的观察顺序。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诗的学习,能够增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激发用语言描述所见美景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能够增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激发用语言描述所见美景。

【教学过程】

一、情境游戏,导入新课

PPT出示西湖十景的图片,请学生试着用语言描述图片上的美景。经过几轮互动,教师点出学生可能会犯的错误:语句啰嗦,用词不讲究;叙述缺乏逻辑性和条理性;描述没有情感渗透。然后教师引题:“ 美景之所以美,是因为有好的诗句清晰细致地描述。那我们今天就来看看中唐的伟大诗人白居易是如何描述美景的。”由此导入新课。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教师提问:你们了解白居易吗?

要求:学生结合预习,教师补充。

明确:白居易(772~846),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太原(今属山西)人。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词不多,但影响后世甚大。有《白氏长庆集》。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2.提问:对于本诗的体裁,你们了解多少?

明确:律诗是一种中国诗歌体裁,体诗的一种,兴盛于唐。

律诗对格律要求非常严格,每句有几个字就称几言,常见的类型有五律和七律。通常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两句称一联,共四联。

分别称为首联、颌联、颈联、尾联。每首的领联、颈联的两句是对仗句。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律诗通常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3.教师带领学生配乐朗读,自由朗读。

4.要求:请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解释全文,并找出诗中所描绘景物的地点。

明确:从孤山寺的北面来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第一句作者即点明地点,即孤山寺北贾亭西。

三、深入研读,加深理解

要求:教师继续设置如下任务,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后。

回答:

1.提问:本诗的前两句中出现了哪些景物?诗人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观察的?

明确: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描写了水、云、莺、树、燕、泥、花、草。

这些景物大致可分为如下两组:

水、云、花、草一远景、静景。

莺、树、燕、泥一近景、动景。

此处的观察顺序是由远及近再到远,由静及动再到静。

2.提问:颈联写的是什么?

明确:“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两句是写远景。

因为近看不到太多的花和草,只有远看,才能看到繁多而多彩缤纷,让人目不暇接的花,才能看到绿荫连绵犹如水一般的草。

3.提问:这样写有何好处?

要求:教师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

明确:从距离上讲,由远及近再到远,突出了景观优美而丰富,远近四处都是美好的景色,也侧面写出了景色太美让人目不暇接的感受;从动静上讲,由静到动再到静,体现了观察的真实性,远处的景观体现静态的美感,近处的景观鲜活生动,符合真实生活的逻辑;远近结合,动静交叉,使整首诗既富有整体上的画面美感,局部又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既描述了美景,又写实地体现了客观存在,呈献给读者一幅非常真实,具体的西湖春景图。

4.提问:颌联中的“争”和颈联中的“没”两字可否换做“啼”“遮”?为什么?

明确:不可以。此两处都是在运用比拟的手法形象地突出了景观的特点:首先,“几处早莺争暖树”是将“莺”拟人,用人争先恐后的样子描述早春的莺鸟成群结队地在树上鸣叫的场景,若将“争”换成“啼”,使“群莺鸣树”的样子不够形象生动,也缺乏动态的活泼感;其次,“浅草才能没马蹄”是将“草”拟物成水,只有水才能“没”,而春天的绿草还不是很茂盛,被风吹也不会显现出剧烈的摇动,就像是刚刚没过马蹄的水湾一般,清浅而柔顺。此处若是将“没”换成“遮”,读者就失去了将草和水相关联的想象空间,语言表达就会略显平淡,不够真实生动。

5.提问:本诗中除了比拟,作者还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明确:除了比拟,还有对仗,每联上下句之间不但字词对偶,平仄和押韵也都达到了律诗的要求;另外首联下句还使用了夸张,用云水同低夸张地表现了春水初生,白云低垂,水天一色的场景。

四、拓展延伸,提升能力

教师再次用多媒体出示“ 西湖十景”的图片,请学生任选一张再次进行口头描述,注意描述的顺序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否可使用一些修辞增加画面的真实感,遣词造句是否有美感又富逻辑。

五、小结课题,布置作业

总结文章内容,请同学将上述口头描述写成一篇200~300字的习作。

板书设计:略

十三、《咏雪》

1.题目:七年级上册《咏雪》片段教学

2.内容:

咏雪.png

3.基本要求:

(1)试讲约10分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欣赏咏雪名句,探究比喻修辞之精髓在于神似而非形似;

(4)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参考解析:

【参考解析】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复述故事;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通过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小组讨论,欣赏咏雪名句,明确比喻之精妙在于神似而非形似。

3.通过对古代诗礼替缨之家和谐融洽、书香味浓郁的家庭氛围的感知陶冶情操,培养生活雅趣,学习古人智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以多种形式诵读课文,达到当堂成诵的效果;积累文言词语,尤其是古今异义的词语。

教学重点:欣赏咏雪名句,探究比喻修辞之精髓在于神似而非形似。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假如此时此刻窗外飘起了漫天飞舞的雪花,你会有什么想法和冲动?引导同学说出:打雪仗、堆雪人等。同学们玩儿的兴致很高呀!冬天马上就要来了,寒风凛冽固然让人心存畏惧,可严冬也有令我们期待和憧憬的地方,雪花这个飞舞的精灵给冬天增加了多少意趣和浪漫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一个诗礼书香之家,看看他们在下雪天会进行

哪些有趣的活动。(板书课题:咏雪)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勾画有疑难的字音,结合课下注释认读;

2.教师范读,指导诵读(读音和句读);

3.学生自由朗读,力争流畅;

4.鼓励学生毛遂自荐,示范朗读。并根据注释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复述故事。

三、研读诗歌,深入分析

1.提问: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要求:学生边读边写出词语。

明确:融洽、欢快、轻松

2.提问:想一想,议一议:对文中“公大笑乐”一句有不同解释,你如何看待?

(1)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2)笑前喻,乐后喻;

(3)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要求:同桌之间交流讨论。

明确:言之有理即可。

3.提问: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

要求:学生朗读句子,小组讨论回答。

明确:“柳絮因风起”这个比喻更生动、传神。柳絮与雪花都是很轻盈的,形状又相似,柳絮因风而起,让人感受到的是大自然的神奇造化。而且以“柳絮”为喻,新颖别致,给人以温暖的感觉,因为柳絮飘飞正是春暖花开之时。冰天雪地之中,让人感到融融春意,与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以“梨花”比喻“雪花”有异曲同工之处,有优美的意境,激起了人们无限的遐想。而“撒盐空中”只有形似,缺少意蕴,更无法激起读者的想象力。把盐撒到空中干什么呢?有什么用呢?别说人们去玩赏了,恐怕只会避之而不及吧。

4.教师补充:谢道韫因此获得了“咏絮之才”的雅称,后世又用“咏絮才”作为才女的别称。

5.提问: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谢道韫的才气。而对于侄子、侄女的回答,谢太傅未作评定,只是“大笑乐”,耐人寻味。不答是雅量,不评是慈爱。一笑是儒雅,一笑是暗许。既暗许了谢道韫的才气,又保全了侄子胡儿的自尊,可见古人的智慧。

6.归纳主题: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次家庭聚会中,谢道韫表现出了咏絮之才。

7.提问:请同学们找出最能表现《世说新语》语言特点:简洁隽永,也就是用十分简洁的语言传达出非常丰富的意味的句子。

要求:学生再读课文,找出句子。

明确:“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将论文义”;寥寥数语,道出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

《世说新语》还记载了一个与谢道韫有关的典故:林下风致。板书“林下风致”并讲述小故事。

谢遏绝重其姊,张玄常称其妹,欲以敌之。有济尼者,并游张、谢二家,人问其优劣,答曰: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是闺房之秀。

提问:从中可以看出对谁的评价更高?

要求:学生自由表述。

明确:顾家妇不过是闺阁中秀出者,而王夫人即谢道韫虽巾帼,却有名士之风,有一种飘逸出尘的气质。“林下风致”是指魏晋时期士人们所崇尚的超尘脱俗、恬淡潇洒的’人格美。

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师生共同小结:学习了《咏雪》一文,我们除了欣赏赞叹谢家“儿女”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机智外,文中透露的生活雅趣和文化传承精神也深深感染着我们,希望大家以后也能在生活中培养一些雅情雅趣!

六、实际演练,分层作业

1.背诵文章。

2.描摹事物练习:请你任选一样事物进行描写和比喻。

板书设计:略

十四、《敬业与乐业》

1.题目:九年级上册《敬业与乐业》片段教学

2.内容:

敬业与乐业.png

3.基本要求

(1) 试讲约10分钟;

(2)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论证方法;

(3)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4)注意师生活动。

参考解析:

【233网校解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根据文章脉络理解“敬业”“乐业”,学习演讲的特色。

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议论文的写作特点;学习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区分“举例子”和“讲道理”的特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文章的“敬业”和“乐业讨论的学习,激发学生用“敬业”“乐业”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文章“敬业”“乐业”的内涵,初步学习演讲特色及议论文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论证方法的理解及区分,对文章的主要内容的精神领悟。

【教学过程】

一、温故导入,激发情感

通过课堂初始,教师发言:同学们,神奇教练米卢“态度决定一切”的论断,启迪的不仅是奋进中的中国足球,在更大程度上引发的是人们对生活态度、处事原则的深层思考。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的一篇宣讲人生与事业关系的演讲词——《敬业与乐业》,在感知先哲思想风采中,去观照自己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领悟人生价值。(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学生结合课前预习,介绍梁启超及相关文体知识和课文背景,教师出示课件补充:

作者:梁启超(1873-1929), 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著名的“戊戌变法”。近代著名学者,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

课文背景:《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先生于70多年前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为学生所作的演讲,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启蒙教育,有很强的针对性。

演讲的基本知识:演讲是以口语表达的方式面对听众,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阐述某事理的活动,同时还是阐明理论观点、发表学术见解的一种手段。演讲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认清对象,确立主旨;②思维清晰,节奏明快;③感情充沛,例证动人;④语言准确,形象生动。

(二)解决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自主解决生字词。

2.教师检查反馈,课件出示生字词,指名学生朗读,相机正音、析字义,讲解重点词语。

(三)明确论点,理清层次

1.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指名回答。

明确:“ 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2.提问:本文运用了怎样的结构形式?作者是如何论述的?

明确:结构形式是“总一分一总”。

第一部分(第1段):揭示全篇论述中心;

第二部分(第2~8段):论述“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9段):总结全篇,勉励人们“ 敬业乐业”。

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

(一)有业之必要

提问:作者在论证“有业之必要”时,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要求:学生自读课文2~5自然段,作出回答。

明确:一是举例论证:举了孔子和百丈禅师的例子,说明有业的必要性;二是道理论证:引用儒门和佛门的话,证明“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

(二)敬业的重要性

1. 提问: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地论证“敬业的重要性”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要求:学生朗读课文6~7自然段,同桌讨论。

明确:先解释什么是“敬”。引用朱熹的“主一无适便是敬”,解释“ 敬业”的含义就是专心致志、心无旁骛;接着,用设问句提出“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最后用设问句“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过渡并引导,再次回到“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是“敬”。

在这部分中,作者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和事例论证的方法。引用朱子的话解释什么是“敬”,是道理论证;举拉黄包车和当大总统的例子;举佝偻丈人承蜩的例子,论证忠实才能做到敬业。

引用曾文正的话、孔子的话和庄子的话,都是为了强调一个道理:“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

2.提问:“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依据作者的这一标准来衡量,你能从身边也发现一两位这样“天地间第一等人”吗?

要求:学生发言交流,其他学生做适当的评析。

(三)乐业的重要性

1.提问: 作者论证“乐业的重要性”的结构是什么?

要求:学生朗读第8自然段,讨论交流。

明确:作者先摆出司空见惯的反面的现象,进行批驳分析,指出人生在世,做任何事情都要淘神费力,与其“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不如寻找出乐趣;然后运用设问句“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为什么呢”,转入论述为什么要乐业,列出了四个理由。

2.提问:这一部分中,作者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明确:论证方法是事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

提问:作者说“ 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用自己的话说说“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

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和自己的感想,畅所欲言。

明确:首先是有一份正当的职业,不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对于所做的事,要生出敬意,从而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忠实地把它做好;要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

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教师提问,学生小结,引导:《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孔子也曾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让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吟诵这优美文字,传唱这古老歌谣,我相信我们都可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六、实际演练,分层作业

1.搜集有关敬业和乐业的名言名句。

2.准备一篇以“如何端正学习态度”为话题的演讲稿,下节课进行即兴演讲。

板书设计:略

十五、《醉翁亭记》

1.题目: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片段教学

2.内容:

醉翁亭记.png

3.基本要求

(1)试讲约10分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政治理想和流露出的复杂情感;

(4) 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参考解析:

【233网校解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巧妙地结合在-起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政治理想和流露出的复杂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政治理想和流露出的复杂情感。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引导: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沉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勾画有疑难的字音;

2.教师范读,指导诵读(读音和句读);

3.学生自由朗读,力争流畅;

4.理清思路,提问:本文按怎样的顺序写了哪些内容?理解第一段的地点时间人物。

要求:学生归纳

明确:滁州——琅琊山——泉水——亭——人——醉翁

朝暮景色——四季景色

滁人游——太守宴—— 众宾欢——太守醉

三、研读诗歌,深入分析

第二段——风景画

1.提问:朝暮景色有何特点?

要求:朗读第二段

明确:“日出而林靠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2.提问:春夏秋冬景色有何特点?

要求:学生回答。

明确:“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3.提问:“乐亦无穷”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第三段——风俗画

1.提问: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要求:学生朗读第三段

明确:为了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2.提问:这段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要求:小组讨论。

明确:用三个并列的层次来突出最后一个层次。在大小环境和众多人物中突出太守。

3.提问:文中是怎样写出滁州百姓出游之乐的?

要求:学生用原句回答。

明确:“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4.提问:滁人的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反映出来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要求:学生再读课文。

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一有 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此时兴高采烈地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的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5.提问: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有哪些?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有哪些?

要求:学生找出句子并读一读。

明确:“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

第四段——众人归

1.提问:本段写了哪些乐?

要求:学生读第四段。

明确:三种乐——禽鸟之乐、太守之乐、众宾之乐。

2.提问: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要求:小组讨论。

明确: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众宾:从太守游而乐。

“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太守之乐其乐” 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3.说说本文语言的特点,并勾画句子。

要求:学生读课文,小组讨论。

明确:本文韵律独特,回环往复。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产生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地抒发。

“也”字用法可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况:

(1)表示判断语气,多用于描述景物,可译为……的句式。

(2)表示肯定语气。

(3)表示感叹语气,多用于直抒胸臆,可译为语气词“啊”。

5.提问:本文在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要求:学生自主探究。

明确:写景与抒情相结合。(1)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

提问:联系本文谈谈为官者怎样才能做到“与民同乐”。

要求:学生自由表述。

明确:为官者要树立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像欧阳修那样,抛弃个人荣辱,胸襟豁达,时刻以人民疾苦为念,“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把百姓是否同意、人民是否满意作为衡量自己业绩的标准,以高尚的人格和行为解决人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人民谋福利,创造出人民满意的业绩。

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师生共同小结:太守的“乐”有目接山水之乐而乐,耳听禽鸟之声而乐,眼见滁州游人之乐而乐。作为被贬至滁州的太守,作者娱情山水排遣内心的郁闷,确也得到山水之乐,更主要的是在他所治理的滁州这一方水土, 可谓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快乐无比,太守自然也就乐得其醉了,他沉醉于这方山水之乐,也更沉醉于民同乐之中,“与民同乐”是他的理想,这正是他在失意中仍坚守自己的理想之后所得到的心理慰藉。这种“乐”也许并不为别人全知晓,也不需要别人都知晓,而他自己却愿意自得其乐。

六、实际演练,分层作业

1.背诵文章。

2.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来看,两人的思想有什么共同之处,谢谢你的感受。

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欧阳修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写景与抒情结合

政治理想:与民乐

复杂情感:难排遣的郁闷

十六、《荷叶·母亲》

1.题目:七年级上册《荷叶·母亲》片段教学

2.内容:

荷叶·母亲.png

3.基本要求:

(1)试讲约10分钟;

(2)有感情地朗读散文;

(3)体会至爱亲情;

(4)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参考解析:

【233网校解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有感情地朗读散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把握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朗读中体会至爱亲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散文,把握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在朗读中体会至爱亲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出示《游子吟》,学生背诵,教师引导:有一个人,她永远占据在你心最柔软的地方,你愿用自己的一生去爱她;有一种爱,它让你肆意的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一个人,叫“母亲",这一种爱,叫"母爱"!今天我们将有幸学习著名作家冰心的一首歌颂母爱的诗歌一《荷叶 母亲》。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勾画有疑难的字音;

2.教师范读,指导诵读(读音 和句读);

3.配乐朗读。

三.研读诗歌,深入分析

1.提问:作者的心情有何变化?请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要求:让一个学生,上黑板书写。

明确:烦闷一不适意一 不宁的心绪散尽了一 感动

2.提问:作者因何烦闷?

要求:学生读文,然后自由说。

明确: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半夜",说明作者有心事,彻夜未眠:“繁杂", 作者心情不好,所以连雨声也听起来是繁杂的;” 浓阴的天",给人以压抑的感觉,所以,作者觉得烦闷。

3.作者还因什么事烦闷?他看到了什么?

要求:学生找出句子。

明确:白莲: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漂在水里。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白莲凋谢了,“散飘”“只" 突显了一种残败、萧瑟的情境,触动作者内心,更添烦恼。

4.提问:此时的红莲出场了,它又是怎么样的呢?

要求:学生读一读句子。

明确:开满了,亭亭地立在绿叶间。红莲盛开,显示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情境。

5.提问:红莲的盛开,相较于白莲,似乎是让人欣喜的一幕,它有没有缓解作者烦闷的心情呢?作者仍是不适意。为什么?

要求:学生思考归纳。

明确:环境: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

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无依无靠。此时,作者担心红莲的命运会和白莲一样。

6.红莲的命运有没有出现转机?

明确: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了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红莲却不摇动了。

7.此时的作者应该是很高兴的,但为什么高兴会成为感动?

要求:学生思考。

明确:作者看到这一幕,想到了母亲就是那荷叶,而我就是那个躲在母亲身下的红莲。结合图片分析,荷叶本身是脆弱的,但是在保护红莲的时候,显示出了勇敢,正如母亲的身体是柔弱的,但是当她要保护自己的孩子时,会显示出巨大的勇气和力量。

“雨点不住的打着",说明雨势很强,但是在荷叶的遮挡下,这个暴雨却成了" 流转无力的水珠",可见,荷叶的护莲力量之大。由此想到,雨点就如那困难、挫折、磨难、烦恼等(心中的雨点),生命有很多不幸,但是母爱,能将这些轻轻抹去!母爱的伟大,战胜了暴雨。

教师补充:作者通过些荷叶来写母亲,借助这雨中的荷叶保护红莲的情景彰显母爱的伟大,赞颂母爱,从而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这种借助描写客观事物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写法叫“借

物抒情"。

8.提问:作者借助圣洁美丽的景物赞美了世上至善至美的亲情,美丽的景和感人的情是通过优美的语言传达给我们的,你认为哪句话写得美?找出来赏析一下。

要求:学生找出句子,小组讨论,代表回答。

明确: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1)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小船般飘在水面上。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运用比喻的修辞,写出花瓣漂浮的情态。)

(2)那一朵红莲,昨天还是菡萏,今晨却开满了,亭亭的在绿叶中间立着。(" 开满”和“亭亭”写出花开得很精神抖擞的样子,富有生命力。)

(3) 那朵红莲,被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繁密"写出雨下得急,” 欹斜”写出红莲不堪风雨侵袭楚楚可怜的样子。)

(4)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取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运用拟人的写法,写出荷叶为保护红莲而显示的勇敢坚强精神,也让人感到,在荷叶的保护下,红莲安全了。)作者借景抒情,景因情真而更美,情因景美而更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散文。

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

根据课文内容出了一副上联,大家凭借对课文的理解,齐心协力对出下联:

要求:学生自由对。

明确:上联:荷叶护红莲抗风抗雨勇敢慈怜

下联:母亲爱儿女受苦受难无私奉献

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师生共同小结:作者借赞美荷叶来赞美母亲,赞颂母爱,这是冰心作品的三大主题之一,我们通过他的一首小诗再次感受冰心作品中的母爱,体会借物抒情的妙处。

六、实际演练,分层作业。

1.写写自己的新的体会。

2.寻找自己喜欢的关于母爱主题的作品,并在主题班会分享交流。

板书设计:

荷叶·母亲

冰心

烦闷一一不适意一一不宁的心绪散尽了一一 感动 心事

雨愈下愈大一一担心红莲与白莲一 样一一有 荷叶护莲一一想到母亲保护子女

十七、《石壕吏》

1.题目:八年级下册《石壕吏》片段教学

2.内容:

石壕吏2.png石壕吏3.png
3.基本要求:

(1) 试讲约10分钟;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体会作者的忧国忧民思想;

(4)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参考解析:

【参考解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理解诗歌内容及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通过朗读,理解诗歌内容及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温故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引导:杜甫早期的作品风格热情奔放,战乱流离时期的作品深沉含蓄,抑扬顿挫。与《春望》是同一个时期的,都是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写的,不同的是《春望》是借景抒情诗,而《石壕吏》是叙事诗。(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读生字词

1.播放录音,教师范读。

2.学生范读学生评价,并配乐齐读。

4.小组讨论,结合注释,先疏解字词,提出疑难一起解决,理清故事情节。

5.质疑并复述课文。补充并做评价。

三、研读课文,深入感知

1.提问:如果用文中一句话概括全文,应该是哪句?为什么是捉人还是夜晚?最终抓到人没有?

要求:学生快速找出句子。

明确:有吏夜捉人。不是征兵,是强抓,半夜表明官吏凶狠无情,抓到了,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暗示作用。

2.提问:文中主要人物是谁?

明确:吏妇

3.提问:这两个人物出场各自态度反应如何?

明确:呼啼(妇人悲伤的哭哭啼啼)

4.提问:抓人的情节以什么形式描述出来的?

要求:同桌交流。

明确:妇人致辞。

5.提问:思考妇人交代的几层意思?

要求:学生归纳

明确:三层:战争惨烈;家境困难;自请服役。

9.提问:老妇人真的自愿去服役吗?自请服役时老妇人心理真实想法是什么?

要求:学生小组讨论

明确:自请服役也暗示掩护老翁和儿媳的心理。

10.提问:请出几位同学表演一个改编了的短剧,同学们看一下这样的改编有没有道理?

要求:学生改编表演。

明确:演的最突出的官吏,但在原文似乎他没说一句话,不过这样增添故事情节确实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情节更加完整了。这是本文在艺术构思上的特色,全文虽只有120个字,但情节并不简单,题目以石壕吏为题,但诗人在正文中给他暗写,老妇人用明写,成为一篇抒情独白,但用心品味发现这些语句是官吏逼问出来的,凶残的特点暴露无疑。这叫藏问于答文言文经常用到。

再次感谢几位同学的表演,使我们加深了对课文的了解。综观全文,你认为是从谁的角度叙述的?杜甫,但作者的内心却没能展露,他一直保持沉默,他心里到底有没有想法?

要求:学生讨论。

明确:憎恶官吏的凶残,同情民众的苦难。 他将自己的感情融会在平实的叙述之中,这是本文另一的语言上的特点。诗人怀着深厚的同情之心为人民唱歌当哭,记下了战乱年代一幕惊心动魄的场景。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思想。

再次朗读诗歌。

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

提问:全诗以诗人和老翁作别而结束。分别了,但各自的生活还得继续。想象一下,留下的老翁、儿媳、幼孙三人,在兵荒马乱中将何以度日?等待老妇的又将是怎样的命运?

要求:学生展开想象,自由发挥。

明确:合理即可。

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师生共同总结:这首诗反映写出了老妇-家的悲惨遭遇,官吏的残暴无情,表达了作者对广大劳动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深感悲痛。

六,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加入自己的想象把本文改编成一篇记叙文。

2.完成推荐阅读三吏、三别,说说感想。

板书设计:

石壕吏

唐.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愉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十八、《孙权劝学》

1.题目: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片段教学

2.内容: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 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3.基本要求:

(1)试讲时间10分钟左右;

(2)流利地朗读课文;

(3)疏通文意,体会文章深意;

(4)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板书。

参考解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能够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够独立概括课文情节,理解“当涂”“更”等文言实词,积累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课文和小组讨论的形式,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加强自主合作探究,体会古代文章描写人物对话的特点分析吕蒙刻苦学习的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多读书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文言文阅读的方法,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文言文。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对人物的语言、神态等描写,养成多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播放音乐,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教师引导提问:大家知道这是哪部影视作品的歌曲吗?

学生回答:《三国演义》

教师提问:没错,这正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豪迈壮阔。三国里有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大家喜欢哪些呀?

学生回答: 刘备、曹操、诸葛亮。

教师继续引导:看来大家都有自己喜欢的人物。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一位三国人物,叫作吕蒙,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文章讲述了关于吕蒙的什么故事?(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疏通大意

1.作者简介

提问:哪位同学为我们介绍一下本文的作者司马光?

要求:学生结合课前预习的内容和课文下面的注释,自由发言。

明确:司马光,宋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著有史书《资治通鉴》,本文就是选自于该史书。

2.讲解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配合注释和工具书,找出不懂的字词。(教师巡视)

(2)教师在大屏幕上展示本文重点字词,“当涂”的意思为当道、当权;“更”的意思为重新。

3.概括文章大意

提问:本文讲述了一件怎样的故事呢?

要求:学生再一次快速阅读文章,自主回答问题。

明确: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发奋读书,成为了一个有学识的人,连鲁肃都被他惊讶到了。

三、研读课文,理解文章

1.提问:孙权为什么要劝说吕蒙读书?又是怎么说服吕蒙的?

要求:学生找出相关语句,用自己的话概括。

明确:孙权觉得吕蒙作为一个掌权的人,应该读书。他强调劝说吕蒙读书的目的只是了解一些历史,而并非是成为专业的学官,并以自己为例。

2.提问:课文是怎么体现吕蒙学识进步的?

要求:学生阅读相关部分内容,用简短的语言概括。

明确:通过吕蒙和鲁肃之间的对话体现的。鲁肃对吕蒙很熟悉,通过对鲁肃的神态描写,表现他的惊讶,体现了吕蒙的学识进步。

3.提问: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道理?

要求: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明确: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要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人都是会有进步和变化的,不能一直用从前的眼光去看别人。

4.提问:本文的语言特色是什么?

要求:学生阅读文章,结合内容,小组讨论。

明确:以人物对话为主,通过孙权、吕蒙、鲁肃的对话描写展开事件的叙述。体现吕蒙的学识进步,没有直接正面叙说,而是通过鲁肃的神态以及语言来衬托,更具有说服力。

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

提问:这里还衍生出了几个成语,同学们试着找一找并说一说他们的意思。

要求:结合文章大意,同桌之间相互交流。

明确:吴下阿蒙,用来讥笑缺少学识、文才者;

刮目相待: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

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教师请学生总结本课学习内容。

六、实际演练,分层作业

1.找一找吕蒙的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这个历史人物。

2.吕蒙通过学习赢得了他人的尊重和认可,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短文,谈谈你对读书的看法。

板书设计:略

资料下载>>教师资格面试结构化专项+教案模板+万能试讲话语 

报考信息>>教师资格证面试考什么?  具体面试考试安排

教师资格证面试如何快速通关?233网校还原面试情景现场,助你一举攻下“结构化面试+试讲+答辩”三大内容,实战通关!试听课程>>

教资面试微信学习群 扫码进入↓↓

相关阅读

距2024社会工作者考试还有

46

立即提分

考试圈子
  • 社工学霸君微信号

    233网校官方认证

    扫码加学霸君领资料

  • 中级社工考试圈子

    233网校官方认证

    扫码进群学习

  • 初级社工考试圈子

    233网校官方认证

    扫码进群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