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犯罪是指行为人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规,破坏国家金融管理秩序,使公私财产权利遭受严重损失,按照《刑法》规定应予处罚的行为。金融犯罪侵犯的客体是金融管理秩序,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金融管理法规,犯罪主体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金融犯罪是一种图利犯罪,其主观方面只能是故意,有的还要求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金融犯罪的客体主要指金融管理秩序。金融管理秩序是指国家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及其业务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所形成的正常秩序。金融犯罪通过破坏这一秩序,导致金融市场混乱,损害了国家和社会的利益。
金融犯罪的客观方面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 违反金融管理法规:行为人在实施金融犯罪时,必须违反国家制定的金融管理法规。例如,某银行员工在办理贷款业务时,明知客户提供的资料是虚假的,但仍为其办理贷款,以获取高额回扣。
- 危害金融管理秩序:金融犯罪行为必须对金融管理秩序造成实际的危害。这种危害可以是直接的经济损失,也可以是间接的市场混乱。例如,非法集资行为不仅导致投资者资金损失,还会引发社会不稳定。
- 金额较大或情节严重:金融犯罪通常涉及较大的金额或情节较为严重。例如,在非法集资案件中,涉案金额往往高达数亿元,且涉及人数众多。
案例分析:以“e租宝”案件为例,该平台通过虚假宣传和高额回报承诺,吸引大量投资者投入资金。公司实际控制人明知平台运营模式不可持续,仍继续吸收公众资金,最终导致数十亿资金无法兑付。在这个案例中,犯罪分子的行为不仅违反了金融管理法规,还对金融管理秩序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防范措施:为了有效防范金融犯罪,金融机构应加强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提高员工的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监管机构应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督,及时发现和打击违法行为。公众也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谨慎投资,避免盲目追求高收益。
总之,金融犯罪的客体和客观方面的特点决定了其本质特征,了解这些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识别和防范金融犯罪。
科目:中级银行管理
考点:金融犯罪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