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消防安全技术实务》第一章燃烧学基础中,液体燃烧的特性分析离不开一个关键物理指标——闪点。闪点是指在规定试验条件下,可燃液体挥发出的蒸气与空气混合后,遇火源能够发生瞬间闪燃的最低温度。它是划分可燃液体火灾危险性类别的根本依据。
根据国家规范,可燃液体按闪点分为三类:
- 甲类:闪点 < 28℃,如汽油(-50℃)、苯(-11℃)、乙醇(13℃),属于极高火灾风险液体;
- 乙类:28℃ ≤ 闪点 < 60℃,如煤油(43℃)、松节油(53℃);
- 丙类:闪点 ≥ 60℃,如柴油(60~90℃)、润滑油(>120℃)。
这一分类直接影响建筑防火设计。例如,在厂房和仓库的耐火等级、防火分区面积、安全疏散距离、自动灭火系统设置等方面,甲类液体场所的要求最为严格。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甲类液体储罐区必须设置防火堤,且与其他设施保持足够的防火间距。
此外,闪点还决定了灭火策略的选择。对于低闪点液体火灾,水不仅无法有效扑灭,反而可能因热波作用加剧沸溢或喷溅,应优先采用泡沫灭火系统覆盖液面,隔绝氧气并抑制蒸气释放。
在实际工程中,若某种液体的闪点接近分类临界值(如58℃),必须以实测数据为准,并考虑环境温度是否可能导致其持续产生可燃蒸气。特别是在高温车间或密闭空间内,即使丙类液体也可能具备较大火灾风险。
因此,准确掌握液体闪点及其在消防分类中的应用,是开展火灾风险评估、确定防护等级和制定应急预案的基础。
科目:消防安全技术实务
考点:按燃烧物形态分类——液体燃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