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 >一级消防工程师 > 知识库 >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

为何某些固体火灾在扑灭后仍需长时间监护以防复燃?

来源:233网校 2025-11-21 10:39:47
导读:本文从固体燃烧的深层机理出发,解析阴燃、表面燃烧等残留火源特性,揭示灭火后监护的关键技术要点与安全意义。

为何某些固体火灾在扑灭后仍需长时间监护以防复燃?

在消防实战中,常发现某些固体物质火灾看似已被扑灭,但数小时后却突然复燃,造成二次灾害。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固体燃烧具有持续性热解、阴燃传播和深层蓄热等特点,若处理不当,极易留下“隐蔽火源”。依据《消防安全技术实务》相关理论,此类问题主要出现在以木材、棉麻织物、泡沫材料及炭质类物质为主的火灾场景中。

例如,木材在燃烧过程中会形成炭化层,其内部可能仍处于高温热解状态,即使表面火焰熄灭,只要温度高于燃点且有微量氧气渗入,便可能重新引燃;而像布料堆垛、仓库棉包等多孔材料发生阴燃时,火势沿内部缓慢蔓延,外部无明显征兆,常规射水难以渗透至核心区域,导致“内火未除”。

更危险的是,焦炭类物质(如煤渣、活性炭)发生的表面燃烧,反应温度可达800℃以上,热量积聚严重,即便断氧暂时熄火,在重新供氧条件下极易发生复燃甚至爆燃。历史上曾有多起垃圾焚烧厂、储煤仓火灾因监护不到位引发二次事故。

因此,《建筑防火通用规范》及消防操作规程明确要求:对于可能发生深层燃烧或阴燃的固体火灾,灭火后必须进行翻垛检查、测温监控和持续洒水冷却,确保内部温度降至安全范围以下。同时应使用红外热成像仪检测隐蔽热点,避免人员过早撤离。

此外,现场指挥员需结合燃烧物性质判断监护时长——一般不少于24小时,特殊情况下需延长至48小时以上。作为一级消防工程师,不仅要掌握燃烧类型识别能力,更要具备对火场残留风险的预判与管控思维,切实做到“灭早、灭小、灭彻底”,防止死灰复燃酿成悲剧。

科目:消防安全技术实务

考点:按燃烧物形态分类——固体燃烧

相关阅读

添加一消学习群或学霸君

领取资料&加备考群

233网校官方认证

扫码加学霸君领资料

233网校官方认证

扫码进群学习

233网校官方认证

扫码加学霸君领资料

233网校官方认证

扫码进群学习

拒绝盲目备考,加学习群领资料共同进步!

一级消防书店
互动交流
扫描二维码直接进入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