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 >考研 > 研招 > 招生简章

2022年考研北京建筑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来源:北京建筑大学研究生院 2021-09-14 09:39:15
导读:各院校陆续发布2022年考研招生简章,招录人数、考试内容等重要信息要关注!233网校提醒考生关注目标院校发布的最新招生简章,及时调整备考方向。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以类别、领域代码为序) 

1.应用统计(0252)

本学科设置于理学院,2019 年获得应用统计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点,依托于信息与计算科学本科专业和数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2004 年开始招生,借助学校土木、建筑等优势学科,着力培养城乡信息化领域懂建筑、重基础、强实践的复合型人才;数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2011 年开始招生,结合智慧首都建设对新型建筑人才和复合信息人才的需要,着力培养开拓创新的数学专业高层次人才。

本学科拥有一支职称、学历、年龄和学缘分布合理,勇于创新开拓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 40 人,其中 “北京市海外人才聚集工程”教授 3 人,教授 7 人,副教授 14 人,兼职博士生导师 3 人,兼职研究员 2 人,兼职副研究员 2 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 25 人。学科带头人担任相关学会的理事长、常务理事等职务,并担任国际、国内学术刊物的编委。2011 年获批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非线性动力系统建模与分析”。

近年来,本学科教师主持和参加 30 余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科研经费近千万元,其中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1 项,“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 1 项、科技部重大专项 1 项,国际合作项目 2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4 项;发表学术论文三百余篇论文,其中SCI、EI 检索 100 余篇;获得 2010 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1 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二等奖、2014 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林学会 2009 年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2011 年中国航空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等近 10 项省部级奖励。

本学科共设置 3 个招生方向:(1)环境与灾害统计;(2)大数据分析;(3)经济与社会统计。本学科旨在培养研究生具有较坚实的统计学基本理论基础;系统掌握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和开发的知识与技能;具备熟练应用计算机处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能够独立从事实际领域的应用统计工作,解决社会领域的实际问题。

2.法律(非法学)(035101)

本学科设置于城市经济与管理学院法律系,于 2003 年起招收法学专业本科生,2008 年被评为校级特色专业,2020 年开始招收法学(国际工程法)实验班并开展法学双学位教育,2021 年获批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学位授权类别点。

本学科依托学校建筑、土木、工程管理等优势学科,秉承“进主流、倡复合、强应用、创特色”   的办学理念,坚持“立足北京,面向全国,服务城乡建设与管理法治化”办学定位,培养人才市场紧缺的既有扎实的法学功底、又有较强实务应用能力,既懂法律,又懂工程和管理的复合型、应用型法治人才。

本学科拥有一支师德高尚、教学质量好、科研能力强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 30 多位专任教师中 60%以上具有高级职称,80%以上拥有博士学位,50%以上为双师型人才,拥有建筑房地产法讲师 3人,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 1 个,北京市师德先锋 1 人,北京市青年讲师 1 人,北京长城学者 1 人,

北京科技新星 1 人。专业教师主要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名牌院校,大部分教师拥有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海外留学或访学经历。法律系教师先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北京社科基金、司法部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中国法学会项目等重要课题,承接了住建部、民政部、北京市住建委、北京市综合执法局等单位委托的各类理论研究和应用项目,出版各类专著、教材三十余部,发表多篇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本学科拥有一支由知名法学家和来自于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大型企业集团公司等单位的资深法律实务人士共同组成的校外导师团队,与校内教师一起联合培养法律硕士学生。深厚的学术积淀、良好的学术传承、强大的师资力量保障了法律硕士人才培养的高质量、高水准。

本学科培养方案科学合理。坚持法律本色,夯实法学基本功,课程与国家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同向而行。坚持凸显工程法特色,开设工程法、房地产法等特色课程,大量采用案例研讨课方式授课,   着力提升学生学习力、法律思维能力和解决建筑房地产领域复杂法律事务的能力。坚持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理论课、实践课和第二课堂紧密结合,充分利用法律系与北京市法院、检察院、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律师事务所、企事业单位等部门共建了 15 个实习基地,磨炼专业真本事;扎实办好模拟法庭、法律诊所、法务谈判等实践环节,培养专业硬能力;发掘北大法宝、Westlaw 等数字实训教学软件和中外文数据库以及丰富的中外法学相关专业图书资料资源,大力拓展学习空间,   培养研究真功夫。坚持优质就业导向,精心组织参观、考察、学术会议等交流活动,拓展专业人脉资源,拓宽就业空间。

3.社会工作(0352)

本学科设置于城市经济与管理学院,2014 年获得“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05 年开办社会工作本科专业以来,本学科依托学校建筑工程学科优势,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坚持社工专业本色的同时,形成了社区营造、社区规划和社区建设的专业特色。就业去向主要为专业对口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各类社会组织。因毕业生综合素质高、实务工作能力强而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社会工作既是一种专业化、职业化的服务方法,又是一项有效的社会制度安排。本学科为了适应新型城镇化、乡村建设及城市管理等领域对于高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需求,突出培养应用型高级实务社工人才。本专业大力创新培养模式,积极参与城市保护与更新,如北京西四北古都风貌整理与复兴、城市副中心通州南大街复兴规划等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项目,通过理论探讨、课题研究、境内外实习、实践等方式让学生体悟社会工作专业理论、提升专业技术和能力。本学科致力于打造高水平的社会工作学习和研究平台,曾获国家级挑战杯大赛北京市特等奖、国家级三等奖、北京建筑大学优秀教学奖和北京市西城区社会工作奖励多项,承担了多项国家和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出版了一批专著和特色专业教材,发表了 150 余篇高质量学术论文。

本学科学术队伍由一批校内外较为知名的专家、教授组成,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科研能力。通过选派社工系教师前往纽约大学、多伦多大学、南威尔士大学等境外高校学习深造、形成了注重本土具有国际视野的教学科研团队;同时,通过聘任校外的行(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充实师资力量,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校外专家库和“双师型”的师资队伍。

本学科投资 200 余万元建成现代化的专业个案、团体和社区实验室,同时完备了个案督导室、沙盘治疗室、家庭治疗室等配套设施。开发、建设了北京市丰台区睿达社会工作事务所、北京市悦群社工事务所、北京市亲民社会工作事务所、北京市总工会、北京市禁毒协会、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月坛街道办事处等多个校外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基地,临床社工训练平台已经初具规模。

本学科(类别)共设置 3 个招生学科方向:(1)城市发展与社区营造;(2)临床社会工作;

(3)社会服务机构管理,是有志于听从心灵呼唤、从事社会工作理论研究或者实务工作、修养社工精神品质、提升职业素养、实现专业梦想的社会工作专业本科考生报考的理想选择。  4.建筑学(0851)

本学科设置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为教育部公布的全国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在国内有较高的知名度。本科专业“建筑学”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自 1996 年起已连续 5 次顺利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学士、硕士)教育评估,2019 年 5 月再次通过建筑学专业(学士、硕士)教育评估,获得 6 年最高有效期;建筑学专业 2014 年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2017 年获批北京市一流专业。本学科为北京市重点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建筑学专业评估结果为 B-,名列全国参评建筑学学科的前 20%。2012 年“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技术”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2014 年获批设立“建筑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6 年 5 月,作为主干学科,支撑学校获批“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2017 年建筑学获批与清华大学共建,并获得北京市高精尖学科,2018 年建筑学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本学科学术队伍由一批知名教授、学者组成,其中教授 18 人,副教授 22 人。具有“历史城市与建筑保护及更新设计团队”和“北京小城镇规划设计与实施保障机制研究”2 个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2009 年成为北京高等学校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主持单位。“传统村落保护与民居建筑功能提升关键技术研究”1 个北京市教师队伍建设高水平创新团队,高精尖团队 19 个本学科聘请了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等科研设计单位的全国工程设计大师、总建筑师、主任建筑师以及在京著名建筑事务所的主持建筑师担任兼职导师。

本学科拥有大量国内外专业图书、期刊和良好的教学环境以及先进的研究设备。本学科与德国、   俄罗斯、意大利、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以及香港、台湾地区的建筑类院校相关学科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每年进行教师和研究生的设计交流、定期举办学术讲座,更快地使学生掌握国内外建筑发展动态。

本学科起点高,影响大,在教学中注重实用、提倡创新;学科架构齐全,基础宽厚,目前已形成以建筑学为主体的土木、环境、测绘、管理等工程学科集群,形成学科交叉、专业融合、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近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 40 余项,省部级科研 120 余项,完成多项全国各地及北京市重要建筑工程设计,获得国家传统建筑文化保护示范工程、华夏建筑科技奖、全国优秀勘察设计奖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创新设计奖等专业奖项 50 余项,出版了大量研究专著和论文,学科建设成绩斐然,综合实力处于北京高校同类学科的前列。

本学科(类别)共设置 4 个招生方向:(1)建筑遗产保护;(2)公共建筑设计;(3)建筑技术科学; (4)城市设计通过学习,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能够系统地掌握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扎实的中外文文献基础;了解学科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动态;具有从事建筑学理论研究的功底;具有从事实际工程的规划设计能力、数字化设计能力、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5.机械(0855)

本专业学位硕士点设置在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2014 年获得工程硕士机械工程领域专业学位授权点,由学校最早的本科专业之一发展而来。该学科领域主要围绕建筑工程机械、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汽车工程、机械电子工程等方面的需求开展研究,形成了一批对行业有重要影响的标志性成果,本学科具有良好的科研和教学条件,拥有先进而齐全的试验与检测设备, “北京市建设机械与材料质量监督检验站”、“北京市建筑安全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机器人仿生与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建筑大数据智能处理方法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分别于 1990 年、2011 年、2015 年和 2016 年通过北京市技术监督局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认证。

本专业学位硕士点拥有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 3 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 2 个。现有专职教师 54人,其中教授 13 人,副教授 18 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 1 人,省部级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2 人,北京市教学讲师 2 人,北京市长城学者 2 人,北京市拔尖人才 5 人。聘请 32 名国内外重点企业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作为兼职导师。已形成校内省部级科研平台、检测机构、校外合作基地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学院已与京城重工、北京地铁公司、中联重科和永茂建机等19 家北京市著名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先后建立了 20 多个实践基地,可实现综合知识结构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本学科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华盛顿大学、美国奥本大学、英国南威尔士大学、德国亚深工业大学以及里昂国立技术大学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近 5 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300 余篇,其中 160 余篇被 SCI、EI、ISTP 等收录。承担包含国家科技部“863 计划项目”、“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在内的国家级科研项目 30 多项,获得包含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在内的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 10 项,北京教学成果一等奖2 项。

6.资源与环境(0857)

本学科由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主持,由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和测绘与城市空间信息学院共同建设。2018 年由环境工程和测绘工程两个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合并而成。环境工程和测绘工程两个专业均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

本学科现有专任教师 77 人, 93%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教授 34 人、副教授 51 人,博士生导师12 人,形成了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团队基础扎实、技能全面,创新和应用能力强。多人是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北京市有突出贡献专家、北京市高层次人才、北京市教学讲师、北京市拔尖创新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北京市百千万人才、北京高创计划科技领军人才、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本学科聘请数名全国知名设计、研究院所高级专家作为兼职导师。

本学科具备良好的科研条件,价值 9000 多万元的仪器设备可用于开展水环境、大气和固体废弃物处理、流体、化学、计算模拟等实验研究。拥有“节能减排与城乡可持续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代表性建筑与古建筑数据库工程研究中心”、“自然资源部城市空间信息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北京市电子废物资源化国际合作研究基地”、“北京市可持续排水系统构建与风险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建筑遗产精细重构与健康监测重点实验室”等八个省部级科研基地, 为科学研究创造了良好的研究平台。拥有一流的教学、科研、实验环境,实验室面积超过一万平方米,设备总价值超过 9000 万元,在国内高校处于领先地位。

近年来,本学科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级课题 200 余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1 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 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30 余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 10 余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 600 余篇,出版专著、教材 60 余部,申请专利 90 余项,主持编写国家标准规范 10 余部。

本学科现分别在 2 个招生学院设置 8 个研究方向: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设置:(1)城市雨水系统与海绵城市;(2)水污染控制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3)大气污染控制;(4)固体废弃物资源化。

测绘与城市空间信息学院设置:(5)工程测量;(6)摄影测量与遥感应用;(7)地理信息工   程;(8)导航与位置服务。

本学科面向资源与环境领域,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术知识、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本学科研究生就业范围广,就业质量高,能够在国土、资源、环境、地质、矿产、海洋、林业、水利、交通、农业、电力、国防、安全、城市建设与管理、文物保护、航空航天等领域的政府相关部门、科研院校、企事业单位从事生产设计、规划、管理、科研和教学等工作。

7.土木水利(0859)

本学科由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主持,由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和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共同建设; 2002 年获得工程硕士建筑与土木工程(原名称)领域专业学位授权点;同年学校被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确定为首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人才培养基地;2011 年获得“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特色工程领域”荣誉称号。全国获此荣誉的高校仅有同济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湖南大学等 12 所高校。

为适应首都城乡建设及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近年来学校紧密围绕专业学位教育的宗旨和要求,逐年扩大招生规模,突出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的行业特色,依托学校的行业优势和在重点研究领域的影响,同时综合在职人员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设置了培养目标明确、特色鲜明、可操作性强的培养方案体系。学科同时注重校企合作,与多家设计院及设计公司有项目合作, 为学生实习、实践提供丰富的资源及机会。

本学科学术队伍由一批知名教授与学术骨干组成,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实践经验和科研能力, 在各个研究方向上取得了显著成绩。本学科研究生导师中教授(或相当职称)46 人,副教授(或相当职称)53 人,聘请了以国家体育场“鸟巢”结构总设计师范重教授为代表的兼职导师一百余人。

本学科现分别在 2 个招生学院设置 9 个研究方向:

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设置:(01)结构工程;(02)岩土与地下工程;(03)土木工程建造与管理;(04)桥梁与隧道工程;(05)道路与铁道工程;(06)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07)建筑材料;

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设置:(08)市政工程;(09)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本学科在不断探索基于建筑类高校行业特色的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应用型城市建设人才。本领域的毕业研究生,绝大多数已成为各类工程建设项目的技术、管理骨干,成为首都城乡建设大军中的骨干力量。

8.城市规划(0853)

本学科设置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国内有较高的知名度,于 2001 年招收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2005 年该专业获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2009 年获北京市级城市规划学术创新团队;2010 年成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2011 年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高等教育城市规划专业(学士)评估, 2013 年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高等教育城市规划专业(硕士)评估。

本学科现有教授 13 人,副教授 9 人,另有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在京城市规划设计单位的兼职导师多人。近年来本学科承担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各类科研课题, 以及北京市重要的科研项目,出版专著 60 余部,本学科获得省部级奖项 10 余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 180 余篇。

2009 年,本学科“北京小城镇规划设计与实施保障机制研究”团队成为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2009 年成为北京高等学校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主持单位,依托单位是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本学科与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新西兰、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的城市规划类、建筑类院校相关学科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定期的教学交流、学术讲座,使学生更快地掌握学科在国内外的发展动态。

本学科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城市规划与设计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了解学科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动态,具有从事城市规划与设计所需要的数字化设计能力,具有从事城市规划与设计方面的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和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本学科旨在培养城乡规划领域的专业人才,授予城市规划硕士专业学位。培养能够融合科学与艺术、综合应用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创新型人才。本学科毕业生就业范围广、就业率高。

9.电子信息(0854)

本专业学位硕士点隶属于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本学位点主要面向建筑业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城市计算、城市综合能源优化调度等领域,培养“城市+建筑”背景的复合型电子信息专业高层   次硕士人才。

本专业学位硕士点现有教授 12 人、副教授 28 人,其中博士生导师 3 人、硕士生导师 35 人,拥有 1 名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 名中科院“百人计划”引进人才、1 名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3 名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形成了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专任导师中 8 人分别担任中国计算机学会人工智能和模式识别专委会常委、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机器学习专委会常委、中国自动化学会建筑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新工科联盟机器人工程专业副主任委员等。本专业学位点同时聘请了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市燃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泰豪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中百信软件技术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 40 余位专家担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校外导师。

本专业学位硕士点拥有“智慧城市”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同时有“机器人仿生与功能研究”和“建筑大数据智能处理方法研究”两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以及“北京市建筑安全监   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时拥有“面向智慧城市中时空大数据的机器学习方法研究”和“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两个北京市高水平学术创新团队;此外,本专业学位硕士点与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共建了多个创新实验室,实验室建设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能够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优良的研究环境。同时,本学位点建有智慧城市信息化研究所,下设智能控制理论与系统研究室、城市计算与人工智能研究室、建筑电气与城市电网研究室和智慧城市数字化研究室,研究所和研究室定期组织学术交流活动,可有效保证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培养。

本专业学位硕士点设有 3 个培养方向,控制工程方向开设线性系统理论、人工智能、最优控制等课程;计算机技术方向开设机器学习、模式识别、人工智能等课程;电气工程方向开设交流传动控制技术、可再生能源微电网、现代电力电子技术等课程。课程体系紧密结合目前城市建设领域人才培养需求,重视学生在城市计算、城市基础设施和建筑设备优化控制、建筑新能源和城市配电网等方面的技能培养。三个方向均开设专业技术实践类课程。

本专业学位硕士点面向城市和建筑领域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和电气工程领域,培养学生掌握系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理论和方法应用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具有一定的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开发和管理工作的能力。本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就业范围广,就业质量高,近几年就业单位主要是国家和北京市各大建筑设计院、研究院、大学、设计公司,以及北京市各大科研院所、机关单位,部分学生在高新技术企业就业。

10.风景园林(0953)

本学科设置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国内有一定的知名度,2011 年该专业获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2012 年开始招收风景园林专业硕士;2013 年开始招收风景园林专业本科生。已有硕士毕业生 24 人,本科毕业(班)生 24 人。

本学科现有专任教师 17 人,其中教授 4 人,副教授 2 人,另有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等在京风景园林设计单位的兼职导师多人。近 5 年来,本学科主持纵向项目 35 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 项,省部级项目 22 项,获得国家级奖励 2 项、省部级奖励 1 项。

风景园林系已聘请哈佛大学设计学院终身教授 Niall Kirkwood 教授担任第一届名誉系主任,两任任期 6 年。本学科与美国奥本大学实施了“4+1+1”联合培养项目,授予北京建筑大学工学学士学位和奥本大学风景园林硕士(MLA)学位。依托北京建筑大学和北京未来城市高精尖创新中心,本学   位点邀请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北卡罗莱纳大学、米兰理工大学、里斯本大学等国际顶尖院校的学者来校交流访问,五年来开展工作营、报告 50 余场次。

目前本学科拥有“住房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乡村规划(北方)研究中心”,与其它学科共享“北京市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中心”、建筑全过程虚拟仿真国家级实验中心、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创新实践教中心、国家文物局人才培养基地等省部级创新平台。

本学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品行端正,   服从国家利益;具有献身精神和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具有优良的职业道德,   有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思想和责任感的高级专业人才。

本学科旨在培养风景园林领域的专业实践型人才,授予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本学科培养风景园林领域历史理论、遗产保护、规划设计、生态修复、资源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培养能够融合科学与艺术、综合应用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创新型人才。学位获得者将掌握本学科的知识体系和各种专业技能,具有良好专业修养和团队合作精神,具备扎实的规划设计能力和研究能力,可在政府机关、规划设计、环境保护、园林绿化和教育等部门或单位从事专业性工作。本学科毕业生就业范围广、就业率高。

11.工商管理(1251)

本学科设置于城市经济与管理学院,2010 年获批工商管理类别专业学位授权点,2015 年通过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

本专业学位基于北京建筑大学作为“北京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人才培养基地”的培养定位,   立足首都、面向京津冀、辐射全国的建设与房地产行业,为建筑和房地产领域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项目投融资、工程咨询、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运营管理、企业管理等方面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本学科师资队伍共 20 人,其中教授 6 人,副教授 10 人,北京市长城学者 1 名;拥有注册会计师、注册评估师、注册估价师等双师型教师 8 名;拥有行业知名的校外导师 54 人,实行校内外双导师联动指导机制。本学科学术队伍由知名教授与学术骨干组成,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科研能力和企业实践经历。近年来,团队成员承担科研项目共 30 多项,其中多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 4 项,其他科研奖 5 项,科研成果转让 4 项,科研成果被采用 16 项;发表学术论文 160 篇,其中多篇被 SCI、EI、ISTP 收录;出版专著 20 余部,教材 10 多部,获得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 1 项。

本学科住建部、中国招标投标协会等国家部委和行业协会以及其他科研机构有着良好的协作关系,为学科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与建筑、房地产行业多家知名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为教学实践、学生实习提供了良好的基地和平台

本学科设 3 个研究方向:(1)企业管理;(2)房地产经营与管理;(3)项目投融资与财务决策。教学方式丰富多样,包括理论教学、前沿讲座、实地参观、基地指导、国际交流等,极大地提升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

本学科与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美国西南明州州立大学、英国亚伯大学等开展联合办学,为学生提供了继续接受国际教育的机会。

本学科培养的研究生具有扎实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基础,能运用所学理论和专业知识,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解决企业管理有关项目策划、投融资、运营与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毕业生可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金融机构、咨询机构、科研机构、建筑及房地产企业、城市基础设施运营领域等单位从事投融资、工程咨询及运营管理等工作。

12.工程管理(1256)

(1)工程管理(125601)

本学科(领域)设置于城市经济与管理学院,2017 年获批成为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现代工程建设技术与管理工作越来越趋向交叉与融合,工程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亟需交叉与多样化。 2017 年国务院《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建筑业是支柱产业,要加快培养建筑业高级管理人才。本专业学位培养的复合型人才力求服务于京津冀、一带一路及雄安新区建设的发展需求。本专业学位立足首都、面向京津冀的建筑与房地产行业,整合学校现有的“北京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服务基地”与“国家建筑遗产保护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等平台优势,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工程+管理”复合型人才。

已经形成三个有特色的研究方向:

1) 工程项目管理:本领域主要以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理论与实践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   绿色建造技术识别与评价、装配式建筑建造关键技术、工程项目风险管控与绩效评估技术等。依托工程背景和学科优势,拥有管理模拟实验室、沙盘模拟实验室、工程招投标模拟中心、工程项目管理数字化实验室、工程管理研究所等平台。在肖绪文院士带领下建成国家级绿色建造基地,目前已经承担国家和省部级 以上课题 20 余项,主编和参编 10 余项规范或合同示范文本。

2)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本领域重点研究海绵城市与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城市更新与产业优化、建筑节能与绿色建造关键技术、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等方向。主要依托国家级智慧城市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城市综合管廊研究中心、城市发展研究所、海绵 城市研究中心等教学与研究平台。目前承担了国家级和省部级以上课题 50 余项, 其中 10 余项已成为示范项目,获得国家级奖励 2 项、北京市科学技术奖 4 项等。

3) 建筑信息化:本领域重点研究基于 BIM 的工程合同体系、基于大数据的建筑业供应链协同机制、智慧管廊综合管理运维信息平台、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建筑智能信息系统等。本领域主要依托国家级建筑全过程虚拟仿真实验室教学中心、BIM 实验室、 物联网实验室、工程电子招投标信息平台等。目前已完成国家自然基金 4 项和省部级课题 3 项,已开发投入使用信息平台 2 项,获国际奖项 1 项,国家级奖励 3 项,是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施工分会 BIM 应用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单位。我校为北京市与住建部共建高校,具有丰厚的资源优势。与建筑房地产行业紧密结合,先后与中国建筑业协会等 10 余家协(学)会合作办学,学生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专业教师承担注册建造师、监理工程师等各类执业资格考试教材编写、考试辅导以及一级建造师继续教育任务。先后与北京建工集团、 北京城建集团、北京市工程咨询公司等 30 余家大型企业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和产学研合作基地。

本专业学位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构建“理论教学、案例研讨、现场实践、学术活动、学位论文”五位一体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开设工程技术、法律、经济与管理模块课程,打造 “工程+管理”复合特性。开设社会责任和工程伦理课,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瞄准国际化工程管理的前沿理论与实践,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国际化要求。

本学科(领域)已经或正在与台湾云林科技大学、台湾大葉大学、美国奥本大学、英国南威尔士大学等开展联合办学,经过选拔有对外交流的机会。

(2)工业工程与管理(125603)

本学科由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重点建设,2010 年获得工程硕士工业工程领域专业学位授权点。本学科以建筑工程、机电工程和管理科学为学科基础,以管理信息系统、基础工业工程、生产计划与控制、物流工程、人因工程、质量管理与工程、数字化设计与先进制造系统等工业工程技术和方法为专业主干,依托先进生产制造过程仿真系统(工业工程综合实验系统)、北京建筑业和机电制造业,强化规划、设计、评价和创新所需的专业技能培养,形成了先进工业工程技术及其在建筑工程系统和机电产品制造系统中应用的工业工程学科(领域)特色。

本学科学术队伍由毕业于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博士构成,在质量工程、人因工程、物流管理工程、数字化设计与先进生产制造系统、管理信息技术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研究实践经验。2007 年以来,学科团队先后承担了省部级重点课题 1 项、省部级一般课题 5 项,局级课题和横向课题 10 项,出版著作 5 部,发表核心期刊论文 40 篇,获专利 6 项;2009 年与天津大学等联合举办了第 19 届工业工程国际学术会议;本校工业工程专业与国内外知名的学术机构和大型企业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如机械工程学会、北汽福田、SMC、富士康等。本学科实验室条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设有仿真型工业工程综合实验室、人因工程实验室、物流工程实验室、ERP 综合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可以进行多个方向的工业工程领域的专业实验,为教学和科研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本学科设置 3 个研究方向:(1)先进制造系统;(2)人因工程;(3)管理信息系统。

通过本学科培养,研究生可奠定坚实的自然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系统地掌握相关工程技术和工业工程技术并拥有付诸实践以解决复杂工程系统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关推荐:

考研政治/英语/数学/专业课历年真题汇总

历年考研复试分数线汇总

扫一扫二维码,加入考研微信群

考研群二维码.png

超多干货福利随机掉落,志同道合小伙伴随时交流~

扫一扫二维码,关注233考研微信公众号


最新资讯第一时间知晓,备考经验技巧专栏传授

互动交流
扫描二维码直接进入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热门资料
招考信息
招考|招简|大纲|复试
备考指导
政治|英语|数学|综合